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是做皇帝的能与臣子同甘共苦,那么做臣子的也定然能对国家忠心耿耿,为皇上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但古来伴君如伴虎,所以臣子们也不得不多留个心眼,就如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正准备登基,这时大臣张廷玉突然喊道:慢,还有一道密旨。那么这道密旨写了什么呢?
张廷玉生平
太祖努尔哈赤入关后还没来得及称帝就已去世,他的儿子皇太极正式建立大清并开始称帝,此后开始了清朝长达二百余年的辉煌。
清朝虽然是满族,但他们深知光靠武力是没有办法维持一个国家的稳定的,所以他们更加重视汉人的礼仪,重用汉臣,甚至向天下人宣告满汉是一家,为此康熙皇帝还特意去祭拜孔子,行跪拜礼,以此来表自己的诚心。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清朝皇帝效力,而张廷玉作为张英的儿子,也是出身名门,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步入仕途也是早晚的事。
果不其然,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他就官至左侍郎,进入权力中枢。到了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他更是官至内阁首辅,真正的高官。
且因着他父亲张英是雍正皇帝恩师的缘故,雍正对于张廷玉也是十分器重并且非常信任,很多国家大事小情都会找张廷玉来商量。可以说这个期间的张廷玉真正坐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可雍正却并未能与他一世君臣,并不是雍正变了,而是雍正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风波后,更明白皇位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更立志要做出些什么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做这个皇帝就是名正言顺,就是凭借实力。
所以他的作息是非常恐怖的,每天都给自己安排的满满当当,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向太后请安,随后还要饿着肚子去上早朝,上完早朝后已经是七八点钟了,这个时候才总算能坐下歇一会吃点东西。
而后就是在御书房批阅奏折,还要会见大臣,抽空还要检查皇子们的功课,可以说丝毫没有给自己留下娱乐的时间。
寻常人这样一天都受不了,但雍正是个狠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保持着这个作息,身体自然是疲惫不堪,积劳成疾,于是上任没几年后雍正就觉得身体总是劳累不舒服,这才早早动了立储的念头。
还好雍正子嗣比较少,所以倒不用纠结太多,一下就选中了之前康熙皇帝也很喜欢的四阿哥弘历,只不过为了避免争斗,这个旨意一直被藏在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道密旨,由他最信任的张廷玉代为保管。
密旨内容
密旨的内容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知道,且雍正立完旨意后身体倒也回光返照了一段时日,只是也不过是外表看起来华丽内里腐朽而已。
1735年10月8日,仅仅登基十三年的雍正皇帝积劳成疾在圆明园去世,而他死后,四阿哥弘历顺理成章的按照旨意准备登基为帝,国号乾隆。
只不过在这个时候,胆大包天的张廷玉站了出来称雍正皇帝还有一道密旨,本来乾隆登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如今再有密旨指不定还要生出多少是非,这让乾隆心里恼恨张廷玉的不懂事。
张廷玉久经官场又岂会不知道在这个时候说还有密旨会让乾隆不开心,只不过这密旨里的内容让他不得不这么做。
这条密旨主要说了两点,第一点就是乾隆年幼,所以康熙任张廷玉等人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处理朝堂事务。
第二点就是张廷玉为大清朝殚精竭虑一生,让乾隆好好对待老臣,同时同意张廷玉死后进入太庙。
看到这两点想必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张廷玉冒着风险也要宣布这道密旨了,因为没有这个密旨,张廷玉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的老臣罢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上位后想怎么对待他都可以。
可有了这道密旨之后,首先他便是先帝亲自任命的辅政大臣,地位尊贵一般人动不了,第二条更是为自己留了后路,不管日后他如何得罪乾隆,起码乾隆不会真的不管不顾的杀了他。
所以综上所述张廷玉也是个人精,将这道密旨公之于众,也免得日后乾隆反悔。
不过君臣之间的嫌隙还是埋下了,乾隆登基后对于张廷玉的许多想法都不赞同,而张廷玉也一直坚持己见,就这样眼看二人之间越来越不合,张廷玉也知道见好就收,当即提出了告老还乡。
乾隆气急,好家伙,得罪了自己就想回家过安生日子了,所以他下令取消张廷玉死后入太庙的尊荣,没多久张廷玉就因郁结于心而病死。
但乾隆也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知道张廷玉死后还是顾念其三朝元老的身份,让他进入了太庙,也是唯一一个死后入太庙的汉臣,可见其殊荣。
结语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也是长寿的皇帝,他一开始还是很贤明的,只是时间一长难免有些懈怠,加上后宫也不得安宁,几个器重的嫡子还有儿子都早逝,让他开始觉得后继无人。
所以晚年时期许多的决定也都是迫于无奈或者是不怎么上心,张廷玉作为辅政大臣,就是一定要时时刻刻提点乾隆不可懈怠国事,加上一开始密旨的不愉快,所以君臣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
但虽然无法成就一世君臣的美名,张廷玉总也算落了个好的下场,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些历史人物时,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如乾隆有冷酷的一面但他同样有心软的一面,张廷玉有忠心耿耿的一面却也有为自己打算的一面。当我们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后也会收获的更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