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样的光景也没有维持太久的时间,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后赵光义即位。但是对于他的才智,天下人存在还是诸多异议的,所以并不是很认可,兵权也没有第一时间移交到他手上。在位两年,风波不断,军队们一心想立赵匡胤的儿子为皇上,屡屡逼赵光义就范,但最终都未果。也就是这个时候,赵光义心中埋下了重用文人的种子。但是这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公元979年到公元986年间,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事,先帝的老本都快被耗光耗尽了,赵光义却依旧我行我素,极力打压着武将。
等到危难来临的时候,就会慌不择食,大肆招募士兵。但是新招揽的士兵根本就不能跟初代的大宋兵同日而语,质量差人还杂,造就了冗兵的现象。这一兵种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宋朝的灭亡。大型的战事得到平息之后,百废待兴,民间一片苍凉。百姓们为了生活,不得已走上街头,加入到起义的阵营之中。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这期间爆发的起义大约有十余起,内忧外患的局面已经形成。赵光义为了集中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变本加厉地抑制武官,狄青大将军就是其中的典例,下场十分惨淡。
为了不让人心惶惶,赵光义在位的时候,大力推崇道学佛学,修建了很多的寺庙和道馆。这种做法是非常迷信的,导致后来灾难来临的时候,有许多不明所以然的百姓去寺庙里祈祷,妄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护佑自己和家人的周全,实在是荒谬至极。甚至于后来的继位者,都寄希望于这一方式,最终家国破碎,还沦落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赵光义空有一颗救国救民的心,但是却忽略了自身能力,据说他在位的时候,想要用步兵来对阵骑兵,最后不仅损伤惨重,还让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民不聊生。他重文抑武的举措,让很多有血性的武将们怀恨在心,留下了无穷的后患。文官们虽然能够进谏上书,但总归温和了一些,一个国家要想昌盛不熄,还是需要军事的硬实力来做支撑的,如果只倚靠一方,那必然是走不到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