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国都、夏朝历史之谜终于破解,只待国家考古最后确认

夏朝国都、夏朝历史之谜终于破解,只待国家考古最后确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47 更新时间:2023/12/29 9:39:36

(作者:赵辉)夏朝是否存在?夏朝文化中心在哪?夏朝国都在哪?对于中国人来说,至今还是个迷。对于中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来说更是一个无解之谜,以致有学者认为,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

虽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到近二十年来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历代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做出了前仆后继的艰苦努力,在黄河流域也找寻到了二里头遗址之类的疑似夏文化的遗址,但二里头遗址考古情况与文化内涵显然无以支撑夏朝国都所代表的高度文明的华夏文化与历史。

考古学家邹衡曾说,“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所见夏商两族活动范围即在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已经不太可能再发现什么新的考古学文化了。同时,因为夏朝同商朝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必然就包含在这一空间和这一时间已经发现的诸文化诸类型的各期段之中。我们说,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做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当代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基本客观陈述了目前考古学界对夏文化探索的现状。但对过去夏文物考古的成果与未来在夏文化研究的方向上,发生了重大错误,将为夏文化研究带来指导性的错误,使得夏文化研究成为各路历史学者相互之间个人观点的争论,而背离了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家对夏文化研究的初衷:破解夏文化的中心——夏朝国都,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华夏民族民族自信的精神来源,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的历史事实。

通过考古学这一现代学问寻根问祖,重建中国上古史,探索中国文化和文明的本源,成为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伊始直至今日的一个最大的学术目标。

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是中华儒家思想的精髓,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依据前代历史的文化的梳理与总结,形成的孟子思想称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孟子思想产生的本质来源于对历史人文的总结,孟子所述历史,就称为我们破解夏朝历史的最原始史料,而且是最生动、最细致的史料,其历史价值远远超出其他编年体史书的价值。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是这样一篇包含重要夏文化研究意义的论述。

孟子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正是对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夏因众叛亲离,而导致夏朝灭亡时,对夏朝国都规模、环境、地理的详细生动描绘。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尚书•汤誓》记载,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从《史记•夏本纪》和《尚书•汤誓》两部中国文史最重要、最可靠的记述来看,夏朝夏桀时期,众叛亲离、失道寡助、天下畔之、亲戚畔(叛)之是夏朝夏桀失国的根本原因。《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史记•夏本纪》《尚书•汤誓》三者所述完全为同一历史事件,那么,《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述天子失国时的城郭,正是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久寻无果的夏桀夏朝国都。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的这些对夏朝文明发展的高峰阶段夏桀失国时夏朝国都城郭的描绘,是我们破解夏朝历史最关键、最重要的历史信息。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对夏朝国都遗址考古的确定,必须符合这些描绘,否则结果只能是水中捞月。从这一方面来说,二里头文化遗址完全可以排除其为夏朝国都、夏文化遗址的可能性。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如此规模宏大的城郭,不仅是夏桀时期的国都规模,而且是4100年前大禹父亲治水时期,大禹氏族部落的都城规模。在《淮南子·卷一·原道训》记载:“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由此可见,大禹之所以能成为万国诸侯拥戴的天子,成为四方来朝、四方来贺的天下共主,大禹的仁德是最主要的,但当时大禹部落积累发展形成的高度文明形式,也是夏朝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的基本原因。这也是笔者判定夏朝470年历史,只有唯一一个国都的根本原因,其他所有文化遗址对夏都的附会只能是贻笑大方。而历史学家邹衡关于“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必然就包含在这一空间(黄河流)和这一时间已经发现的诸文化诸类型的各期段之中。我们说,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现在考古界发现的所有文化遗址类型中,没有一处符合孟子的描述。

天道循环,成也城郭,失也城郭。大禹因“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而夏桀却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而被夏朝时的偏远氏族部落商汤所灭亡,不能不让孟子感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历史教训。其历史经验教训,也成为孟子主导思想“仁德”施政的儒家文化来源。

那么,孟子所描述的夏朝国都“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究竟在哪里呢?这才是破解夏朝历史、夏文化的关键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所有对夏文化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盲人摸象、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根据笔者个人对夏文化多方面的综合研究,位于大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淮河流域涂山北二十公里处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正是具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等多重特征的大禹至夏桀时期的唯一夏朝国都。

为什么淮河流域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成为夏朝国都,而不会是其他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呢?

“通过综合研究,我们现在已经基本可以肯定,中国史前农业萌芽于上万年之前,但是经过漫长的积累、发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点,成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农业体系,这个体系也就成为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西辽河流域这样一个广大地区内,人们主要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内容,也是他们社会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从距今6000年左右我们看到了相关区域里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发展的加速度过程。”(赵辉,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先秦历史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非笔者)。

根据中国文明历史发展历程研究,在距今10000~8000年间,中国早期农业已形成了以粟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两大系统,以及与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南稻北粟格局。而孟子所述的“米粟非不多也”正隐含了夏朝国都具体地理位置的重要信息,在远古年代只能是位于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纵横、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淮河流域。

在淮河流域的气候条件,不仅同时适宜种植以粟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而且淮河流域丰富的水系,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前期的渔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前期渔猎文明的基础上,走向更加高度的农耕文明,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与文化长期发展形成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一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基础条件,只是以文献或考古为依托的夏文化研究,也就称为空中楼阁,与事实背道而驰。

笔者通过对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独立个人自费考古考察发掘,古城遗址从6000前的仰韶文化始,延续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商文化的各种文化类型,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所有代表性的文化历史时期,与赵辉教授的论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

至于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究竟是华夏文明发展的最高峰,四方湖文明“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发布会);还是中华地区四方区域文明,向四方湖地区“辐射文化影响力”形成四方湖畔的夏朝国都,相信在四方湖文明的后续深入研究中,自然会得到一个符合华夏文明自身发展规律的本源答案。

夏朝历史、夏朝国都、夏文化已经破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终将解开。现在剩下的重要工作就是国家考古部门、专业人员以其权威职责对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的考古验证,相信他们必能完成这一华夏民族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自信做出杰出贡献。(作者:赵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渊曾想迁都避突厥,李世民:霍去病能打败匈奴,我也能干掉突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渊得知突厥被灭,李渊,李元霸死后李渊哭了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享国289年的大唐王朝建立。唐朝建国之初可还没有盛唐时期的威风,天下还未统一,内忧外患均有,新生的唐王朝考验重重。唐朝用了四到五年时间,才基本扫平群雄,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天下。因为在唐朝的北方边境,还有少数突厥势力支持的割据势力依旧在给唐朝捣乱,比如割据弘化、雕阴、延安等

  • 三大被误解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很憋屈,刘备很尴尬,鲁迅被高估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李鸿章小妾一览表,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了解历史人物更多需要依靠书籍中的记载,而且现在影视作品很多,有时候一些艺术化的加工可能就会影响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今天就介绍一下三大被误解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可以说活得很憋屈,他不停地为慈禧背锅,忍受着100多年来,人们对他的侮辱和谩骂。李鸿章做了很多事,也一心想让清王朝能够起死回生,但是在特殊的大

  • 周朝之后就几乎很少出现神话故事,难道周朝之前真的是神话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为何所有的神话都在周朝以前,周朝,周朝九鼎哪去了

    而提到周朝之前,相信大家都会发现一点,那就是周朝以前的神话故事可是非常多的,不过这些神话故事好像到了周之后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因为什么呢?难道说这些故事并不是虚构的,而是人们真实的记录?这就让人产生了很多疑问。要说什么是神仙呢?其实就是一群通过特殊修炼的,最后将自身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的人,在西周之前的

  • 古代死得最惨的女人,比吕后的人彘还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打开猎豹浏览器,查看更多历史图集刘去的王后昭信嫉妒异常,在刘去面前诬告陶望卿,说画工到陶望卿住处给她画像,陶望卿袒露身体,靠在他身上,娇喘微微,擦粉献媚,他们之间肯定有奸情。刘去一听,顿时勃然大怒,至此不再去陶望卿那。失去了刘去的保护,王后昭信便开始变本加厉,有恃无恐地对陶望卿展开了残忍的折磨。陶望

  • 商朝发生什么,纣王为何宁愿舍弃半个河南也要发兵山东?考古解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孟子曾说过:“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商汤借口葛伯不祭祀,发兵灭掉了葛国,随后又发动了对豫东一带韦、顾、昆吾三国的灭国大战,扫清了夏王朝东线的军事屏障。自此,商文化的势力进入了豫中地区,商汤在郑州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郑州商城,仅宫殿宗庙区(宫城)的范围就多达40万平方米,这就是考古学上的二

  • 不听荀彧之言,错过最佳战机,曹操兵败于赤壁,是不是被贾诩坑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郭奉孝自然就是已经在建安十二年病逝的郭嘉,拿故去的人敲打眼前之人,不但曹操会,历朝历代很多枭雄奸雄也都很擅长,这就是指桑骂槐、浑水摸鱼:即使郭嘉还活着,他告诉你咋打,你能听吗?曹操是曾说过要把身后事托付给郭嘉,但那是在郭嘉死了之后说的,而且是说给荀彧那一帮“年轻人”听的。可能是受电视剧影响,我们总以

  • 孙尚香嫁给刘备三年,为何一直没有身孕?诸葛亮一语道破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加固两家的关系,孙权和刘备甚至结为了亲家,由孙权的妹妹孙夫人嫁给刘备为妻,两家共结秦晋之好,这种政治联姻,在古代极为常见。孙夫人嫁给刘备时虽然年轻,但早已经到了可以生育的年龄。刘备虽然年长,也并没有到无法生育的年纪。从孙夫人嫁给刘备后,两人在一起足足三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为何孙夫人一直没有身孕

  • 姜子牙封侯拜相,他的前妻后悔不已上吊自尽,最后竟然上了封神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姜子牙多大年龄才拜相,姜子牙为何步入封神榜,姜子牙给谁封神最强

    在封神榜中,总共有365人被封神,其中有武王阵营中的忠义之辈,也有纣王阵营中的宵小之徒,总之稍微有些名气的都被封侯,这些人虽然良莠不齐,但是都参与了讨伐商纣的战役,只有一个人是例外,她就是姜子牙的前妻马氏。姜子牙在昆仑山上学艺四十年后,受师尊所托下山帮助武王伐纣,当时的亲朋好友大都已经亡故,他想起曾

  • 孙权的这个老毛病,不知坑死了多少江东虎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还不打紧,打紧的是:孙权在战场有个老毛病,他始终不改,而这个老毛病,恰好是他每次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个老毛病,不知坑死了多少江东英豪。孙权的这个老毛病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典故,叫“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之战后,荆州势力达到平衡,曹魏和孙吴的主攻方向集中在了江淮一线。在第一次

  •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何不敢进攻蜀国?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等到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实力无疑受到了明显的削弱,加上曹魏本来就强于蜀汉,这无疑是一个进攻对方的良好时机。但是,司马懿到死都不敢进攻蜀汉,这是为什么呢?一首先,司马懿是公元251年去世的。由此,在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又活了17年左右。不过,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司马懿都没有什么行动,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