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下):反清复明唯一的机会是怎么失去的?
在今天的(下)篇里,小编将为大家分析,金庸小说中另一次没能实现的合纵,《鹿鼎记》中的反清大联合。
韦小宝拆散反清大联合
[var1]
《鹿鼎记》中,除了打着明朝旗号的台湾郑氏及其附属组织天地会,以及沐王府等一干明朝遗老遗少,在做着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之外。还有一干势力,在做着反清却不复明的工作。他们是: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准噶尔王子葛尓丹、西藏的桑结喇嘛、辽东神龙教教主洪安通和罗刹国。
书中第二十三回,阿琪姑娘带着一干人前往少林寺,向代皇上出家的韦小宝讨要阿珂。当时来的人中,就有葛尓丹,昌齐喇嘛,以及平西王麾下总兵马宝和杨溢之。也就是当时,三家就已经有勾勾搭搭的意思了。
而神龙教的参与可能更早,顺治在五台山清凉寺出家一事,只有寥寥数人知道,包括康熙、韦小宝、顺治的师父玉林大师,师弟行颠,已死的海大富,再有就是假太后毛东珠。但是远在西藏的桑结喇嘛却指派人手不远千里去五台山意图绑架顺治。以上知晓顺治出家信息的诸人中,只有假太后毛东珠会把信息泄露出去。而毛东珠是神龙教成员,换言之桑结喇嘛和洪安通早就有勾结。
而在书中,韦小宝是怎么破坏掉这个反清大联合的呢?
针对葛尓丹和桑结,韦小宝是答应为他们向康熙进言,封葛尓丹为准噶尔汗,封桑结为活佛统管西藏。
至于神龙教和罗刹国的勾结。一个被韦小宝勾搭上索菲亚公主,帮助她成了罗刹国的女摄政,在韦小宝的床上外交之下,索菲亚自然与大清交好。而神龙教则惨了,被韦小宝带着施琅的水师一顿炮轰端了老巢。最后,内讧之下自相残杀,韦小宝顺带还捡了个大老婆。
而台湾郑氏也是内讧争权。郑克塽因为和韦小宝争抢阿珂争风吃醋,进一步增加了对天地会一系的敌意,最后杀了陈近南,导致天地会群龙无首。
经过韦小宝一番折腾,只剩下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独自和清军对抗。
[var1]
反清大联合是个靠谱的计划
据《鹿鼎记》书中所写,韦小宝可谓误打误撞之下,拆散了一个反清大联合。那么,没有韦小宝的真实历史中,这个计划靠谱吗?
小编认为非常靠谱,这是个很有成功可能性的计划,起码比《天龙八部》里慕容博设计的五家分宋计划靠谱多了。
首先,当时满清入主中原时间还不长,汉人反清复明的情绪还在,明朝的遗老遗少们还大有人在。三藩起兵时,很多汉人官僚和地主都有响应,一下子就遍布江南地区,可见一斑。
第二,康熙当时亲政时间还不长,年纪也小,治国理政的经验还很不够。正所谓主少国疑,这个时候起兵反清,是很有希望的。
第三,如果大联合能实现,就会对满清形成四面包围攻击的局面,满清顾此失彼,无法确定主攻方向。三藩起兵云贵、两广、福建,短时间就可以占据江南,历史上也确实基本做到了;葛尓丹可以率领准噶尔部从西北方向用兵,从蒙古草原方向逼近北京,历史上也曾经做到过;桑结喇嘛可能只能在藏边川西之地做点策应;台湾郑氏可以依靠水师机动,袭击苏浙甚至山东等沿海地区;神龙教都能把人手安排进皇宫大内冒充太后,和天地会配合可以成为特种部队,传递情报搞搞暗杀开展敌后工作,还可以配合罗刹国进攻东北,直接端了满清的龙脉。
所以说,这个大联合如果实现,反满复汉是大有希望的。
反清的唯一机会是怎么失去的
[var1]
那么,这样一个靠谱的机会,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实现呢?
桑结和葛尓丹确实有往来,当时西藏方面一心想摆脱蒙古和硕特部汗王的统治。所以结交葛尓丹,引为外援。所以,桑结等西藏统治集团当时还无心参与中原地区的反清。相反利用满清的力量,当时还能约束一下蒙古诸部。
而葛尓丹呢,在三藩之乱的时候,这家伙正在带领准噶尔部对外扩张,但是方向却是往西。他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但直到1688年,也就是三藩之乱平定七年之后,葛尓丹才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时间上太晚了。
辽东神龙教是金庸虚构的,就不用说了。但是罗刹国当时确实对东方有兴趣。不过,罗刹国的重心还是在欧洲。在东方的扩张,步伐没那么快。而且北方地区过于广阔荒芜,不利于进兵。
于是,反清的力量主要还是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虽然,吴三桂打出反满复汉的旗号,但是当年引清兵入关,亲手杀死南明永历帝,斑斑劣迹在前,如何自圆其说?
同理,台湾郑氏奉明朝正朔,照理也应该起兵共同反清。可是因为吴三桂的汉奸身份,所以无法携手合作。不但如此,还是视同国仇。三藩之乱时,郑氏集团还率兵占领福建漳、泉、兴、汀等地,导致三藩中靖南王耿精忠腹背受敌,穷困之下向满清请降。随后,平南王尚之信也相继投降。三藩已去两藩,只剩余吴三桂独木难支,最终不免失败。
唯一的反清机会就这样丧失。康熙在平定三藩后,腾出手来,对前述各个势力逐个击破。台湾郑氏、准噶尔部葛尓丹,被先后消灭;与罗刹国打了雅克萨之战后,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与罗刹国一百多年的和平;而西藏由于应对外敌,还需要借助满清的力量,此后也翻腾不出浪花。
[var1]
满清的统治也就此渐渐稳固下来。
倘若,当时葛尓丹发兵西北进逼北京。三藩起兵,天下响应。台湾郑氏能暂时放下历史包袱,配合三藩共同打击满清。那么反清的事业未必不能成功。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下):反清复明唯一的机会是怎么失去的?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下):反清复明唯一的机会是怎么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