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出自于明朝,但将这句话放到除宋、元两个朝代外,历朝的几乎都是天子守国门。
说到这个,我们先说长安。长安位于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实在太优秀了。北方是茂盛的草原,南方是四川粮仓,西方又是陇西大山,帝国只要坚守潼关,就可以成就万世基业。而渭河灌溉的关中平原,又是王座的天然基石,刘邦恐怖的后勤投送能力就连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也扛不住。
朝廷只要定都咸阳或长安,就可以凭借发达的经济,以及优质的地理环境来制衡天下,不怕任何来自关东的挑战,只需将精力放在对付西方及北方的外患。
而“守国门”是指防备外患,秦、汉时期,匈奴经常从陕北侵略汉朝,汉军也经常从陕北出塞。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修建了咸阳直达河套的驰道,保障快速运送兵员和物资到达前线。蒙恬可以“逐匈奴七百里”,这条重要的后勤保障线路功不可没。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占领河西走廊,卫青也屡次向北出塞,他和匈奴争夺的地方都在长安正北方向。
随着定都长安的时间越长,庞大的人口以及过度的开发,陕北草原也逐渐退化成黄土高坡,不仅没有畜牧产品供应,而且不足以驯养骑兵的战马,关中越来越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导致在唐朝皇帝只能巡幸洛阳,到物资丰富的地方“就食”。
同时由于战乱和河道改迁,从江南运来的粮食和物资只能汇聚在开封,然后再到洛阳,最后才能运送到长安。慢慢地经济中心向东移动了,西边不再是财富汇聚的经济中心,长安也永远失去成为都城的条件。
继承后周的宋朝,只能定都开封。但北宋需防御契丹和西夏,所以不得不在河北和陕西地带屯驻重兵。海量的军费和资源流向不同的方向,直接拖垮了富裕的北宋。
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回老家后,为获得江南财富的养分,定都南京。但对外防御不能放弃,朱元璋把儿子们分封出去。沿着长城,有辽王、宁王、燕王、代王、晋王、秦王,向南的中原有齐王、周王、鲁王,再往南则是湘王、楚王等。这些藩王有地位,还有兵马。一旦发生战争,藩王可以调动亲兵出征,也可以做各地军队的统帅,保卫大明江山。
这是朱元璋为保护孙子朱允炆的遗产。但是这个制度,朱元璋可以玩,朱标也可以玩一下,但朱允炆就不能玩。
明朝是朱元璋亲手创立的,而且藩王也是他的儿子,儿子们也不敢找他麻烦。朱标是兄长,也有一定的威望,相信也没有人会找他的麻烦。但朱允炆所面对的,全部是叔叔,是长辈,而且都手握重兵,所以他心虚,只能撤藩。
一撤藩,燕王朱棣就起兵了,就有了靖难之役,就丢失了帝位。朱棣胜利之后,依然要面对藩王和蒙古的威胁。既然朱四郎能起兵造反,那么别的藩王也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对朱棣来说,藩王制度不能留了。但他用了20年的时间,把自己曾经反对过的事情做了一遍。
藩王不能握兵,重用大将又怕变成安禄山或赵匡胤的风险,那只能自己来。这就是天子守国门
北京这座城市,曾经是燕国都城,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但北京从来都是地域型城市,经过金国的发展,在元朝定都以后,地位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
从战略位置来看,北京是东北、蒙古、华北、海洋的交汇点,定都北京可以有利控制海陆的万里江山。而且江南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后,资源可以通过重修的京杭大运河直通帝国的首都。这样一来,定都北京的朝廷拥有东北、蒙古、华北、江南的资源。
天子守国门是很划算的买卖,除了直接管理、方便分配资源、不容易出安禄山或赵匡胤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首都的地位,汇聚全国资源用于外战。
首都是国家最尊贵的地方,全国的资源必然会汇聚在首都,如果首都不在战略位置的交汇点,来回运送、分配的成本实在太大。建都北京,可以及时给九边重镇援助,节省来回运送的成本。而且外敌来袭时,可以利用首都的地位凝聚人心,更容易保住重要的城市,毕竟没人希望首都陷落。
#山河月明# #广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