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是千古一帝?拜托,他根本不懂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智慧

隋炀帝是千古一帝?拜托,他根本不懂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智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980 更新时间:2024/1/30 9:40:48

这是必然。

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优点在于,区别于其他文明,我们的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没有断档,没有空白期,因为我们有些独一无二的史官制度。

从遥远的奴隶制的夏朝时代开始,史官就出现在古代中国历史里,三千年的完善与发展,史官制度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长寿的制度之一。人们尊重历史,善于乐意总结历史,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修史都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且蔚然成风。

正因为前赴后继的修史人,留下无数著作,使得今天的我们能够通过那些文字,看到千百年前的先人们,看到他们的言行举止,看到他们善恶。看到王朝的覆灭与诞生,看到朝堂的阴谋与诡计。

当然,前面说过,对于站在时代最顶端的人来说,关于他们的记录,永远不会那么真实。

关于帝王的记录,历来是历史记录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现差池的地方。

史官记录的起初没有细分,到了后来,开始分化为专门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起居注史官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但是皇帝没办法看到。而史馆史官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这个起居注特别重要,后世能看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毕竟有着帝王最隐私的一面,难以流传。而且它作为原始稿,在修撰史书的时候用作参考,后世的儿孙们删减剔除那些负面记录,这是没办法的事。

制度这东西,建立很容易,遵守很难,想让天下在手的皇帝们不看这些记录他们所有言行的文字,的确很难,比如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看过。

唐太宗怎么来的皇位,他自己清楚,这是他的心病,所以他总是想要看看史官们是怎么记录自己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老李终于看到了。

据说在他看之前,谏议大夫朱子奢说了这么一段话,“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但是老李不听,还是看了。不过老李毕竟一代明君,他看了记录这事,还是让史官记录了下来,否则他要是干涉,这件强看记录的小插曲,也不会被我们知道。

李唐天下的确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盛世,它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巅峰。但是我们可以说,李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的,而这个巨人,就是隋朝。

隋朝是个二世而亡的朝代,历时38年。而导致隋朝灭亡的人,是隋炀帝杨广。(后面那几个傀儡就不用算了吧?)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有一种言论甚嚣尘上,他们把隋炀帝说成是千古一帝,可与秦始皇并肩的人物,什么汉武帝,唐太宗,什么宋太祖清圣祖,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他的功劳远大于过错,他的作为影响后世千年。

杨广这个人极具争议,不能简单的把他归纳为明君,昏君,暴君。他的身上存在功与过,是个矛盾体。

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他?

私以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应该从两个大方面着手。

第一,他的使命,以及他对使命的完成度。

第二,他的作为对于当时社会来说,导致了什么结果,对于后世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们一一来看,这个充满争议的隋炀帝,到底在历史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杨门在北朝的威望,已经无需多言,杨广从出身之日起,就在权力的中心。他从小颜值出众,聪明过人,在他13岁的时候,他成为皇子,他老爹杨坚受禅让而称帝,他大哥当了太子,他成为晋王。

杨广13岁当上晋王,是公元581年,到公元600年时当上太子,这一段时间,他的身份是隋文帝的好儿子,太子杨勇的好弟弟,他参与灭掉南陈朝,无论高贺若弼等名将的功劳有多大,挂名统帅的是杨广,这灭掉陈朝的功劳,理应算在杨广头上。

至此,杨广完成的非常不错,他是一个能替父皇分担的好儿子,这一点与不久之后,李建成李世民等人相似,替父分忧,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是一个优秀的统帅。而且杨广还有贤名,此时他的所作所为,也对得起他的贤名。

但是请记住,优秀统帅与治国明君是两个概念。

公元600年,杨广被册封太子,他的大哥杨勇被废。公元604年,杨广登基称帝。

很多人诟病杨广,说他杀父弑兄,还调戏父皇妃子,说他的太子之位是他伪装自己陷害兄长而得来的。

这一点其实并不重要。

在讨论一个皇帝是否为明君的时候,通常不必看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多少明君的登位,都伴随着阴谋诡计,血雨腥风,没必要拿着放大镜去看。我们不必纠结他们的皇位是怎么来的,而要看他是怎么做的,要看他的皇位是怎么没的。

杨广还是个大才子,至今杨广存世的诗作还有四五十篇。但是我们知道曹操曹丕也是大才子,宋徽宗、南唐后主李煜也是大才子,诗词书画方面的才华,不能说明他们作为皇帝统治者是否贤明。

还得看他们怎么做的,怎么对待国家与人民的。

现在,杨广是一个皇帝了,我们就一一对照着来看,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他的工作做的怎么样。

第一,杨广的使命,以及他对使命的完成度。

首先我们要清楚,杨广是个二世皇帝,老爹给他留下的江山不错,国家一统,人民安稳,是一个治世,所以杨广的使命很简单。

1,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家王朝生存下去,这同样是历史上每一个皇帝的使命。

2,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让国家更强大,让老百姓更有钱。

生存与发展是每一个时代的主旋律。

杨广一拿到这手牌的的时候,估计都笑了,双王,4个2,外加两把顺子,这是明牌叫地主、闭着眼睛都能打赢的牌。

开整!

杨广604年登基,618年被杀,当了14年的皇帝。为了他的使命,他是怎么做的呢?

主要大事有这几样,

(1)“完善科举制,增设进士科”。

(2)“开凿”大运河。大运河是无数人眼中杨广最大的功劳。

(3)“降服”吐谷浑

(4)三次征讨高句丽

(5)建造东都及各地行宫

(6)巡游天下,西巡张掖,三游江都,北巡涿郡

杨广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营建东都洛阳。这一点老实说,是必要的,都城重心向东转移,于经济军事上都有好处,自己顺带着享受一番,也不为过。杨广不是傻子,他有脑子。

不过好像也没人说杨广是傻子。

“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盛世人就是多啊。

而且杨广这人喜欢到处巡游,每一次都是大张旗鼓,极尽奢华,遍地行宫。不过这些对于皇帝来说也没什么,乾隆皇帝跟他一个样,也就有些劳民伤财而已,但是牌好,不伤经动骨。

科举制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这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一大创举。但是科举制是何人所创,什么时候开始的,至今未有定论。科举制度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汉朝,一说隋朝,一说唐朝。

很多人以为科举制就是进士科,这是不对的,在宋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科目,但是在宋之前,进士科与明经、明法其很多科目并列,为常科。

很多读过简单历史书籍的人,大多认为进士科是在隋朝出现,他们认为隋炀帝所创,果然如此么?

其实经过考证,隋朝的大考,并不具备科举制的条件。我们看隋朝的诏书,“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瑾、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官员考察举荐,这显然还是察举制。

科举制之所以为科举制,是因为它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考生自由报名,“投牒自应”,不需要什么官吏推荐,二是定期举行,每年就在那个时间,这才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国家大考。你隔三差五的不定期举办,这只是皇帝偶尔的恩典,或者说是心血来潮。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定型于唐朝。

而隋朝建立在察举制上的分科考试,并不是科举制,本质上还是察举制。这是两个根本的概念。

至于依然认为杨广创立进士科的,我们来看一个人,房玄龄。他是唐初名臣,看看旧唐书对他的介绍:“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房玄龄十八当上进士,这实力杠杠的啊。房玄龄生于579年,他的十八岁,应该是596年,(古人说岁数都是虚岁,这个是常识吧?落地就是一岁。)

596年,哦,那时候是杨坚的开皇十六年。咱们的千古一帝杨广是604年才当上皇帝的。

这么看,进士跟他没啥关系啊。

(有关于进士的矛盾之处史书上还有一些,似乎正是某些人以为进士科起源隋朝的佐证。)

大运河是杨广绕不过去的话题,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高中历史老师肯定也讲过,古代中国,运河一直就在修,说杨广开凿大运河并不准确,而应该说他贯通了大运河。

首先,大运河绝不只是杨广为了江南美女、为了扬州琼花而上马的工程,否则他只需要往南挖就行了,没必要往北挖。北方女子多粗狂,不符合杨广的品味。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人就开始挖运河,军事需要,挖,经济需要,挖,在隋朝统一之前,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遍布运河,这也为杨广的贯通大运河提供了客观条件。

要知道杨广短短14年的皇帝生涯,他是怎么都挖不出一条数千里长,横卧东部中国的大河的,他做的只是贯通疏通的工作。不过饶是如此,这个贯通的工作量也是大过了天,以至于“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大运河的开挖疏通在隋朝之后也一直在进行。而我们今天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并不等同于隋朝大运河。今天的京杭大运河由元朝所开挖,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由北京直达杭州,贯通南北。

现代人熟知隋炀帝挖运河,一是他动静最大,举全国之力,二是小说演义的添油加醋。

西巡张掖,降服吐谷浑。

西巡张掖即所谓万国博览会,本质上就是一场杨广的国力炫耀,极尽奢华之能事,铺张浪费到了极点。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这所谓的万国博览会,并没有带来什么大的经济效应,或者带动中外的大规模来往。

原因无他,都怪本泽马,哦呸,都怪吐谷浑。

这吐谷浑横亘在隋朝西部,隔断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这让中原王朝早就不满,现在国力强盛了,还能容忍他在卧榻之侧鼾睡,开打!

在前期打了差不多之后,公元609年,杨广御驾亲征。隋朝两将张定和、柳武建追击吐谷浑,张定和轻敌冒进,被射杀身亡。柳武建率众奋力反击,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公十万余口归降,但是头子慕容伏允跑了。后续追击的梁默、李琼等将领都被反杀,士卒冻死者大半,隋军只能撤退。

不过既然占领地盘了,杨广就认为吐谷浑被灭了,也就在这期间,万国博览会胜利举行。

隋朝还趁机在这些地方设西海、河源等郡,隋朝版图达到鼎盛。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但是这是个虚假的鼎盛,杨广所谓的灭吐谷浑,不过是短暂的占领,更像是到此一游。

“帝立顺为主,送出玉门,令统余众,以其大宝王泥洛周为辅。至西平,其部下杀洛周,顺不果入而还。”

在杨广大军回来之后,伏允已经带着他的人马杀回来了。

而不出几年,慕容伏允不但复国,而且还侵占到了隋朝的土地,整个西部又是人家的地盘,这时候隋朝又能做什么呢?

“大业末,天下乱,伏允复其故地,屡寇河右,郡县不能制。”

所以这万国博览会有什么用?

三征高句丽。这就像是恼羞成怒的败家富二代欺负人却被人还手暴打,不依不饶,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反而丢人现眼的故事。

略。

三征高句丽是杨广生涯的败笔与污点,这里就不展开了,稍微留点面子。

如此来看,杨广在自己的皇帝任期内,做了这么多的事,对于自己的使命完成的怎么样了呢?结果显而易见,国家完蛋了,他自己也死在江都。

显然,作为守成皇帝,他的使命没有完成。

死了就死了吧,人总有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只要留下宝贵财产,福泽万民,这个皇帝也是个好皇帝。

那我们就看皇帝评价标准第二条:他的作为对于当时社会来说,导致了什么结果,对于后世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隋炀帝的性格我们就不要触及了,那些男女之事,个人兴趣,都没关系,他是皇帝嘛,这方面也算情有可原。隋炀帝在位小14年,待在都城长安1年左右,待在东都洛阳4年多一些,然后就是待在江都3年多,其他的时间,不是在巡游的地点,就是在去巡游的路上。一个无法安分的人。不知道那时候他怎么统治国家的,可能都是视频指挥,网络遥控吧。建东都,建行宫,修长城,三征高句丽,西巡张掖,北巡涿郡,贯通大运河,这些都是大工程,据统计隋炀帝皇帝生涯动用百万人力级别的大工程,为22次,累计动用人力三千万。隋朝的老百姓不是在干活的地方,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要与始皇帝比规模,想跟汉武帝比武功。隋朝巅峰人口大约是890万户,一户6人,约5000万人,而到了唐初武德元年,人口只有200万户左右,约1200万人左右。这人口锐减了3800万啊。除了农民起义,天灾而死,避祸无法统计的,这剩下的人在这短短十几年间怎么没的?那生涯发动22次百万人口大工程的“千古一帝”杨广不要背锅?很多人说所谓的贞观之治并不发达,比起隋朝差远了。那是当然,人口都在隋末死绝了,谁去创造财富?于国,祖宗的基业被败光,于民,国家的百姓死亡半数以上。这在当时就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亡国昏君。“弑君篡位、荒淫乱伦、荒废政事、营建宫殿、苛捐杂税、巡幸无度、穷兵黩武、拒谏戮忠、卖官鬻爵、背信弃义。”毕竟已经过去1400年了,现在的人们看待杨广也更加理性了。那么此时的我们再来看杨广的所作所为,以现在的标准来说,是功还是过。南北朝时期,国家虽然分裂,但是大的兵祸不多,整个社会都在向前发展、都在积蓄财富与人口,所以在隋朝一统天下以后,他们能够速度达到盛世,人口五千万。而随着隋炀帝的一系列操作,大规模的人口消耗,巨大的财富流失,后世的唐朝花了一百多年,到了开元盛世才追上隋朝鼎盛时期。这是被耽误的一百多年。隋炀帝是主要责任人之一。隋炀帝所做的事,秦始皇在做,汉武帝在做,唐太宗在做,忽必烈也在做。他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在任期内遍地开工,战争,浩大工程,把别的朝代数十年,甚至近百年做的事情,全都一起干,导致一个超级盛世胎死腹中,这是他对历史犯的错。大运河在后世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开挖运河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会做的事,分裂之时各挖各的,统一之时,打通一片。他贯通的大运河也在几十年后淤塞断流,又被唐人重新疏导贯通了一次。所以现在人们都说隋唐大运河,而不是隋朝大运河。至于现在的京杭大运河,跟他关系不大了。按照现在来说,我们已经放宽对他的批判,认为隋炀帝不是一个昏君,是一个有功有过,过大于功的皇帝。但绝不是一个好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视人命如草芥。他不会审时度势,不会自我反省,大业七年就爆发农民起义,已经在给他提醒,但是他视若无睹,依然我行我素。很多人说隋炀帝得罪了其他豪门贵族,这是开脱之词,他得罪的是天下百姓。他上任第七年就有农民起义,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也没能彻底镇压,老百姓为什么这么拼?因为天下百姓亡了近半,再不跟他拼命就是被他奴役死。而李渊的确是占了便宜,成为了新的豪门代理人,这同样是他自己的过失。杨氏一门在北朝经营数代,早就步入权力的中心,杨坚的皇位怎么来的,13岁的杨广应该清楚。只是他掌握天下以后,一没稳住百姓、安抚百姓,二没防范豪门、削弱豪门,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着实让人不解和可笑。汉武帝武功强盛,杨广就想学汉武帝,可要知道,汉武帝是汉朝第四代君主,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更有文景之治的盛世基础,国家强盛,他才有与匈奴一战的底气。而杨广不仅对外用兵远比汉武帝频繁,而且对内巡幸无度,兴建宫殿,贯通运河,让一个国家始终处于超载模式下运转,崩溃是迟早的事。这些都说明,他虽然聪明,但是他没有政治智慧,他不懂的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智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有人开始吹嘘隋炀帝为千古一帝,这种矫枉过正,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他们说隋炀帝只是跨大了步子扯了蛋。只是?人口死亡过半,祖宗江山都丢了,都这样了还只是?他们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隋炀帝被唐人黑了。拜托,唐人把自己那些龌龊事都写在史书里了,还需要怎么黑隋炀帝?他们说隋炀帝弊在当时,利在千秋。那所谓的利在千秋是他主观所想的?那所谓的利在千秋的功业,如果没有他是不是依然会有人做?他们说要换个角度解读历史。。。。别这样,真的。历史不是这么换角度解读的。历史解读,得有起码的道德标准,得有起码的价值观。如果无节制的解读历史,如果按照现在某一种可怕思潮去为古人某一种行为辩白。。。。那你们想想,历史上所有发生的事,都能找到它所谓的积极一面。那会发生什么?

如果真的那样,才是我们讨论历史的最大悲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杨贵妃是怎样的人?善歌舞,通音律,性格温婉,善解人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贵妃tvb,杨贵妃高清视频免费看,惊艳绝伦的杨贵妃

    看到唐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很快就有人向他启奏,说杨玄琰的女儿姿色过人,可以召进宫中一见。于是,唐玄宗把这位美名在外的女子召进宫来,一见之下,顿时龙心大悦,于是把她留在宫中。不到一年时间,这名女子所受的恩宠就完全可以和当初的武惠妃相比,成为唐玄宗心尖上的人物。这名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四大美

  • 秦始皇2000年前修的路,为什么至今不长草?专家:良心工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幸好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也继承了老祖宗的智慧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意志力,今天中国涌现出了更多的奇迹工程。但是不要因此就觉得古人的工程没有今天这么有技术含量。其实古人的工程里多的是普通人所看不懂的东西。就以秦朝为例。为什么以秦朝为例,因为秦朝时期,很多当今的国家那时候都还是原始状态的时候,

  • 『方寸』新书速递 | 唐风拂槛:唐朝的织物与时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04一月星期三唐代时尚所表现出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它是对新奇事物的渴望,以及模仿与竞争的游戏,但它并非由一个可控的自我塑造过程来承载,倒像是“身体-服饰-社会意义”三者之间持续不断的协商。—— 《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 何为唐朝时尚2014年12月,一部讲述武则天(624-705)生平的电视

  • 东晋的一位名将:立志收复中原,最终却忧愤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东晋十大名将,刘宋为什么没有收复中原,东晋北伐收复了什么地区

    一具体来说,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人们敬重。他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太康十年(289年),,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常纵

  • 为何刘邦能在七年内从逃犯变成皇帝?只因他身上的两大神奇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导语:人人都幻想着能够功成名就或一夜暴富,但现实给了我们泼了冷水,要想走上人生巅峰岂是你想想就能有的?但人生在世,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奇人,他的就是从穷屌丝逆袭为一国之主的,他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很多熟悉秦末历史的朋友都很纳闷,为何当时有那么多能人异士,却偏偏他一个小亭

  • 他是玄奘大师的得意弟子,却被李世民处以腰斩,只因他爱上了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为什么要跪拜玄奘,天才玄奘外传,玄奘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爱女,又称合浦公主。最初,李世民对这个宝贝女儿异常宠爱,精挑细选,最后选择了宰相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让他娶了高阳公主。房玄龄在宰相的位置上做了十多年,深得唐太宗的信任,而且房玄龄的家教极好,所以唐太宗让儿子娶了房家的女儿,又把高阳公主嫁给房遗爱。唐太宗对待房遗爱的态度很好,比对其

  • 司马懿看到一块石头上刻有牛继马后四字,为何转身杀掉手下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懿最可怕的一段话,击剑的大师司马懿,杨修杀了司马懿后为啥大哭

    一个梦的开始这件事情如果从头来讲的话比较麻烦,但是这个梦必须得讲,这个梦是谁做的梦呢?答案是:曹操。曹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的景象非常奇特,在一个马槽里面,一共有三匹马在抢着吃食。如果大家知道这个马槽与曹操的曹谐音的话,就不难理解,这个梦寓意着三个姓马的人将会瓜分曹操的天下。这一下子可把曹操给吓坏了

  • 唐太宗到灵武是为了会盟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到灵武是为了会盟吗?黎云昆灵武,古称灵州,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现今灵武城内最雄伟的建筑便是西湖公园内的唐式建筑——会盟楼(图1-3)。此楼位公园湖心岛的中心位置,四面环水,远远望去,高大雄伟,十分壮观。图1图2图3会盟楼坐北朝南,前为一广场,广场西南角为一碑亭。会盟楼进口处设三个

  • 秦始皇驾崩之前,接连发生3件怪异之事,现在看起来都觉得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死前的三大怪异事,秦始皇驾崩后去哪了,秦始皇驾崩地点

    2000多年前秦国秦王嬴政统一了其他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在建立国家之后,他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一些重要的交流和测量工具。但是此人却十分的残暴,他实行的政策也让国家的民众备受煎熬。秦始皇在战争过后,没有安抚人心,没有广施仁政,使得他国百姓无法融合与适应新国家,继续残暴肆虐,最终各

  • 洛阳宫灯:隋唐时期的宫廷花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洛阳宫灯的文化内涵,隋唐时期的宫廷花灯,自制古风灯笼手提宫灯

    一、历史渊源 唐朝是宫灯发展的鼎盛时期,相传洛阳东都宫廷匠人毛顺,心多巧思,利用彩绸打结,做成灯楼二十间,楼高一百五十尺,上面悬挂金翠珠玉等物,微风吹来,铿锵悦耳,又以灯光照射,呈现出龙螭虎豹飞腾跳跃的形状。“似非人力”。元稹《灯影诗》曰“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