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诸葛亮是处于攻势。他出祁山,攻北魏,但不想被马谡失了街亭,不得已退兵。在司马懿攻到西城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两千余人的兵力,而司马引兵十五万。《三国演义》在这里的描写是”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我觉得非常好,这句话点明了魏军与蜀军交战时的心里状态。
诸葛亮初攻北魏,势如破竹,一路斩杀魏将,攻陷城池,魏军累败于蜀,人心惶惶,北魏朝野上下都对诸葛亮凶猛的攻势感到恐惧。战阵沙场的魏国士兵当然更恐惧。没想到的是,街亭一战,魏国一举扭转战局,守势转为攻势,蜀军不得不从战场撤退。战场正逐渐朝着向魏国有利的方向发展,指挥官们都坚信不疑。
然而,为什么司马懿会连试探都不敢就退兵呢?正常人哪怕明知有诈,也会派探子前去看下情况吧?如果当时司马懿下令放箭把诸葛亮射下来,那么三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变了。
我们可以通过史料,分析一下。司马懿,诸葛亮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魏国和蜀国,同是各自阵营中的大军师。
曹操智谋不及诸葛亮,打也打不过他,怎么办呢?就要找一个智谋与诸葛亮相当,能与他制衡的人,如此才不至于使得魏国处于下势。魏国就有了司马懿,如此一来,司马懿是补齐魏国中军师的位置的。
再回到空城计,诸葛亮摆出空城计,气定神闲,司马懿看不出来吗?不,作为魏国的智囊,熟读兵书,善用三十六计,怎么会连诸葛亮这点伎俩都看不出来?但是,司马懿不能让属下一箭射死诸葛亮,因为,司马懿很清楚因为诸葛亮的存在,自己才在曹操那儿有了用武之地,自己和诸葛亮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否则,诸葛亮一死,接下来就是他了。
诸葛亮也清楚司马懿和自己的关系,如此,他才敢大摆空城计,谅他司马懿也不敢上前。
于是,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摆空城,只得对属下言:“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必然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
可以说,诸葛亮的性命曾经落在司马懿手中,可惜几番利益权衡之下,司马懿无奈放走诸葛亮。这样看来,空城计,也没那么玄妙了。虽然也有人说空城计只是演义里面虚构的,纯粹是为了呼应”孔明一生唯谨慎“的人物设定。不管如何,诸葛亮的心计,纵观三国,无可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