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否定的,这里有三个原因:其一是二者参照的角度不同;其二是秦国的国土面积更大,不光拥有益州一地;其三是诸葛亮笔下的益州连年战乱,确实已经过度的消耗了民力。
(一)秦与六国
当时的秦国相比于六国,无论在国土面积上还是在综合国力上都是比较强的国家。而三国时期的蜀国则不是这样,他们的综合实力与吴国相当,却大幅度落后于北方的魏国,而诸葛亮一直视魏国为死敌,与魏国作对比,这才说出了“益州疲敝”的观点。
[var1]
此外,秦国确实是依靠着在益州的多年经营而统一的天下,但秦国不光仅仅拥有益州一地,他们还拥有富饶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一直以来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贸易和交通十分发达,而且还有潼关、函谷关、崤关等险关要隘作为屏障,素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美称,秦朝能够统一天下,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高祖刘邦能够战胜强大的西楚项羽统一全国,关中作为他的大后方,也提供了不少支援。
(二)三国益州
而三国时期的蜀国则仅仅拥有益州和汉中,并没有拥有关中之地。这让他们在国力上照比之前的秦国差距明显,而且每次北伐都要从蜀中越过剑阁来运粮。这样一来,只要北伐就将消耗更多的国力,而在诸葛亮的意识中,为了完成兴汉的伟业,北伐是必须要进行的,所以“益州疲弊”也就不难理解了。
[var1]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时势。秦国时期的蜀中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战乱,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才变得国富民强。但在当时诸葛亮作《出师表》的时间节点上,益州之地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非常漫长的动乱。先是汉中张鲁进攻益州,再是刘备夺下益州,紧接着刘备举倾国之兵伐吴,夷陵之战惨遭火烧连营,最后南蛮叛乱,诸葛亮七擒七纵。
[var1]
在这一系列战事的折腾之下,益州的民力基本上已经枯竭,蜀中的士兵也损失较多。最重要的一点是益州在人才方面的疲弊,夷陵之战让蜀汉损失了很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包括张南、冯习、傅肜等,再加上黄忠、马超、法正、霍峻等一系列名臣的病亡,益州在人才方面确实显得捉襟见肘。
[var1]
综上所述,相对于诸葛亮治理之下的蜀国的实际情况,当年的秦国条件要更加优越。而且诸葛亮时期的蜀国经过连年战乱,还没有时间去恢复国力和民力。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的“益州疲弊”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