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文梳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生存与毁灭的内在逻辑

一文梳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生存与毁灭的内在逻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933 更新时间:2024/1/16 19:52:25

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韩国,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曾经挣扎过,但在夹缝中根本找不到翻盘点,眼看着列国争相崛起,被动地在战国舞台上演出,自己却最终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秦国兼并的国家,拉开了“秦王扫六合”的序幕。

[var1]

战国初期短暂高光的新生诸侯韩国

韩氏是原本晋国世袭卿大夫家族,出自晋国宗室,是曲沃桓叔的后裔。春秋时代,晋国那么多强宗大族,范氏、中行氏、智氏,各个无比狂妄却都被一一灭族,默默无闻的韩氏却能屹立不倒,在晋国激烈的众卿争斗中保存下来,并开宗建国。

[var1]

晋国六卿形势图

[var1]

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后形势图

经过春秋三百年大洗牌,进入到战国这场棋局的,没谁是真正的“弱鸡”,韩国也不例外。

从晋国母体中孕育而出的韩国,与新兴的赵国、魏国、田氏齐国一起,组成了战国政治舞台上的新生力量。在立国之初,作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国家,韩国一度生机勃勃。

韩国立国之初,都城在平阳(今山西境内),距离魏国首都安邑很近,魏国大军可谓是朝发夕至。为了避其锋芒,韩国先将都城迁徙到了今河南境内的宜阳,后又迁都到韩郑边境的阳翟。

[var1]

韩国早期地图,此时东部郑国尚未灭亡

在早期战国政治舞台上,韩国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两件事:吞并郑国和申不害变法。

进入战国,昔日的春秋小霸郑国逐渐走向没落。韩国把都城都迁到两国边境上了,目的不言而喻。前375年,韩哀侯在位期间,韩国打了一次漂亮的“闪电战”,十五万韩国大军攻入郑国,一举占领郑国首都新郑,速战速决灭亡了郑国。韩国随即迁都新郑。通过兼并和消化韩国地盘大增,实力大涨,也在战国站稳了脚跟。

[var1]

韩国灭亡郑国后,三晋形势图

前362年,韩昭侯即位后,开始富国强兵,任用法家学士申不害主持变法。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申不害的变法,为韩国打下了坚实的国力基础,特别是编练了一支高水平的新式军队。这一老本儿,韩国一直啃到战国末。

但申不害的法家与商鞅的法家大不相同,商鞅崇尚法家制度,申不害崇尚谋略权术。术治的影响使韩国君臣笼罩在阴谋权势的阴影之中,丧失了韩氏长期以来忠勇正直的传统,造成韩国日趋衰弱。

即使是变法中的好一面,韩国也没有乘强劲之势,继续进行变革图强,在韩昭侯、申不害去世后,人亡政息,形势急转直下。

[var1]

申不害变法

翻翻韩国的基本盘,客观看待韩国的国家实力

三家分晋时,韩国继承了韩氏宗族几百年经营布局的遗产,瓜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这一块产粮地,经过战国初期农业生产力的改进,粮食产量大增,这是韩国得以顺利立国的农业基础。

农业的发展,养活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口的激增,保证了韩国有较为充足的成军壮丁潜力。

原来的郑国这一地区,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商业发达、文化鼎盛之地,因此韩国的商业十分发达,这也意味着政府收入很多,充足的粮草辎重,使得韩国支撑几场大战不成问题。

[var1]

韩国的平民农人劳作

韩国最大的底气,是宜阳铁山,这是当时最大的铁矿山。家里有了矿的韩国,冶铁技术和兵器制造技术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韩国的强弓劲弩威力巨大,在八百米以内可以轻易射穿敌军的盾牌,让各国十分恐惧。所以,韩国也有“劲韩”之名。

生产、经济、军事、后勤各个方面,韩国都有着长足发展,人口、耕地、商业、矿产资源、冶炼技术都属于上乘。苏秦曾说:“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

可见,韩国还是拥有一定实力的。

[var1]

宜阳铁山,为韩国提供了一支铁甲精兵

韩国的国家生存危机——极端恶劣的地缘政治空间

不幸的是,韩国生错了地方,这直接制约了韩国的发展,影响了韩国的历史走向。

韩国地处中原,国土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山西南部及东南部,西部与秦国接壤,最开始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后期则吃尽了苦头;北部、东部与同宗同源的魏国、赵国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方是不可一世的楚国。就是在身边还有一个看得见吃不着的存在——洛阳周王室。

[var1]

战国初期形势图

韩国身边唯一一个让人安心的好邻居就是赵国。在晋国时代,韩赵两家就是铁杆盟友,赵氏扶植韩氏起步,韩氏帮助赵氏中兴,两家始终协同一致。各自立国后,赵国与韩国也始终维持了较好关系,在魏、秦伐韩时,赵国没少帮忙,甚至赔上了全部家当,后面还会再说。

说好听的,韩国是天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说难听的,韩国则是生存空间险恶,处于列强环伺的眼皮子底下,全境都可以当成战场,南来北往的各战国在这里出出进进,几度拿韩国开刀。韩国在夹缝中生存,饱受各国欺凌,每天都要从虎口里夺食。

[var1]

可以说,整个战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比韩国再差了,韩国四周都是大国,举国门户大开,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毫无扩展空间和回旋余地,很难同时抵抗四面八方的强敌。

仅这一点劣势,就足以颠覆韩国所有的实力优势。不幸的出生在冲突热点区和前沿区,因此韩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并不由自己掌控,周边形势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对韩国形成巨大冲击。

韩国人生活的战战兢兢,消息灵通,南来北往都是斥候(间谍),如果那时有传媒业,韩国的国际新闻资讯产业一定异常发达。

[var1]

战国晚期形势图

恶劣的地缘政治空间,使得韩国屡遭外敌打击

作为三晋之一的兄弟魏国,也曾打过韩国的主意,因为魏国跟韩国差不多,也处于中原的腹心。但是魏国搭上了第一波变法的高潮,国力强盛,想打谁打谁,西边把秦国打的龟缩河西,南边压制楚国,北边直接灭了中山国。对于近在咫尺的韩国,魏国不能不琢磨。

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惠王下令攻打韩国,刚被魏国打爆的赵国有心无力,韩国不得不向齐国救援。齐威王孙膑为军师,在“马陵之战”中围歼魏军,把魏国太子申都俘虏了,一战把魏国打成了二流国家,从此魏国再也没动过韩国一根手指。

[var1]

魏国霸业的衰落——马陵之战

魏国衰落了,但是更加强大、更加可怕的秦国崛起了。自秦国东出,韩国由于与秦国领土相接就不幸首当其冲,秦国实行“远交近攻”,主要就是打击韩国。前335年,秦国第一次攻占宜阳;前317年,秦国在脩鱼消灭韩军八万;前314年,韩国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到秦国当了人质;前308年,秦国第二次攻破宜阳;前291年,秦国又夺取了韩国的宛城……总之,面对变法后秦国的虎狼之师,韩国毫无招架实力,屡战屡败。

由韩国引起的最大动静,是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的上党地区,韩国自知不敌,把上党地区连同17座城池与土地送给了赵国。被韩国拖下水的赵国,遭到了秦国的降维打击,一战损失四十余万精锐,自胡服骑射后积攒的家底一战输个精光。可见韩国不仅自己孱弱,还是个猪队友。

[var1]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除了秦国,其他国家人人自危,根本无力再动韩国心思。韩国在“亲秦”还是“抗秦”中左右摇摆,一开始参加六国合纵,同一帮朝三暮四的“盟友”们,与秦国掰了一番手腕。合纵被拆散后,自知实力不济的韩国选择主动臣服秦国,向秦国献上国玺,请求成为秦国的外藩,以延续韩国社稷。

但韩国一边嘴上喊服了,一边私下小动作不断,首鼠两端,依“术治”传统,竟然使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水工疲秦”政策,派出最好的水工去秦国“扶贫”,妄想使秦国通过修治水渠而无力灭韩。谁知,郑国渠修成,秦国关中大治。前230年,秦国开始彻底解决六国问题,第一个灭了韩国,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国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var1]

结论

韩国因处于四战之地的地缘政治劣势,疆域面积小,回旋余地少,虽有建国之初的一点家底,还有盟友赵国时不时的匡扶,但也只是拖延了韩国灭亡的速度而已。最终,韩国终究没能挺过秦国发动的灭国大战,反而第一个被秦国祭旗。

但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的张良,心存亡国之恨。最后协助刘邦首先打进咸阳,进而夺取天下,也算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替韩国报了仇。

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任微言卿,进入主页还有更多精彩。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var1]

更多文章

  • 三国第一喷子,曹操不杀祢衡:名士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祢衡年少就已经出名,孔融这些人就非常欣赏他的才情,可祢衡异常高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即便是和他关系非常好的杨修,孔融这些人,在他嘴里也常常被贬得一无是处。孔融将他举荐给曹操,没想到祢衡连续两次当众羞辱曹操,曹操最初是真的想要用他,可祢衡先是称病已经让他非常没有面子,随后多次当众辱骂他,曹操也不得不把

  • 廉颇、蔺相如一文一武,助赵国强大,二人为何未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蔺相如廉颇最后的结局,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原文及翻译,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割据。作为七雄之一的赵国,曾有廉颇与蔺相如两位名臣。描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被世人熟知,至今还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之中。一国中的文臣和武将能够团结一心,实属国家大幸。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随着赵国逐渐走向衰落,这两位名臣晚年的结局也颇为凄凉,令人感慨。负荆请罪,化干戈为玉

  • 春秋时代最惨烈的一场战争,齐国因它而衰,吴国因它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羽死后为何张辽这么恨吴国,春秋战国十大战争,吴国vs齐国

    主笔:闲乐生公元前484年春末,吴国与齐国争夺东方霸权的大决战终于爆发。此役,吴王夫差征调了全吴九郡共十万大军,加上其附属国越国的三千越甲,总共十万三千人马,从姑苏城胥门出发,经邗城,过邗沟,逆淮水直达鲁境,与鲁国的军队会合,总计约十余万大军,沿汶水自西而东进攻,五月攻下博地(今泰安市南旧县村),5

  • 商人卖铁器给匈奴,汉武帝下令杀掉500多商人,反而重赏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武帝得到匈奴的宝刀,汉武帝时期派谁先后三次出击匈奴,汉武帝花光国库打匈奴值得吗

    汉朝开始战略反击,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带领下,汉朝也取得了多次大胜,不仅基本消灭了匈奴主力,还俘虏了大量的匈奴人。然而匈奴在草原上存在了很长时间,要想彻底消灭他们,实在是比较困难的,匈奴一直都没有放弃反抗。汉朝国内,长期与匈奴的对抗,让很多民众心里对匈奴是非常仇视的,可也有一些逐利的人,见到国家与

  • 越王勾践之女,竟为了越国崛起而给楚王殉葬,这个世界太疯狂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主笔:闲乐生据《列女传》记载,大概公元前496年前后,也就是吴越二国开始在江南争霸期间,楚昭王带着他的两个宠姬越姬、蔡姬在云梦泽王家猎场打猎游玩。楚昭王左拥右抱,相当开心,就问两个妹子:“你们开心吗?”蔡姬忙说:“开心,当然开心。”楚昭王便趁机说道:“吾愿与子生若此,死又若此。”意思竟要两位美女给他

  • 萧何功臣第一,张良应该功臣第几?张良无论第几,都只能黯然退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萧何张良谁的功劳大,老梁讲张良萧何,张良陈平萧何三人谁厉害

    那么,萧何应该排第几?就实际功勋而论,萧何连前五都进不了。因为还有吕泽,这家伙在刘邦入关之前,直接带出了一支队伍,还是沛丰起义的原始股东。萧何只能与张良、曹参、樊哙、灌婴这些人比拼第五。而如果把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韩王信算进去,萧何、张良之属还要往后排。那么,为什么萧何就功臣第一了?韩信、彭越、英布

  • 艾陵大胜后吴国威压齐晋,如日中天,却为何转眼就被越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国越国是怎么灭亡的,马皇后收复越国,艾陵之战齐国损失多少人

    主笔:闲乐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后,声势如日中天,吴国不仅得到了齐国大量战利品与战争赔款,还侵占了鲁宋一部分地盘;而与此同时,越国虽然也蒸蒸日上,但按这发展速度,恐怕永远也追不上吴国。越王句践心急如焚,赶紧找来心腹谋臣文种范蠡,商量对策。文种笑道:“大王还记得微臣前些年提出的灭

  • 董卓被困后大喊6个字,让人嘲笑近千年,印证了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董卓临死前大喊六个字,董卓临终前大喊的话,董卓临终前说的什么话

    而今天要说的就是董卓,这个奸臣可以说是代表性的人物了,他不光是把皇权操控在自己手里,他直接利用手中职权,威胁皇帝下位,立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好让他更好的操控朝局。董卓相对比曹操可恶应该就是,曹操是为了推翻董卓,虽手段残忍,但并没有像董卓那样迫害百姓,所以要容易接受一点,而董卓完全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 战神之殇!李牧死,赵国灭 秦始皇只用八年就完成统一六国的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29年,秦赵两国激战正酣。秦王嬴政派内间到邯郸,用重金贿赂了赵相国郭开。郭开在赵王迁面前说李牧企图谋反,赵王迁听信郭开的话,便委派赵葱以及大将颜聚去赵军大营,准备替换李牧和司马尚。李牧不奉诏,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拒绝交出兵权。这更加坐实了郭开的馋言。赵王迁大怒,暗中命令赵葱和颜聚

  • 匈奴王被诛杀,其部投降汉军,其子被汉武帝赐姓金,后成托孤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武大帝匈奴单于被杀,汉武帝托孤完整版视频,刘彻托孤

    击败匈奴,俘获祭天金人的原因汉武帝元狩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1年),当时是春天,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数万大军,从陇西出发向北袭击匈奴,越过祁连山和焉支山一千多里。俘获匈奴的祭天金人。而金日磾作为休屠王的儿子,也因为匈奴被汉军打败,而投降了汉朝,汉武帝非常高兴,便下令赐姓休图王部族姓金,所以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