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庆历和议之后,南宋和西夏为什么又打了起来?

庆历和议之后,南宋和西夏为什么又打了起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34 更新时间:2024/2/7 13:07:04

北宋还能打,而李元昊却不打了。他向北宋主动求和了。至于军师张元的关中攻略,只能作罢。关中之地,不是西夏不想要,而是西夏做不到。

一个是实力不允许,北宋在陕西战区的二十万大军,西夏根本吃不掉;一个是能力做不到,即便拿下关中也无法形成统治,党项人只能勉强管好自己。所以,停战止争才是最好的选择。

接连三场战败,北宋的主和派甚嚣尘上。宋仁宗和两府都不想再打了。公元1044年,北宋与西夏签订庆历和议。其中规定:

(一)西夏取消帝号,北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西夏向宋称臣、奉宋正朔;

(二)西夏占领的栲栳、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及其他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

(三)逐步开放边境,后来在保安军和镇戎军设置了两处榷场,但北宋继续禁止西夏青盐入境;

(四)北宋岁赐西夏银7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有节日、生日等项赐赠。

这是另外一个澶渊之盟。而澶渊之盟的背景却是:契丹饮马黄河、北宋据守澶渊。这是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达成的和议。而庆历和议呢?原因只是皇帝和朝廷不想打了,然后认怂了。所以,别说韩琦等北宋主战派不满意,甚至契丹人也不满意。

契丹人认为李元昊这种货色就不该与自己有一样的待遇。于是,宋辽之间烽烟再起,辽国非逼着北宋再次增币,否则就要拿下关南之地。于是,北宋又多了一笔庆历增币: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再增银十万、绢十万。

韩琦认为宋夏议和,应该做到“朝廷得大体,契丹无争端,以此议和,庶为得策”。很显然,北宋没有做到。

这就是财政王朝的算法:凡事都以少花钱或眼下少花钱为出发点。北宋确实少花钱了。因为庆历和议之后,宋夏之间维持了二十一年的和平。

同时,也不用北宋挑唆,夏辽之间立即开打。曹操休息了,孙刘两家就没法联盟。

公元1044年,辽兴宗亲率十万大军进攻西夏;公元1049年,辽兴宗趁李元昊被刺,再次兴兵攻夏;公元1053年,辽军攻破西夏在贺兰山西北的摊粮城,运走西夏的全部储备军粮。最后,西夏遣使请降,夏辽之战才算告一段落。

北宋、西夏和辽国之间,就是另一个三国演义。宋辽打完、宋夏打;宋夏打完、夏辽打。但是,这三家却谁也灭不了谁,只能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国际关系。

李元昊被其子宁令受刺杀后,西夏开始走了下坡路。北宋也终于熬死了李继迁李德明和李元昊三任草原雄主,获得了喘息之机,也有了更多的施策空间。

对于宋辽关系,北宋的处理还算得当,契丹待宋以礼、北宋代辽以诚。宋辽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和睦的外交关系。但是,对于西夏,北宋始终咽不下这口气。

一个原因是庆历和议确定了宋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西夏要向北宋称臣。但西夏对这个关系定位一直不满意:西夏国主在内就称皇帝。

另一个原因是北宋从朝堂到边地始终对西夏摆着一副天朝上国的架子,根本不想处理好与西夏的关系。

于是,宋夏之间只能各种龃龉。大面上和平,却总是你偷袭我一次、我坑害你一回。北宋在陕西、甘肃方向的驻军,一直跃跃欲试。

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继位,西夏派使吴宗到汴梁祭吊仁宗之丧、恭贺英宗登基。这本来是一件美事,西夏很懂礼仪,也很会办事。

但是,北宋呢?

初,西夏遣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

北宋从边地到朝堂,出奇一致地开始挑衅了。

首先是“押伴”这个职位,完全无法与契丹使者相提并论。西夏算是“臣”,所以跟诸蕃一样,边地派出押伴或引伴就行。辽国使者入朝,则要由朝廷派出接伴或送伴。

其次是押伴高宜不仅把西夏使者当间谍来防,而且完全没有尊重,“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你不是要告状吗?“留止厩置一夕”,直接把西夏使者扔到马厩去了。

第三是北宋朝堂也不客气,通知“门见”,连到上朝的资格都不给,甚至“赐食殿门”,完全就是在打发乞丐。

虽然庆历和议对西夏的定性是臣,但押伴高宜和北宋朝堂的这个操作,纯属没事找事。你没必要如此羞辱对手,而此时的西夏已经不能说是对手了。

这个操作,连北宋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光与吕诲乞加宜罪,不从”。司马光上书要治罪高宜,但朝廷不同意。

“傲其使者,侮其国主”,这成了宋夏新冲突的导火索。庆历年间可是有和议的,西夏因为这就要开战吗?原因是当时的西夏内部也有问题。

李元昊突然被刺、李谅祚年幼继位。随后,契丹立即猛揍西夏,一直揍了五年之久。直到西夏跪地求和,契丹才正式罢兵。所以,屈辱就成了西夏的主基调,内心非常脆弱。

李谅祚一直被外戚加权臣的没藏讹庞控制,所以这个国主当得非常窝囊。但这家伙也不是个省油灯,竟私通了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这也是西夏宫廷的神操作。于是,李谅祚以近乎政变的手段消灭了权臣没藏讹庞一伙势力。

此时的西夏,外有契丹之辱、内有政局变动。所以,李谅祚极力修好与宋朝的关系,并“上书言慕中国衣冠,明年当以此迎使者”。西夏这就准备改汉服、易汉制了。转过年来,李谅祚又进贡了50匹良马,同时请赐太宗御制诗章、《九经》、《唐史》、《元册神龟》等书。这就是在文化上向宋朝靠拢。

而恰在此时,北宋玩了这么一出:傲其使者,侮其国主。西夏相当于热脸贴了冷屁股。

秋,夏人出兵秦凤、泾原,抄熟户,扰边塞弓箭手,杀掠人畜以万计。

说不通就开打,这就是草原民族的快意恩仇。公元1064年秋,西夏出兵抄掠北宋的秦凤、泾原边地。然后呢?然后北宋“乃更遣使臣,赍诏抚谕”,又是送礼、又是好言。这种操作也就北宋能干得出来,从来不顾内心是否不自洽。

别说我们看不懂,就连北宋大臣司马光也看不懂北宋的外交手腕了。因为北宋朝堂就没有手腕。

彼顺从则侮之,傲狠则畏之。无乃非文王所以令诸侯乎?若使臣至彼,谅祚稽首伏罪,禁止侵掠,犹或可赦;若复拒违王命,辞礼骄慢,侵掠不已,未知朝廷将何以待之。

西夏卑躬屈膝,你“傲其使者,侮其国主”;西夏傲狠用兵,你“更遣使臣,赍诏抚谕”。难道周文王就是这么号令诸侯的吗?都已经到了这种局面,那就不该派出使者、也不该认怂抚谕。如果李谅祚不接受,天朝上国的威信还怎么摆?

但皇帝不听、朝堂不管,内心不自洽就不自洽了。脸皮厚可以无敌。北宋向西夏派出使者、宣谕抚慰。结果不幸被司马光言中了,西夏国主李谅祚拖着不见。

所以,宋夏战火从公元1064年一直烧到公元1067年。这就是第二次宋夏战争。而这场战争,完全是一场无事生非之战。

但是,北宋在仁宗朝并非啥也没干。陕西宋夏边地与河北宋辽边地不一样。这地方一直在准备打仗。范仲淹在主政陕西期间,用了一批蕃将,即胡人将军。这些人的战斗力一点儿不比西夏差。

公元1066年,李谅祚亲率大军围攻大顺城、柔远寨等地。环庆路经略使蔡挺采取堡垒聚兵、坚壁清野之策。简单说就是靠堡垒和纵深,以逸待劳。同时,蕃人武装和边地禁军,勠力会战,宋军打得有声有色。

谅祚将步骑数万攻围大顺三日,蕃官赵明与官兵合击之。

李谅祚率军猛攻大顺城(今甘肃华池西北白马乡),宋军顽强抵抗,战事极为惨烈。同时,宋军在城外挖沟,沟内遍布铁蒺藜,致使西夏人伤亡甚多。见战事胶着,“谅祚银甲毡帽以督战”,西夏国主亲自督战了。

但是,北宋最厉害的暴力工具是强弓劲弩,李谅祚阵前督战等于直接往枪口上撞。澶渊之战,契丹的三军统帅萧挞凛,就是被宋军床子弩射死的。

挺先选强弩八列于壕外,注矢下射,重甲洞贯,谅祚中流失,遁去。

强攻大顺城失败,李谅祚还中了流箭。于是,西夏转攻柔远寨。柔远寨守将张玉更为彪悍,精选三千敢死之士,玩了一场夜袭。“张玉募胆勇三千人,夜出扰贼营,贼遂惊溃”。

仗打到这种程度,北宋的主和派也就闭嘴了,主战派开始重装出场。

鄜延经略安抚使陆诜言:“朝廷积习姑息,故贼敢狂悖;不稍加诘责,则国威不立。”即止其岁赐银、帛,牒宥州问故。帝喜曰:“固知此人可倚也。”诏诜得宥州报具闻。

接下来,北宋对西夏的战略方针就要彻底转向,从避战安抚到主动进攻。这种转向,完全是李谅祚无法承受的。于是,西夏赶紧求和,声称仗都是边将打的、跟国主李谅祚没关系。不要脸也是能传染的,你北宋不顾内心自洽、西夏也就睁眼说瞎话了。

于是,第二次宋夏战争草草收场,宋夏之间勉强维持了和平。但是,和平却是短暂的。因为宋神宗继位了、王安石变法了。整个北宋将从消极保守转向积极进取,对内要积极、对外也要积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考古专家发现隋朝古墓,发现棺材上有4个字,吓得不敢打开棺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西安发现一个古墓,墓主人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她的父亲是隋朝的一个刺史,她的祖父曾经和隋文帝征战刹沙场,所以一家人都很受皇帝的照顾。按理来说墓主人生前家世显赫,死后应该有大量的陪葬品。不少考古学家曾经对此古墓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找到隋朝珍贵文物,专家打开一看,古墓其实很普通,里面陪葬品也很普通,唯一值得

  • 历史上的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却在唐朝后没落了,真相是因为这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安是唐朝的古都吗,唐朝长安城全貌复原图,西安明城墙和唐朝城墙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一样,唐朝时代是西安经济命脉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那个年代出现的安史之乱,一度让当时的西安,不管在经济还是农业生产上面,都陷入到拮据的局面。由于战乱的大肆破坏,当年的西安已经不复存在,到此后百多年的历史里面,都无能力成为定都之选。在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地理原因,那就是本身历代王朝之

  • 朱棣攻入南京,大臣拦住朱棣说:你有两个选择!从此成了一代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朱棣起兵,也是被逼无奈。一年前,建文帝刚刚登基不久,周王、代王等五位藩王纷纷被削,朱元璋的儿子们人人自危。从这时,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的建议下,开始秘密筹备兵器和粮草。靖难之役爆发时,朱棣已经准备多日。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最终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公元1402年,李景隆和朱橞叛变,打开金川门

  • 别再抹黑吕雉了,她是个伟大的女人,不比武则天差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吕雉与武则天,武则天和吕雉谁最厉害,吕雉的历史简介

    虽然有些事实是真实存在的,但细数她留下的那些历史痕迹,依然难以掩盖她的光芒。一、吕雉是贤良淑德的女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20岁的吕雉奉父亲之命嫁给了大自己15岁的刘邦。在当时刘邦虽然没有结婚,但却有一个儿子刘肥,历史记载吕雉一直对这个儿子很好,没有任何苛刻之举。这对于一个20岁的少女来

  • 朱元璋和徐达亲如手足,为什么能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古代是个冷兵器时代,所以排兵布阵需要大量的人才才行,光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比如项羽和刘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项羽虽然个人能力远超刘邦,可是因为自负不肯让人才发挥实力,所以最终失败了,而刘邦则是招揽了大量可用之才,最后赢得了天下。大多数的开国皇帝如果没有功臣的话压根不可能成功,可是一些皇帝却

  • 考古专家打开唐朝末代皇陵,发现有个东西很奇怪,根本没法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河南为什么不保护北宋皇陵,大唐皇陵,探索发现唐朝大墓

    而在唐代,前前后后一共有二十一位的皇帝,但是却只有唐朝十八陵墓的说法,这到底是何种原因呢?首先有个情况需要说明,因为唐高宗没有自己单独的一个陵墓而是和武则天皇帝一同葬在乾陵,所以说,二十一位皇帝应该是有二十座皇陵。那么,理应有二十座皇陵,实际却只有十八座唐皇陵,消失的两座皇陵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历史的

  • 苏轼倒霉的官运成就了“东坡美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苏轼在美食方面的贡献,苏轼为什么号东坡居士,苏轼写的关于东坡羹的诗

    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位(苏洵、苏轼、苏辙),这足以说明苏家的文学底蕴和历史地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这是历史对苏轼的定义。而每一个称呼,又包含深刻的内容,如文学家:北宋的词,是我国历史鼎盛期,苏轼是佼佼者;诗以唐朝为尊,苏轼相比亦毫不逊色;唐宋是古代散文巅峰时代,苏轼是代表人物。东

  • 隋炀帝巡游江都并不是为了游玩,他有一个重大的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

  • 陆游给唐婉写的诗,竟然抄了一句李白的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婉写给陆游的诗,陆游与唐婉完整版,陆游与唐婉故事简介

    陆游在唐婉死后为其写了很多的悼亡诗,其中有一首很特别,因为这是陆游梦见沈园后,根据梦中的情景写成了这首《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陆游写这首诗时已经81岁了,距离唐婉去世已经过去50年了。陆游和唐婉离异已经是58年前的事了,正所谓“日

  • 李旦遭诬陷,武则天大怒,来俊臣大喜,一个乐工解决了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把李旦贬为皇嗣,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吗,武则天李旦

    规定是一回事,做起来是另一回事。有两个人偏偏不听话,没有经过武则天的同意就私自见了李旦。武则天大怒,立刻让人抓了两人并处以腰斩。当时流行诬告,有人趁机向武则天告密,说李旦谋反。武则天当即立案,让酷吏来俊臣负责审理。来俊臣接到武则天的命令后大喜。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受到重用,另一方面感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