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到灵武是为了会盟吗?

唐太宗到灵武是为了会盟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078 更新时间:2024/1/18 20:48:13

唐太宗到灵武是为了会盟吗?

黎云昆

灵武,古称灵州,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现今灵武城内最雄伟的建筑便是西湖公园内的唐式建筑——会盟楼(图1-3)。此楼位公园湖心岛的中心位置,四面环水,远远望去,高大雄伟,十分壮观。

图1

图2

图3

会盟楼坐北朝南,前为一广场,广场西南角为一碑亭。

会盟楼进口处设三个平台,每个平台有十五级台阶,登会盟楼需上共四十五级台阶楼。

会盟楼为四层结构,三层匾额题“会盟楼”三字,四层匾额题“和谐万邦”四字。

当地的碑文是这样介绍会盟楼的: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军在贺兰山北打败侵扰唐朝西北边境的突厥颉利薛延陀部。突厥、回纥、仆骨等十一部族,纷纷派遣使者朝贡唐朝,要求“归命天子、乞置汉官”,以示臣服。唐太宗慨然应允,诏令各部到灵州会盟。

是年九月十五日,唐太宗从长安抵达灵州,受到回纥铁勒诸部逐步使节数千人的隆重欢迎。他们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并立下“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的庄严誓言。唐太宗为其真诚愿望所感动,当场挥毫写下了“雪耻酬百王,除凶抱千古”的诗句,并乐之以石,记载灵州会盟、民族和好的盛况。

自唐太宗至灵州会盟后,我国西北各民族与唐王朝之间的关系日渐融洽。宁夏人民修生养息,农牧业健康发展。对稳定唐代边疆局势,维护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知,会盟楼是为纪念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唐太宗与回纥、拔野古、同罗、仆固、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部、斛薛等11个种姓部落灵州会盟所建。

唐代灵武为灵州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驻地,统七军府,辖东、西二受降城,军事上辐射的范围远达西北和内蒙古地区。此外,灵武地处黄河东岸,有着黄河运输的便利,因此是当时北部、西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太宗时,为了防止来自北部的军事威胁,灵州的军政长官一直都是由最具威名的将领担任。

唐太宗堂弟李道宗便担任过灵州都督。李道宗曾征战四方,唐王朝的一统江山和开疆拓土立下了显赫的战功,封江夏王。为了和吐蕃和亲,李道宗还亲自护送爱女文成公主入藏。另一个担任灵州大都督的是唐太宗的妹夫薛万彻,此人骁勇善战、干略过人、威名远扬,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封武安郡公。此员猛将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人,玄武门之变,正当李世民带着大将尉迟敬德等人追杀他的亲哥哥李建成和亲弟弟李元吉(齐王)时,薛万彻率领二千名精兵差点攻进玄武门,从而改写大唐的历史。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载“当今将帅,惟李绩、道宗、薛万彻。” 三名将中,竟有两名均任过灵州都督,由此可知灵州的重要。

那么,历史上唐太宗真的在灵州与那些部族的领袖会盟过吗?

答案是,没有!

唐太宗是到过灵武,但不是为了会盟。

当时唐朝北部最大的威胁来自薛延陀汗国。薛延陀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其强盛时期所占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贝加尔湖。

贞观十九年(645年)九月,薛延陀汗王夷男(真珠)病亡,其子为争夺汗位相互攻杀。

唐太宗决定趁其内乱,一举消灭薛延陀,安定北部。

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唐太宗命李道宗及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统领各路兵马,讨伐薛延陀。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等,也各率所部兵马,分道进击薛延陀。后李道宗又与英国公李世绩(即徐懋功)、代州都督薛万彻生擒薛延陀汗王咄摩支,薛延陀国从此不复存在,并传檄已经归附薛延陀的铁勒诸部,令其归附唐廷。

薛延陀灭国,铁勒诸部落归顺称臣,彻底解决了唐朝的北部边患。唐玄宗为此写了一首五言诗,并将此诗刻石于灵州。此刻石已经遗失,现仅存诗中两句“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图4)。

图4

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决定亲自巡幸灵州,招抚铁勒诸部。

对于此次唐太宗的灵州之行,新旧唐书都做了明确的记载。

《旧唐书 太宗本纪》载:“(二十年秋八月)己巳(初十),幸灵州。庚午,次泾阳顿。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部落乌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归命天子,乞置汉官。’诏遣会灵州。九月甲辰(十五日),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

《新唐书·列传·回鹘下》载:“帝幸灵州,节度诸将。于是铁勒十一部皆归命天子,请吏内属。道宗(李道宗)等径碛击延陀余众阿波达干,斩首千余级,逐北二百里。万彻(薛万彻)抵北道,谕降回纥诸酋。虏所遣使踵及帝行在,凡数千人,上言:‘天至尊为可汗,世世以奴事,死不恨。’帝剖其地为州县,北荒遂平。诸姓有来朝者,帝劳曰:‘尔来,若鼠得穴、鱼得泉,我为尔深广之。’又曰:‘我在,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不乐乐之,如骥尾受苍蝇,可使日千里也。’于是告功太庙,赐民三日酺。”

宋范祖禹《唐鉴》载:“二十年六月,诏江夏王道宗等击薛延陀,又遣李世勣图其诸部。帝手诏,自诣灵州,招抚铁勒。八月,道宗击延陀破之,铁勒诸部皆请入朝,车驾至浮阳,回纥各遣使入贡。帝大喜。……九月,帝至灵州,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明年,诏以回纥等诸部为府及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及刺史。诸酋长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六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帝许之,于是北荒悉平。”

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对唐太宗灵州之行做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己巳(贞观二十年八月十日),上行幸灵州。江夏王道宗兵既渡碛,遇薛延陀阿波逹官众数万拒战,道宗击破之。斩首千余级,追奔二百里。道宗与薛万彻各遣使招谕勑勒诸部,其酋长皆喜,顿首请入朝。庚午(十一日),车驾至浮阳。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入贡,称薛延陁,不事大国,暴虐无道,不能与奴等为主,自取败死,部落鸟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从薛延陀去,归命天子,愿赐哀怜,乞置官司,养育奴等。上大喜。辛未(十二日),诏回纥等使者宴乐,颁赉拜官。赐其酋长玺书。遣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报使。壬申(十三日),上幸汉故甘泉宫。诏以‘戎狄与天地俱生,上皇并列,流殃构祸,乃自运初。朕聊命偏师,遂擒颉利。始弘庙略,已灭延陁。铁勒百余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混元以降,殊未前闻,宜僃礼告庙,仍颁示普天。’庚辰(二十一日),至泾州。丙戍(二十七日),逾陇山至西瓦亭,观马牧。九月,上至灵州(灵州在京师西北千二百五十里——原文注)。勑勒诸部俟斤(铁勒诸部酋长,皆称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甲辰(九月十五日),上为诗,序其事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公卿请勒石于灵州,从之。”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唐太宗至灵州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与谁会盟,而是招抚各部。

另据唐太宗所下《平薛延陀幸灵州诏》载:“延陀恶积祸盈,今日夷灭。丑徒内溃,凶党外离。契苾(铁勒诸部之一)送款来降,其馀相率归附。惟仆骨(铁勒诸部之一)、同罗(铁勒诸部之一),犹怀假息。冰消雹碎,匪夕伊朝,岂朕威德所怀,故乃苍旻之惠。观贼此势,何能自全。今不乘机,恐贻后悔,故欲暂往灵州,亲自招抚。安边静乱,下固甿基,一轨同文,永宏家业。使万里之外,不有半烽;百郡之中,犹无一戍。”

这一诏书也充分说明了唐太宗灵州之行的目的与会盟无关。

有意思的是,唐太宗还想借招抚之机,改变铁勒诸部民众的生活习惯。唐太宗所下《平契苾幸灵州诏》载:“朕当暂幸灵州,亲抚归附,宏兹肆赦。加以施生。颁惠天隅,曜威云朔。收其瀚海,尽入提封;解其辫发,并垂冠带。”这更说明了他灵州一行的目的不是为了会盟。

从当时的大局看,唐太宗也没有理由与铁勒诸部会盟。

唐太宗击败薛延陀后,唐朝的实际控制的疆域已达北至蒙古和俄罗斯部分地区,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这时的唐朝已经是一个地道的泱泱大国,后来华人被称为唐人,概源于此。唐太宗也成为实实在在的“天可汗”。

在这种事态下,唐太宗怎么可能屈尊纡贵,去灵州与一些残兵败将会盟呢?

会盟在古代是由两方或多方平等的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我国历史上的会盟,如春秋时期的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徐州会盟,无一不是平等的各个诸侯之间的聚会。

来灵武的这些部落酋长,没有哪一个是可以和唐太宗平起平坐的。因此,唐太宗至灵武,根本就不是会盟。

非但会盟楼建得怪异,会盟楼四层匾额题“和谐万邦”也讲不通。

和谐万邦之意,应当是大唐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此邦字应解释成国家。可是,至灵武来朝觐的是国家吗?不是!他们只是原隶属于薛延陀的各个部落。他们到灵州来,是为了归顺大唐。

真不知灵武市建会盟楼到底是什么意思。

会盟楼前,广场东南角,有一碑亭,其北向碑文记述了灵武历史上各个辉煌的一页,但唯独没有唐太宗至灵武与人会盟的记载。

造历史景点,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千万不能胡编乱造。

不过,会盟楼的确还是建造的十分漂亮的。现今会盟楼充作灵武博物馆,免费对世人开放,也可谓物尽其用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驾崩之前,接连发生3件怪异之事,现在看起来都觉得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死前的三大怪异事,秦始皇驾崩后去哪了,秦始皇驾崩地点

    2000多年前秦国秦王嬴政统一了其他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在建立国家之后,他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一些重要的交流和测量工具。但是此人却十分的残暴,他实行的政策也让国家的民众备受煎熬。秦始皇在战争过后,没有安抚人心,没有广施仁政,使得他国百姓无法融合与适应新国家,继续残暴肆虐,最终各

  • 洛阳宫灯:隋唐时期的宫廷花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洛阳宫灯的文化内涵,隋唐时期的宫廷花灯,自制古风灯笼手提宫灯

    一、历史渊源 唐朝是宫灯发展的鼎盛时期,相传洛阳东都宫廷匠人毛顺,心多巧思,利用彩绸打结,做成灯楼二十间,楼高一百五十尺,上面悬挂金翠珠玉等物,微风吹来,铿锵悦耳,又以灯光照射,呈现出龙螭虎豹飞腾跳跃的形状。“似非人力”。元稹《灯影诗》曰“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

  • 她有吕后、武则天之才,虽无称帝之心,死前却穿天子服祭太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些女强人中,有一位被史书上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她就是宋朝献明肃皇后刘娥。刘娥家道中落,在十三四岁就嫁给了一个银匠龚美为妻,在外讨生活。由于刘娥长相美貌,正好赶上襄王府赵恒选妃,龚美不忍心让她跟着自己受苦,就以兄妹相称把她送进王府。襄王府赵恒被赐婚,并没有把她纳为王妃,于是将她藏匿十五

  • 学术界对唐朝的铨选制度已有较为全面的讨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铨选制度的特点,铨选制度,唐朝制度一览表

    铨选制度在武则天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吏部铨选的运作过程值得更加细致的研究。一、铨选程序刘后滨、王勋成等人已经梳理了唐代的铨选程序。笔者以吏部铨选的程序为例简单概括如下。每年的五月吏部向各州县颁布选格,选人应符合选格、在本州或曾经任官处取解状。刘后滨认为,解状实际上应包括选人自己填写的铨状和地方官府填

  • 俄罗斯挖出匈奴墓穴,墓中发现的“陪葬品”,令现场人员不寒而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在中国古代,很多王朝都将那些在边境附近的小国统称为匈奴。这些少数民族凶悍异常,经常会入侵古代王朝,掠夺人口和食物。那时候都将这些匈奴视为不懂人伦,是蛮夷之族。他们时常骚扰我国边境,确实给当朝的皇帝

  • 如果南宋的皇帝是李世民,宋朝还有机会翻盘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时期的李世民是怎样死的,宋朝皇帝列表北宋南宋,南宋李椿年与唐朝李世民有关系吗

    靖康建炎之间,这种破事满地都有。岳飞很重要的一点成就,是让南北士民有了个明确的念想。北方人团结在岳家旗下搅乱太行两侧不说,也有了“投岳相公打北虏”的明确出路,这半拉宋朝里里外外少了很多麻烦,多了很多与金朝战斗的筹码。结果赵构硬是凭自己的本事,把岳飞杀了,绝南北之人望。按“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潮流

  • 吕雉杀了刘邦众多儿子,为何放过了最有实力的长子刘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分析刘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当然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复杂,他和吕雉有着一层关系,那层关系叫亲情关系,但不是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有区别吗?答案是有而且非常大,简单来讲吕雉没有生刘肥却把刘肥养大了。在吕雉的眼里,刘肥和自己的宝贝儿子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这个宝贝儿子不会喊自己娘亲罢了。刘邦一

  • 唐高宗李治废掉王后,并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治死时武则天多少岁,武则天秘史李治雨夜吻戏,武则天李治秦海璐吻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唐高宗李治这位大唐的第三代皇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尽管他在位期间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是在世人眼中,他的人生却是一言难尽。而李治和武则天的恩怨,也是编剧们非常关心的事情。后人会觉得李治懦弱,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对待武则天的方式。李治在位时,不但疆域扩张,而且经济、文

  • 为什么刘邦可以驾驭人性,却不能驾驭吕雉,导致后面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为什么冷落吕雉,刘邦和吕雉吻戏,刘邦是怎么娶到吕雉

    真的是没法说我们公司有一个人头头是道,头头是道什么地步?他能够把黑的说成白的,能够把蓝的说成绿的,而且他在公司里面直接骂哭了好几个人。当然由于隐私问题,我不能把人家的名字说出来,但可以明确地告诉在座的各位,有八成的人都说不过他,他那张嘴皮一开口,那就堵不住。可是有一次我们去他家做客的时候,就发现他被

  • 唐朝鲜为人知的诗人,一生只写了2首诗,凭借其中一首享誉古今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最杰出的十首诗,唐朝各个时期的诗人及代表作,唐朝最著名的7大诗人的代表作

    他笔下的诗作,将其一生当中所有的学识与阅历通通描绘于其中。美丽的孤影之下,也渗透着张若虚对人生大彻大悟的理解。他的惶恐以及对人生的留恋,让后世之人沉溺于其中,其文采以及学识更是借诗表达的淋漓尽致。平生无言少记载,诗词佳作万古芳张若虚生前并没有留下什么诗词,在唐朝时期更是一个小透明。在《全唐诗》这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