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桥之后:
上期说到,界桥之战,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被麴义的弩兵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可以说,公孙瓒的王牌部队就在这场仗中没了。不过作为封疆大吏,公孙瓒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至少界桥战役的完胜,并没有让袁绍占领上风,双方最多只是一个维持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
后面公孙瓒和袁绍又开始了两场战役——龙凑之战和巨马水之战。
界桥之战一年后,即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公孙瓒卷土重来,和袁绍在龙凑开战。注意此时,公孙瓒是联络了黑山张燕攻打袁绍的后方。打了个配合的。
并且黑山张燕还打下了袁绍冀州的重要据点——邺城。
熟悉历史和三国系列游戏的人都知道,邺城的重要性。其可以说的当时河北的“首都”。后来曹操平定河北后也是居住在邺城。可以说是曹操时代的政治首都(曹丕搬到了洛阳)。
五代十六国时,邺城也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
如果再往上推,战国时候,邺城还是魏国的陪都。不过,当时名气不大。后来秦始王统一了,魏国的陪都邺城,却划入赵国原首都的邯郸郡。
而《三国志10》那里,酒馆任务中的“七国首都巡游”,也将邺城划入“赵国首都”。这个也是错了,不过可以理解。玩游戏,也不需要太过认真。
而邺城的毁灭和北周末年著名的“三镇之乱”有关。其中驻扎河北的尉迟迥叛乱势力中心就是邺城(相州)。所以,在平定尉迟迥叛乱后,杨坚就把邺城毁了。
第一,杨坚害怕尉迟迥的残余势力重新聚集力量。
第二,杨坚认为河北有一个和洛阳、长安同等规模的政治、经济中心。很容易重新出现一个割据势力。不利于全国统一。于是毁了邺城。
无论如何,在东汉末年至北州末年邺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和战略地位。
但是这一个配合打得很差。
怎么说呢,或者是信息不发达原因。或者是公孙瓒失败得太快的原因。在黑山攻下邺城之前,公孙瓒军队已经在龙凑被袁绍打败了。
即,作为联军的主力被敌方首先打败,在袁绍开庆功会的时候。黑山张燕才攻下邺城——很可能是因为袁绍主力和公孙瓒拼命。导致后方空虚。
但是公孙瓒主力失败后,仅靠黑山军队自然无法抵挡袁绍的军队。邺城重入袁绍手中。
从龙凑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失去王牌“白马义从”之后,公孙瓒战斗力的下降。而袁绍也不再那么害怕公孙瓒了。
而龙凑之战后,公孙瓒在对袁绍的进攻中,失去了主动性。其后的第三次交锋“巨马水战役”不再是公孙瓒主动进攻袁绍。而是袁绍主动进攻公孙瓒。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写道“三年(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瓚又遣兵至龙凑挑战,绍复击破之。瓚遂还幽州,不敢复出。”
什么叫“不敢复出?”
就是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重新进攻袁绍了。
虽然这一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毕竟同年的“巨马水战役”,公孙瓒大败袁绍后。重新南下,占领了青州的一些地方。
不过“巨马水战役”的胜利意义不大。虽然公孙瓒“杀袁绍七八千人”,但是这只是袁绍手下崔巨业的部队。不是袁绍的主力部队。而巨水马战役后,公孙瓒势力发生的另一件事让他陷入更大的危机。
巨水马战役成为公孙瓒最后的辉煌。
昏招1:杀刘虞
公孙瓒和刘虞的矛盾上期说过。
两人面对游牧民族一个主张安抚,一个主张无力打击的不同态度的不可调和使得两人都对对方磨牙切齿。
一般来说,公孙瓒是武将,刘虞是谋臣,公孙瓒是手下,刘虞是上司。应该是公孙瓒谋反,起兵把刘虞杀了才对。
但是,将矛盾发展到兵戎相见确实是刘虞先动的手。
在巨马水战役后,(同年)刘虞带领十万兵马向公孙瓒进攻。当时的公孙瓒虽然一早就已经有堤防,还“筑京于蓟城以备虞”,说明他是有准备了的。
但是刘虞起兵时,公孙瓒“部曲放散在外”或者是在打青州。以至于公孙瓒听到刘虞来的时候“仓卒自惧不免,乃掘东城欲走。”(后汉书)
公孙瓒是想跑的。但是刘虞是“秀才带兵”,下令部队不可以伤害百姓居住的房屋。导致部队施展不开来。十万人对兵力不齐的公孙瓒竟然打不下来。
及后,公孙瓒“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刘虞的十万大军就这样被打败了,最后被公孙瓒捉住并处决了。
公孙瓒对刘虞也是不客气,处决当天是晴天,他说如果下雨的话,那就放了你。当然,刘虞是个好人,但是上天也没有下雨。刘虞就被处决了。公孙瓒也全并幽州。
有人对此拍手称赞,认为这一战后,公孙瓒全据幽州,势力大增。
其实不然,刚刚相反,此战过后,公孙瓒的地盘的扩大了,兵力也增加了,但是实力却更加差了。
一个诸侯的实力强与弱,不单单要看个人的表现,还要看综合的情况。
上期说过,刘虞非常得民心以及游牧民族的人心。乃至于公孙瓒让人将刘虞的尸首送到长安的时候。他的旧部在半路上劫了下来重新埋葬。而公孙瓒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恶劣。
所以当刘虞被公孙瓒杀后,公孙瓒的敌人增多了——
“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等,合率州兵,欲共报瓚。”
“乌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将合兵十万,共攻瓚。”
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处于北面的游牧和南边的袁绍夹击之中。而且那些见到公孙瓒就躲的游牧民族为刘虞报仇起来,十分凶猛。公孙瓒的外围失守的城池越来越多。
而也是杀刘虞后,公孙瓒才建筑易京自守的。而不是被袁绍打败建筑易京的。
所以说,杀刘虞是公孙瓒致命错误。比界桥大战失去“白马义从”还要严重。
但是就公孙瓒的立场来说,如果不杀刘虞可以怎么办?
即使不杀刘虞,只是软禁他。他的部下和游牧民众就不会打着拯救刘虞的名号来打公孙瓒?而且不杀刘虞,朝廷允许吗?
那时候朝廷已经不重要了?
还真不是。
因为《后汉书》里写得明白,公孙瓒和刘虞互相写表到朝廷,诋毁对方。两方都想得到朝廷的支持打压另一方。
而且公孙瓒杀了刘虞后,是安了谋反罪名给他的。
纵观东汉末年诸侯之中,敢正面无视朝廷的也就袁术了。
否则,曹操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即使怨恨极深,而且手握重兵。在刘虞攻打公孙瓒之前,公孙瓒只敢筑城防备刘虞。不敢对刘虞用兵。
但是刘虞动手了,那么他就必须杀了他。
杀了刘虞至少可以兼并刘虞的势力。不杀刘虞,软禁或者放他回去,那一样会招致报复,或者危害比不杀他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