祈雨
是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祭祀与礼仪活动
雩祭是官方为求雨
而举行的最高级别祭祀
由王室或者皇帝亲自执行
整个清代只举行过两次大雩礼,一次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另一次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
力匕
久旱盼雨日复一日
阝 勹
廴 匚
道光十二年入春以后,京畿地区大旱。
力匕
步祷祈雨难上加难
阝 勹
廴 匚
面对愈来愈频繁的奏报和愈来愈严重的旱情,道光帝忧心忡忡。
事实证明,首次祈雨收效甚微,企盼中的甘霖不见行踪。
道光皇帝“弥行焦灼”,他在奏折末尾用朱砂笔批示:“朕三次步祷叩求,奈精诚不能上达,甘霖未获。虽焦忧万状,亦不能补救万一。坐观民瘼,愧悚交加。虔希上天赦予之罪,佑我群黎,速沛恩膏,以拯民命。”
清朝皇帝历来以勤奋著称,平均一天批阅奏折数百份,通常奏折鲜有朱批,即使有也多为“知道了”三个字。此份奏折却赫然呈现六列五十八字。
力匕
天降甘霖幸之所幸
阝 勹
廴 匚
道光皇帝夙夜难眠,各级官员也如履薄冰。
礼部谨慎地向皇帝提出建议:“向例孟夏后,旱则祈天神地祇太岁坛,次祈于社稷坛,次祈于太庙,皆七日一祈。不雨,或小雨不足,还从各坛祈祷如初。旱甚,乃大雩。祀皇天上帝于圜丘,恭照大雩典礼,系特旨举行。”
道光帝听罢,当即决定仿照他的爷爷乾隆皇帝曾举行的大雩之礼,为民请命,祈祷天佑。
二十六日开始斋戒,皇帝头戴纬帽,身穿平常衣物,也不挂朝珠。
二十七日,皇帝戴着缀有水滴形穗状物的雨缨帽,穿着青褂素服,不设銮仪,从斋宫直接步行到天坛斋宿。
二十八日正式举行仪式,天坛圜丘设皇天上帝位和四从位,道光帝仍穿着雨冠素服入坛致祭。整个仪式程序都严格遵循着乾隆二十四年的旧例,“凡以祖制煌煌,述遵无废,不敢过,亦不敢不及也”。
道光帝的喜悦更是溢于言表,连朱批字迹都透露着欢腾:“京师亦于十五日戌刻雷电交作,大沛甘霖。至十六日寅正方止,洵属深透。十八日自卯刻浓云四布,澍雨连绵,至午刻势犹未止。此皆仰赖天恩优渥,普被甘膏。朕欣感之余,弥增懔畏。”
力匕
雨量过沛烦不胜烦
阝 勹
廴 匚
连日大雨使京畿一带农田的旱情全除。
但高兴时日不长,麻烦不请自来。
一个麻烦是直隶省辖内的南运河前因干旱时流量过小,于是采取适当挖深河道以利航运。但连续降雨,河道涨水迅速,导致洪水难泄。青县禀报,当地地方官已经组织乡民进行疏泄了。
求神佛不如修水利
原题 | 《祈雨亦难 得雨亦烦——从道光三次朱批看皇家祈雨》
排版 | 姜晓檬
插画 | 尼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