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遗产”真强大,福荫子孙2000多年,77代子孙出生就是巅峰

孔子“遗产”真强大,福荫子孙2000多年,77代子孙出生就是巅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536 更新时间:2024/3/14 7:01:10

1920年2月23日,孔子第77代后人孔德成出生。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更是创造了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文化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孔子也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对教育及文化的巨大贡献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财富,也是他留给自己子孙最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一直到1920年第77代后人孔德成出生,也还依旧存在——那就是持续了近千年的“衍圣公”封号。

孔德成出生百天就被封为了“衍圣公”,可以说一出生就是人生巅峰,那么后来他的人生际遇又如何呢?

[var1]

“衍圣公”的由来

其实,孔子不仅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突出贡献,还对古代的封建皇权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必大家都知道,自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理念,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便被确立为正统,并且持续了上千年。

而儒家文化也从一定意义上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皇权,因此孔子及其后人也越来被各个时期的统治者所重视。

虽说儒家文化是从汉武帝时才取代道家成为正统思想,但是其实从汉高祖刘邦时候开始,孔子后人的地位就已经在逐步上升了。

[var1]

刘邦在位时,曾去过祭祀过孔子,当时孔子的后代已经到了第九代,刘邦为了表示自己对孔子的敬意,就将孔子的第九代子孙孔腾封为“奉祀君”,自此刘邦开了封赏孔子后代的先河。

汉元帝即位后,就封孔子的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汉平帝时期封孔子第十六代子孙孔均为“褒成侯”……此后汉朝多位皇帝都曾对孔子的子孙进行不同程度的封赏,封号更是层出不穷。

直到隋唐时期,才出现了“衍圣公”这一称呼。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将孔子追谥为“文宣王”,同时封孔子第三十九代子孙孔璲之为文宣公,并且一直沿用了下去。

[var1]

北宋年间有一位集贤院的太常博士叫祖无择,他觉得孔子是“文宣王”,那他的后代如果继续使用“文宣”二字的话,不太合适,所以就建议将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子孙孔宗愿封为“衍圣公”,如此一来,既不会冒犯孔子,也能体现当朝对孔子后人的厚爱。

虽然这个称号后来也经历了一些小波折,但是最终还是延续了下来。而这也就是“衍圣公”称号的来源。

其实很早之前,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在书中将山东孔家列为了世家,世家就是世袭王侯,司马迁写书的时候,孔子还没有被封赏,但是司马迁还是看出了孔子对皇权的影响,因此才笃定地将孔府称为世家。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司马迁慧眼,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孔子后人却始终可以世袭公爵,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

[var1]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孔子的七十六代子孙孔令贻是第三十代“衍圣公”,他与原配孙氏没有孩子,孙氏也因为患病早早就离世了,遗憾的是小妾丰氏也没有孩子。

孔令贻这一代只有他一个人,所以后来他就又娶了一位妻子陶文谱,陶文谱和他倒是有一个儿子,但也早早夭折。眼看着人到中年,孔令贻膝下依旧没有孩子,只好将陶文谱的贴身丫鬟王氏收为了侧室。

王氏倒是争气,为孔令贻连续生下了两个女儿,直到1919年,王氏再次怀上了孩子,但是不幸的是,当时孔令贻自己也身染重病,时日不多了。

[var1]

孔令贻膝下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王氏肚子里的这个孩子,还无法确定是男是女,于是孔令贻就给时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写了一封“遗呈”:

“倘可生男,自当嗣为衍圣公,以符定例。或如生女,再当由族众共同酌议相当承继之人,以重宗祀。”

由此可见,这个孩子对孔家和孔令贻是多么的重要,他不仅是孔家香火的延续,更是关乎宗祠祭典。

可惜孔令贻没能等到孩子出生就病故了,不久后王氏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子孙,孔家为其起名为孔德成,王氏在生下孔德成之后不久就也病故了。

在孔德成百岁的时候,徐世昌便下令让孔德成承袭“衍圣公”的称号,据资料显示,孔德成是所有的孔家子孙中,最早继承这个封号的一代。

[var1]

这个封号给孔德成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同时也就意味着他小小年纪就需要承担沉重的责任。

徐世昌给一个小孩子如此巨大的光环,可见他是对孔德成是有着多高的期许。

为了让孔德成更早成才,孔府就花了极大的功夫培养孔德成,教他读圣贤书,学济世道理,培养他勤学苦读的意识,孔府将光耀门楣的“重担”放在孔德成肩上,孔德成在亲友老师的教育下,也逐渐生出了些远大的志向。

只可惜孔德成赶上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随着新文化的兴起,孔德成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1935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孔德成的“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衍圣公”的时代正式落幕,孔德成也成为了末代“衍圣公”。

[var1]

命运浮沉 时势造也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全面侵华。孔德成虽不能上阵杀敌,但也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祖国。

1937年10月,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藏部主任的屈万里,为了保护馆内的大量书籍不受战火之难,便请孔德成代为保管,孔德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屈万里的请求。

在孔德成的保护下,这些书籍最终完好无损的地保存了下来。

屈万里后来也在书中记载,他第一次见到孔德成的时候,便觉得此人遇事明决,可称干才。后来孔德成也利用他的影响力,号召各界人士团结抗日,其爱国精神令人敬佩。

[var1]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解放战争爆发,在共产党的努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大陆,退居台湾,但在去台湾之前,他还不忘带走孔德成。

蒋介石一直将孔德成视为“国之重宝”,1948年,他还让孔德成去美国游学,宣传儒家文化。渡江战役前夕,孔德成才从美国回来,1949年就随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

孔德成不喜欢参与政治上的事情,所以去了台湾之后,只是挂了些虚职,他主要的工作还是一个教授,对于他而言,教书育人才是本职,也是他热爱的事情。

但是因为孔德成身份的特殊性,他也做不到真的彻底远离那些纷纷扰扰,所以孔德成只能万分谨慎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var1]

1966年,孔德成为了发扬先祖文化,就和陈立夫、孙科等人一起给蒋介石联名倡议设立“中华文化复兴节”,并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之后孔德成便一直在台湾发展儒学文化,直到2008年去世,也未曾回过故乡。

孔德成还有两个姐姐——孔德齐、孔德懋。因为父母早亡的原因,这姐弟三人便一直相依为命。可惜大姐孔德齐早早就去世了,孔德成后来又来到了台湾,所以留在大陆的就只剩下孔德懋了。

孔德成虽然没有回过曲阜,但是心中一直记挂着自己的二姐。1990年时,这对阔别了40年的姐弟才又再次见面。

那年孔德成去日本讲学,孔德懋为了能见到弟弟,就请朋友帮忙,将她带去了孔德成那里。

[var1]

孔德成见到姐姐时,又惊又喜。谁也没有想到,这对多年未见的姐弟会在异国他乡以这样的方式见面。

他们那一代孔府的嫡系子孙就剩下他们两个,姐弟俩见面后相顾无言,这些年的沧海桑田,让他们姐弟二人难以言表,只剩下不知是激动还是悲凉的泪水……

匆匆见面之后,孔德懋就回了北京。姐弟俩第二次见面是1995年,孔德懋去台湾参加会议,顺便去看了孔德成。

姐弟二人谈话间多次聊起故乡曲阜,在孔德成的心中,其实还是十分挂念故乡的,只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他打不开心结,便也一直没有回去。

[var1]

但是令这对姐弟都很欣慰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陆又开始重视儒学文化,学校开始开设国学班,许多人开始研究孔子的《论语》,曲阜孔府成为了一个重点文物,人们对于儒学文化也越来越重视。

这些变化都让孔德成深感宽慰。而孔德成自己也在努力地为儒学文化宣传,他依旧守着自己的初心,竭力将先祖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国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的魅力。

后来也有很多学者去看望孔德成,和他交流讨论,把酒言欢。

可惜的是,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因心肺衰竭在台湾病逝,享年88岁。

[var1]

孔德成去世后葬在台湾的三峡公墓,这位末代“衍圣公”、儒学文化的宣传者,终于过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孔德成的人生和世事变化紧密相连,虽说他是孔圣人的传人,但是首先他也是一个个体,他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他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光环与荣耀,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压力与负担。

只能说孔德成的命运沉浮,时势造也。

[var1]

结语

孔德成的一生可谓大开大合,他自出生就风光无限,无数人都盯着他,他也曾是拥有一腔热血的少年,只是时代的变化太过突然,对于他而言,或许这才是最难以坦然接受的。

不过孔德成也是幸运的,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看到了儒学文化的兴起,他亲历亲闻了孔子思想被世人重视的感受,所以也算无憾而终。

随着朝代更迭,儒学文化早就深入中国人民的心中,如今我们依旧尊敬孔子,尊敬儒家文化,尊敬儒学理念,现在我国的综合实力逐渐变强,文化软实力也开始登上世界舞台,全国各地都开设的有国学班,就像歌中所说,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讲中国话。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刘邦仅有汉中能得天下,而刘备地盘大多了却不能复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题目中所说的“刘邦仅仅据有汉中,刘备的地盘大得多”,并不准确。实际上,刘备和刘邦的地盘差不多。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一带。张良贿赂了项伯,又替刘邦求得了汉中郡,这样刘邦就拥有了汉中和巴蜀。 仅从领土面积来看,刘邦的汉国并不算小国,刘备的蜀汉并不比刘邦的汉国大多少,两个政权可

  • 韩复榘夫人给张宗昌让座,张随口开了个玩笑,几天后被韩派人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1932年,张学良在北平召开各省将领军事会议。韩复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议间隙,他携夫人纪甘青专门拜会张宗昌。张宗昌欣喜不已,设下宴席款待。韩复榘在席间表现得很是豪迈,在此之前两人在会议间,经撮合义结金兰,张宗昌年长所以被奉为大哥,双方相见恨晚。宴席结束后他们又相约一起看戏,张宗昌来得晚了一些。出

  • 秦国为何愿意用15座城池,去换一块和氏璧?其实背后另有用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和氏璧是赵国给秦国的吗,秦国如何得到和氏璧的,和氏璧在哪个秦国

    而在这期间根据事件也演变出了许多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卧薪尝胆、完璧归赵等等。”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完璧归赵这个成语的由来,秦国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运用计谋成功的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被后人称为完璧归赵。但到了时代变迁的今天,却有学者指出蔺相如的这招完璧归赵愚蠢至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为什么刘禅归顺能封公,孙皓只能封侯,背后差距的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禅和孙皓是怎么死的,刘禅和孙皓谁的智力大,刘禅和孙皓谁强

    刘禅很满意他投降后的生活,刘禅投降之后被封为安乐县公,如果按照邓艾的意见是封为扶风王,以此来利诱东吴投降。当然最终邓艾以谋反之罪被诛杀,刘禅到达魏地之后被封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对于刘禅这种胸无大志,得不且过之人,

  • 孙膑最后一计,田忌舍弃不用后,为何孙膑会从此神秘失踪?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田忌与孙膑的结局,齐威王田忌孙膑故事续写50字,田忌赛马中田忌和孙膑的人物特点

    在古代之时,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往往可以决定一个时代,此时必定要提起一个姓氏,孙。先有孙武撰写“孙子兵法”,被誉“百世兵家之师”;后有孙膑写“孙膑兵法”,马陵之战名震天下。孙膑,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坎坷,他曾经受人迫害,逃到齐国之后得到重用大显身手,一战名震天下,也成就了田忌在齐国的地位。然而,孙膑献给

  • 探访河北“战国第一城” 与雅典同时代的“世界级名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东周”城市考古孤例根据专家考证,商末已经出现最早的邯郸城,邯郸兴起于商代后期,在涧沟遗址出土了贝作为产品交互活动中的初期货币形态,说明当时邯郸已经具备一定的早期城市雏形。邯郸作为城市名字,比较明确的是春秋时期。考古资料证实赵王城是都城邯郸的宫城,大北城是旧城,与赵王城构成了双城格局。赵王城由东城、

  • 韩信临死前,大喊三个字,如今已成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是有远大抱负的人,他是有理想的人,虽然最后他的下场凄惨,但辩证的来看,从某方面来说他仍然是赢家。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生活的窘迫让他成长之路注定要遭受更多冷眼与不公平的待遇,一群人以取笑韩信为乐。其中的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看着魁梧,又带着你的配剑,但我料定你胆子很小,如果你

  • 司马懿“养三千死士”,如何才能保证死士誓死效忠?手段实在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但没想到三国时代竟然是以天下终归司马氏而落幕,魏蜀吴一统天下的愿望,终究化为了一滩泡影。司马懿的后半生也极为精彩,即使在朝中位高权重,但没有一位皇帝完全信任他,以至于到最后只能以装病退出朝堂保全自己。但没想到装病后的司马懿暗地里培养了三千死士,蛰伏多年发动更高平陵政变,诛杀了权臣曹爽一族,夺取了曹魏

  • 中国史上“最接近神”的七大人物,诸葛亮未进前五,谁是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自古以来便信奉鬼神之说,古时的诗词歌赋中更是对鬼神的形象进行了诸多的猜想和描写。除此之外,鬼神话本小说更是在清代以后极为流行(以《聊斋志异》为首)。迄今为止,鬼神是否真的存在,还没有人能证明,但人间存在着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却是事实。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通常会告诫自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始终对鬼

  • 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刘备,没有一城一地,为何被曹操如此看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正史对刘备评价非常高,刘备张飞赵云枪好还是盾好,刘备三顾茅庐故事

    故事发生在刘备投奔曹操之后,每日还是担惊受怕,生怕曹操加害于他,于是,就天天在院子里种菜,并且每天亲自浇水施肥,想让曹操放松警惕,其实在韬光养晦。但曹操对他特别好,不仅给了他一个等级比较高的官位,还与他同吃同住。有记载称”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这可谓是非常看重刘备了。煮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