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炽的20年太子生涯:被弟弟陷害,被父亲打压,连饭都不能多吃

朱高炽的20年太子生涯:被弟弟陷害,被父亲打压,连饭都不能多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968 更新时间:2024/1/26 20:09:09

朱高炽听了这句话,恐怕要疯狂点头。他老爹朱棣,更喜欢他弟弟,当初立他当太子,就不情不愿,犹豫了快2年。

好不容易当上太子,又被打压了20年,两个弟弟没事就陷害他,身边的属官为了他,纷纷进了监狱,就连想多吃一碗茶,都要被拒绝。

这太子,当得可太艰难,太憋屈了。

本文我们就来说一说,朱高炽艰难的20年太子生涯,并探讨一下,他为什么最终仍能顺利继位。

01、艰难立储

朱棣靖难的时候,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留守北平,而他的同母二弟朱高煦,则跟着朱棣一路南下征战,并至少3次,救了朱棣的性命。

朱棣本来就不喜欢看起来仁弱且肥胖的朱高炽,而更喜欢这个像自己一般英勇的二儿子,看到朱高煦战功累累,更加满意了。

在浦子口之战的时候,朱棣实在打不过盛庸,都准备议和滚回北平了,又是朱高煦及时赶到,帮助朱棣扭转了战局。

见到朱高煦的时候,大喜过望的朱棣,抚摸着他的背,说了一句非常暧昧的话:勉之,世子多疾。

意思是,加油好好干啊,你的大哥身体不好。

这句话的暗示意味,实在是太明显。朱高煦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朱棣是在承诺立自己为继承人。

可是,朱棣在拿下南京,登基为帝之后,却犹豫了。他下了一道命令,把北平的名字改成北京,而朱高炽,就好好在北京待着吧,别到南京来了。

然而,冷落朱高炽的同时,朱棣也没有兑现承诺,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是把朱高煦也打发回北京去了,免得影响自己决策。

朱棣之所以犹豫,主要有3个原因。

  •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
  • 明朝坚定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更是写了一本《皇明祖训》,着重强调了嫡长子的继承权。

    而朱棣,刚刚违反祖制,发起靖难,正是要向臣民证明,自己是朱元璋最好的继承人,公然违反朱元璋制定的继承法,恐怕会引起负面的连锁反应。

  • 其二,文官的支持。
  • 打天下,靠的是武将。而治天下,靠的是文官。在立储方面,朱棣不得不考虑文官的意见。

    而读圣贤书的文官,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坚定支持者,宽仁厚道的朱高炽,也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形象。所以,他们坚定地站在朱高炽这一边。

  • 其三,长孙朱瞻基。
  • 朱棣虽然不喜欢长子,却喜欢长子的长子,朱瞻基。如果他立了朱高煦做太子,那么自己的这个宝贝孙子,可就从此出局了。

    更别提,朱瞻基出生的前夕,朱棣还做了一个梦,梦到朱元璋给了自己一个象征帝王权力的大圭,还对自己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他相信,朱瞻基正是应梦之人。

    古人都是迷信的,朱棣恐怕也会担心,如果朱瞻基最终做不成皇帝,就没法“永世其昌”了。

    朱棣登基,是在1402年6月。下定决心立太子,是在1404年2月,纠结了差不多两年。

    让他下定决心的,依然是长孙朱瞻基。

    文臣武将在就立储之事争论不休,摆出来一堆大道理。朱棣一脸冷漠,既不说好,也不说不好。

    直到大才子解缙搬出了朱瞻基,说了一句“好圣孙”,朱棣的表情终于松动了,轻轻点了点头。

    我想,这和朱瞻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有关系。

    朱棣在登基之后,立太子之前,无论是朱高炽,还是朱高煦,都在北京安安分分地待着,别想试图影响朱棣。

    可是,朱高炽却有一个小小的外挂:根据明实录记载,年幼的朱瞻基是由朱棣深爱的徐皇后抚养的。朱棣一登基,就把徐皇后接到了南京,而徐皇后,身边则带着4岁的朱瞻基。

    为此,朱棣还开心地抱着大孙子到群臣面前秀了一通,满意地收回了一吨的夸奖。

    让他犹豫的二儿子远在千里之外,宝贝大孙子天天在跟前卖萌,朱棣心里的天平,想不倾斜都难。

    02、备受打压

    27岁的朱高炽,好不容易当上了太子。可是,他这个太子,和当年的堂兄朱标,同样都叫太子,手里的权力,却没法比。

    朱标22岁的时候,朱元璋就下令:群臣至今大小政事,皆先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朱高炽27岁,却只能做一些极度简单、不用动脑的简单政务,以及担任专职陪吃人员:藩王进京拜见皇帝,拖家带口的,朱棣的兄弟一辈,自然由朱棣亲自接待,而他们的小一辈,就扔给太子开饭局。

    至于什么太子上岗培训,那是想都不用想。

    没有朱标的太子待遇也就罢了,自己那不省心的弟弟,还成天在跟前晃悠。

    根据明朝的规定,朱高炽已经被立为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名分已经,那么,朱高煦就该滚去封地就藩,别在京城找存在感了。

    可是,朱高煦可不愿意走。他积极地在朱棣面前蹦跶,还不断地增加护卫,陷害朱高炽的支持者。

    朱棣或许是对朱高煦内心有愧,或许是想借朱高煦打压太子,对他这些行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赶他走。

    就连朱高炽的同母三弟朱高燧,也不老实。明明作为小儿子,皇位基本轮不上,偏要跟着二哥陷害大哥,也不知道图啥。

    皇太子朱高炽,真是有苦说不出。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过了5年。朱高炽的太子生涯,突然迎来新的转机。

    当时是明朝初年,朱元璋虽然把蒙古人赶走了,可是却没能赶尽杀绝,蒙古人依然不时犯边,不断威胁着明朝的太平,朱元璋和朱棣,也在不断地北征。

    朱棣登基之后,本来没打算自己亲自打仗,而是派了一个叫做丘福的将领,率领10万大军出征蒙古。

    不料丘福不争气,轻敌冒进,打了个打败仗,自己也送了性命。

    又惊又怒的朱棣,实在是信不过其他将领了,决定自己重操旧业,御驾亲征。

    皇帝出征,自然要有人留下监国,处理政务,保证朝廷的正常运转。

    而这个人,只能是太子。

    朱棣当然不会把多大的权力交给朱高炽,而是吩咐:大事依然报告他,小事太子自行处理。

    但这对于朱高炽而言,也算是咸鱼翻身,终于拿到朝政大权了。

    算算时间,从朱棣到北京做战前准备,到朱棣亲征归来,整整1年10个月,朱高炽真是过了一把大大的监国瘾。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出征之前,除了留朱高炽在南京监国之外,还留了一个人在另一个大本营北京居守,处理北京的日常事务。

    那个人,就是朱棣的宝贝孙子,朱高炽的大儿子,只有11岁的朱瞻基。

    朱棣打算扶朱瞻基上位,也就意味着,朱高炽的太子地位,稳了。

    03、步步惊心

    朱棣打了个胜仗之后,先回到了北京,考察朱瞻基的居守工作。

    当时朱瞻基才11岁,放在现在,小学都没毕业。就算是个天才儿童,也不可能真正处理什么国家大事。因此,他的工作,主要是由朱棣信赖的老臣夏原吉帮助处理的。

    朱棣回来之后,表示对大孙子的工作成果非常满意,夏原吉辅佐有功,赏钱财,赏鞍马, 下诏表彰。

    远在南京的朱高炽一听,自然也不能放过这个刷存在感的机会。夏原吉虽然在北京,可是夏原吉的母亲还留在南京啊。

    于是朱高炽立刻派人去慰问了夏原吉的母亲,大致意思说:我儿子的工作做得好,离不开你儿子的辅导,你儿子的工作做得好,离不开你这个好母亲的教导啊。

    这么一来,朱高炽不仅笼络了人心,也彰显了一把太子的权力地位。

    更让朱高炽喜出望外的是,仅仅过了一年,朱棣就正式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了。

    自古以来,太子尚在世,就册立皇太孙的案例,也没有几个。这表明,朱棣要把皇位传给朱瞻基的决心非常坚定。

    同时也表明,除非朱高炽犯下诸如造反之类不可原谅的错误,否则,他的太子之位,是废不了的了。

    然而,这不意味着,朱高炽的日子就好过了。

    朱棣不打算换太子了,但他可没停止打压太子。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还带上了皇太孙朱瞻基。而朱高炽,则迎来了第二次监国机会。

    朱高炽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就连生日都不敢过了,理由是:我爹在外面打仗,我怎么好意思接受你们的朝拜?

    有高级将领被举报生事扰民,和尼姑私通,朱高炽表示:我知道了,但军中的事,还是让我爹回来处理。

    外出办事的官员谎报灾情,残害百姓,朱高炽不予理睬:这人我爹派去的,等我爹回来再让他看看吧。

    说白了,就是怕被朱棣抓住小辫子。

    不过,朱高炽再小心,也耐不住朱棣就是想找茬,更别提,旁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弟弟。

    朱棣得胜归来的时候,朱高炽派出使者前去迎接。朱棣接了贺表,没说什么,照常回北京去了。

    可是过了一个月,朱棣突然想起了这件事,并且觉得,朱高炽派出的使者到得太晚,朱高炽写的贺表也不称心,真是岂有此理。

    跟在朱棣身边的朱高煦,赶紧趁机进谗言,好好污蔑了一把朱高炽和他的属下。

    被朱高煦撩起怒火的朱棣,当即下令,逮捕辅佐太子的官员,全部下狱。

    这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二,杨士奇杨溥

    杨士奇素来得朱棣信任,又会说话,在监狱里待了没多久就出来了。杨溥和其他几个官员可就不一样了,他们在监狱里关了整整10年,直到朱棣去世,朱高炽登基,才被释放出来。

    东宫迎驾事件,是对朱高炽的一个重大的打击。

    不过,此时的朱棣已经有了分寸,打击归打击,可没打算真的换太子。毕竟,朱高炽被废了,他的宝贝孙子朱瞻基也得跟着被废。

    而且,朱高炽本人实在是过于小心谨慎,也挑不出什么大错来。

    因此,惩罚完朱高炽身边的官员之后,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此后,朱棣经常精准打击朱高炽身边的人,对于朱高炽本人,倒没怎么着。

    就是,第三次出征的时候,朱高炽监国的权力,比前两次都小了。

    以及,朱棣开始在奇奇怪怪的地方挑朱高炽的小错误。

    朱棣决心迁都北京之后,便把朱高炽召到了北京,同时下令“东宫缓行”。

    朱高炽果然没走太快,用平时朱棣从南京到北京近乎2倍的时间,才走到北京,朱棣依然不满意,觉得他走得实在太快了,把他臭骂了一顿。

    其实,这也不过是朱棣鸡蛋里边挑骨头罢了。

    而且,朱棣对于朱高炽从南京带了20个厨子过来,也很有意见,怒气冲冲地把厨子赶走了,并勒令朱高炽开始减肥。

    朱高炽一个大胖子,那段时间吃得真够寒碜的,别说饭不能多吃,就连想多喝一碗茶,都喝不到,理由是:朱棣不允许。

    04、顺利登基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朱高炽当了整整20年的太子,最终熬到朱棣去世,自己顺利登基。

    为什么朱棣这么不喜欢朱高炽,却没有废太子呢?我想,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 其一,朱高炽能力出众。
  • 朱棣在位期间,忙于营建新首都北京,以及御驾亲征打蒙古,于是,朱高炽6次监国,时间最久的一次,长达3年10个月 ,最短的,也有4个月。

    监国期间,虽然朱棣不断地鸡蛋里挑骨头,但是朱高炽实质上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反而展现除了优秀的处理朝政能力,在百官之中威望也很高,很多官员都站在他这边,在朱棣找茬的时候尽力保护他。

    而且,朱棣也知道,自己太过折腾,劳民伤财,明朝接下来该休养生息了,而朱高炽,则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因此,朱棣实在找不到废太子的理由。

  • 其二,朱瞻基给力。
  • 朱棣对朱瞻基的宠爱,不必多说,而朱瞻基的成长,也让朱棣相当满意。

    如果废了朱高炽,必然也要废了朱瞻基,没有太子被废而太孙保全的道理。因此,哪怕是为了大孙子顺利继位,朱棣看朱高炽再不顺眼,也得忍着。

  • 其三,朱高煦不争气。
  • 朱高煦在夺嫡的过程中,暴露了其外强中干的本质。比如说,他居然给自己的护卫取名叫“天策卫”,取自李世民“天策上将”的典故。

    他或许是想展示说,自己像李世民一样,比长兄优秀,可是到了朱棣眼里,却变了味:你想当李世民,莫非我要做李渊

    朱高煦蠢事做多了,朱棣后来也受不了,强行赶他就藩去了,朱高炽没有了最后的威胁。

    可以说,从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开始,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就已经稳如泰山了。等到朱高煦被赶走,就更没有什么能真正威胁到他。

    朱棣对他的多番挑剔和打压,更多的,是出于皇帝忌惮太子的本能,而不是真的想要废太子。

    你觉得是不是呢?

    更多文章

    • 湖北“六大”参评项目 |湖北潜江代滩明代李氏家族墓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项目名称:湖北潜江代滩明代李氏家族墓地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潜江市博物馆项目负责人:闻磊湖北潜江代滩明代李氏家族墓地(以下简称“代滩墓地”)位于潜江市杨市办事处代滩村五组,为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李氏家族墓地。2022年3~6月,为配合西气东输三线(潜江—仙桃联络线)工程对其展开考古工作,勘探

    • 杜甫:黄河情缘与家国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黄河情缘与家国情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两岸百姓生于此,文人墨客作诗于此,诞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成为了宝贵的黄河文化遗产。后来,安史之乱暴发。这一仗一打就是八年,杜甫也从此离开了故乡,西走秦陇,南下巴蜀,余生再也没有回到黄河来。尽管流落他乡,

    • 新发现的大唐长安安仁坊遗址里,藏着杜牧伤心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长安里坊图,红框内为安仁坊。据史料,唐代长安有“东贵西富”之说,以朱雀大街为界,大街以东多为官员居住,大街以西则多商贾。安仁坊紧靠朱雀大街,亲王外家多居于此,如宁王宪外祖父刘延景、薛王业舅父王昕,玄宗第二十五女万春公主,户部尚书章仇兼琼。能够在此居住的,基本是三品以上官员。大诗人杜牧也曾住在这里

    • 明朝最仁爱的皇帝在位短短十月,却被世人传颂-朱高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朱高炽影视剧形象朱高炽自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炽被册封为燕王世子。但由于他体型肥胖、腿脚不便,个人形象比较差,所以朱棣对其很是不满意,屡有改易储君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的两位亲弟弟朱高煦(汉王)、朱高燧(赵

    • 为什么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却感觉像是隔了好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和宋朝历史关系,唐朝和宋朝的现状,唐朝和宋朝时间对比

      秦汉魏晋,唐宋明清,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中国朝代,为数不多能够记住的。而很多人对于朝代的理解都来自于影视剧。说起唐朝,大家想到的就是万国来朝、自信开放、气势恢宏的盛唐景象。在影视剧中,经常以色彩斑斓、狂放豪迈而著称。大家印象中的唐朝是这样的。长安十二时辰也是这样的。武媚娘传奇更是这样的。妖猫传那么,大

    • 如果你是宋朝的皇帝,怎样做才能战胜北方的游牧民族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宋具备以下优势:1)人力优势;2)科技优势;3)水军优势;4)城市防御优势。劣势就是骑兵少。但是战争不会由某个单一兵种就决定了的。步兵在列阵抱团后,骑兵也是难以攻破的。所以发挥上述优点还是能夺取胜利。以南宋而言:多一个优势,就是人和。在北方被占区还有很多反抗的游击部队。比如像辛弃疾这样的。所以南宋军

    • 刘先银经典点说《玄武门密码》董哲,李世民,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刘先银经典点说《玄武门密码》还原李世民篡改的历史,无限接近玄武门之变真相刘先银经典点说《玄武门密码》还原李世民篡改的历史,无限接近玄武门之变真相翻开《玄武门密码》董哲,李世民,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董哲,2005年开始专攻唐史题材,遍查《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在史料记载中的诸多疑点

    • 友人被贬岭南5年,漂亮小妾执着追随,苏轼得知后写下首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苏轼被贬黄州故事,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深知自己的价值,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故事

      有一次,苏轼前去看望被贬谪的友人王巩,无意间见到了王巩的美娇妻,瞬间羡慕不已。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友人的这位妻子不仅拥有美丽的容颜,还拥有豁达通透的心态,丝毫不觉得跟着王巩被贬到荒凉之地是在受苦。交谈过后苏轼忽然来了灵感,当即作了一首词,却意外成了经典诗作,流传到几千年之后仍被世人赞颂。苏轼的友人和妻

    • 李贺这首诗造语新奇,避熟就生,别具一格,被赞为少有的沉郁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大意是: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

    • 细数明朝的那些奇葩皇帝们-《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奇葩皇帝合集,最奇葩的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各个皇帝有多奇葩

      图片鸣谢网络1.洪武皇帝朱元璋,农民出身,先当乞丐,又当和尚,最后当皇帝,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那是蝎子的尾巴——独一份。同时也告诉我们,好饭不怕晚。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皇帝定下了《皇家管理制度》,而且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灭亡,基本变化不大。图片鸣谢网络2.永乐皇帝朱棣,历史上藩王造反且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