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学术界对唐朝的铨选制度已有较为全面的讨论

学术界对唐朝的铨选制度已有较为全面的讨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326 更新时间:2024/1/17 17:07:45

铨选制度在武则天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吏部铨选的运作过程值得更加细致的研究。一、铨选程序刘后滨、王勋成等人已经梳理了唐代的铨选程序。笔者以吏部铨选的程序为例简单概括如下。每年的五月吏部向各州县颁布选格,选人应符合选格、在本州或曾经任官处取解状。刘后滨认为,解状实际上应包括选人自己填写的铨状和地方官府填写的审查意见和“罢免善恶之状”。十月会集于尚书省,超过时间的选人不予铨叙,之后核对选人的各类文书内容。

核实文书由吏部一名员外郎负责,“员外郎一人,掌选院,谓之南曹。每岁,选人有解状、簿书、资历、考课必由之以核其实。”王勋成认为,选人各类文书的式样应是高宗总章二年由吏部侍郎李敬玄委托吏部员外郎张仁祎创立的。李敬玄,“累转西台侍郎,兼太子右中护、同东西台三品,兼检校司列少常伯。时员外郎张仁祎有时务才,敬玄以曹事委之。仁祎始造姓历,改修状样、铨历等程序,处事勤劳,遂以心疾而卒。敬玄因仁祎之法,典选累年,铨综有序。”

裴行俭也为完善铨选制度做出努力,“初,铨法简而任重。高宗总章二年,司列少常伯裴行俭始设长名牓,引铨注法,复定州县升降为八等,其三京、五府、都护、都督府,悉有差次,量官资授之。”吴鹏指出,长名榜指根据选人以资历为基础的参选条件排出名单,将当年不能参选者以文告的形式予以公布,称为“长名驳放”。通过审查的选人,需经过尚书吏部的“三铨三注”。“三铨”为尚书铨、东铨、中铨。王勋成总结,唐代久任侍郎为中铨,新任侍郎为东铨。到肃宗时改中铨为西铨,就以久任侍郎为东铨,新任侍郎为西铨。

刘后滨认为,“铨选”包括试、铨、注、唱四个环节。选人铨选的时间是根据距离决定的,“凡选授之制,每岁孟冬,以三旬会其人:去王城五百里之内,集于上旬;千里之内,集于中旬;千里之外,集于下旬。”这一时间是贞观十九年(645)十一月确立的,“马周为吏部尚书,以吏部四时持衡,略无暇休,遂奏请取所由文解,十月一日赴省,三月三十日铨毕。”王勋成认为,贞观八年(634)唐皎已经奏请铨选冬初开始,季春结束,但未形成制度。吏部铨选的考试内容:身言书判,“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值得注意的是在注官时还会遵循选人的意见,“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最后门下省审核后上奏给皇帝,皇帝下旨正式授予选人官职。“厌者为甲,上于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奏受’。”

已注官的选人还需向皇帝谢恩,“凡官已受成,皆廷谢”。“旧制,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皆委尚书省奏拟,文属吏部,部属兵部。”胡三省注:“唐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王勋成、刘后滨在研究中谈到唐代的授官形式。王勋成认为,唐代的内外文武百官,其授官形式有四种,即册授、制授、敕授和旨授。三品以上官员是册授,五品以上官员是制授,六品以下的朝参官、供奉官是敕授,六品以下的一般京官和地方官是旨授。册授、制授、敕授官都不属于吏部铨选的范畴,由中书门下承诏而授,只有旨授官才能参加铨选。参加铨选的官员授官形式是旨授。铨选是经过唐代各个时期不断完善,才最终成型的,而在不同的阶段也会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调适。

垂拱元年(685)七月,鸾台侍郎、兼天官侍郎魏玄同因吏部选举不得其人,上表。他指出武则天时期铨选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认为“天下之大,士人之众,而可委之数人之手乎?”当时吏部少数几个官员不能够负责官员的铨选。并指出当时面临官阙少与选人多的矛盾,“况今诸色入流,岁有千计,群司列位,无复新加。官有常员,人无定限。”认为铨试“书判”这一形式不能很好地拣择官员,认为“今不待州县之举,直取于书判,恐非先德行而后言语之意也。……伏愿依周、汉之规,以分吏部之选。”他希望能够恢复周、汉选官的一些规定。徐有功曾上疏论天官、秋官及朝堂三司理匦使愆失,跟魏玄同一样指出官阙少与选人多的矛盾,“陛下即位已来,海内职员一定,而天下选人渐多。”并认为由此衍生出掌选不公平的问题,“掌选之曹用舍不平,补拟乖次,嘱请公行,颜面罔惧。遂使嚣谤满路,怨讟盈朝,浸以为常,殊无愧惮。”陈子昂对刺史、县令官员的选拔提出看法,“吏部选人补县令,如补一县尉耳。

但以资次考第,从官游历即补之。不论贤良德行,何能以化民?而拔擢见补者,纵使吏部侍郎时有知此弊,而欲超越用人,则天下小人,已嚣然相谤矣。”他认为“天下庸流,皆任县令。”长安四年(704)三月十二日,李峤唐休璟等上奏:“窃见朝廷物议,远近人情,莫不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比来所遣外任,多是贬累之人;风俗不澄,实由于此。望于台、阁、寺、监妙简贤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绩。臣等请辍近侍,率先具僚。”武则天听从他们的意见,主动询问哪些官员愿意到地方任刺史,凤阁侍郎韦嗣立对曰:“参知机务,非臣所堪,承乏外台,庶当尽节。

傥垂采录,臣愿此行。”最终寻得韦嗣立及御史大夫杨再思等二十人。十六日,“制各以本官检校刺史,嗣立为汴州刺史。”刺史官阶,上州,从三品;中州,正四品上;下州,正四品下。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与中书门下商讨,此事可以看出武则天对于用人的主动性。韦嗣立等人主动请求从中央官兼地方刺史,这一经历成为他们日后迁转的资历。

更多文章

  • 俄罗斯挖出匈奴墓穴,墓中发现的“陪葬品”,令现场人员不寒而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在中国古代,很多王朝都将那些在边境附近的小国统称为匈奴。这些少数民族凶悍异常,经常会入侵古代王朝,掠夺人口和食物。那时候都将这些匈奴视为不懂人伦,是蛮夷之族。他们时常骚扰我国边境,确实给当朝的皇帝

  • 如果南宋的皇帝是李世民,宋朝还有机会翻盘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时期的李世民是怎样死的,宋朝皇帝列表北宋南宋,南宋李椿年与唐朝李世民有关系吗

    靖康建炎之间,这种破事满地都有。岳飞很重要的一点成就,是让南北士民有了个明确的念想。北方人团结在岳家旗下搅乱太行两侧不说,也有了“投岳相公打北虏”的明确出路,这半拉宋朝里里外外少了很多麻烦,多了很多与金朝战斗的筹码。结果赵构硬是凭自己的本事,把岳飞杀了,绝南北之人望。按“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潮流

  • 吕雉杀了刘邦众多儿子,为何放过了最有实力的长子刘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分析刘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当然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复杂,他和吕雉有着一层关系,那层关系叫亲情关系,但不是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有区别吗?答案是有而且非常大,简单来讲吕雉没有生刘肥却把刘肥养大了。在吕雉的眼里,刘肥和自己的宝贝儿子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这个宝贝儿子不会喊自己娘亲罢了。刘邦一

  • 唐高宗李治废掉王后,并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治死时武则天多少岁,武则天秘史李治雨夜吻戏,武则天李治秦海璐吻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唐高宗李治这位大唐的第三代皇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尽管他在位期间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是在世人眼中,他的人生却是一言难尽。而李治和武则天的恩怨,也是编剧们非常关心的事情。后人会觉得李治懦弱,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对待武则天的方式。李治在位时,不但疆域扩张,而且经济、文

  • 为什么刘邦可以驾驭人性,却不能驾驭吕雉,导致后面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为什么冷落吕雉,刘邦和吕雉吻戏,刘邦是怎么娶到吕雉

    真的是没法说我们公司有一个人头头是道,头头是道什么地步?他能够把黑的说成白的,能够把蓝的说成绿的,而且他在公司里面直接骂哭了好几个人。当然由于隐私问题,我不能把人家的名字说出来,但可以明确地告诉在座的各位,有八成的人都说不过他,他那张嘴皮一开口,那就堵不住。可是有一次我们去他家做客的时候,就发现他被

  • 唐朝鲜为人知的诗人,一生只写了2首诗,凭借其中一首享誉古今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最杰出的十首诗,唐朝各个时期的诗人及代表作,唐朝最著名的7大诗人的代表作

    他笔下的诗作,将其一生当中所有的学识与阅历通通描绘于其中。美丽的孤影之下,也渗透着张若虚对人生大彻大悟的理解。他的惶恐以及对人生的留恋,让后世之人沉溺于其中,其文采以及学识更是借诗表达的淋漓尽致。平生无言少记载,诗词佳作万古芳张若虚生前并没有留下什么诗词,在唐朝时期更是一个小透明。在《全唐诗》这本著

  • 唐朝鬼市,为何能在严格的宵禁制度下生存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多出盛世的时代。其经济发展在唐朝进入了一个快速并且稳定的一个时期。在唐朝的工商业经济发展中,不仅地域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就连国与国之间,在经济的发展中,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但是唐朝前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所以呢使得唐朝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坊市分离在空间上,时

  • 他是孙权麾下最刚猛的硬汉,不幸战死沙场,留下一句旷世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权晚年有多残忍,陆逊吴枪和孙权吴枪哪个厉害,孙权太史慈无敌阵容

    三国名将辈出,但以蜀国为多,魏国次之,而东吴最弱。当然造成这个结果或错觉,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拜《三国演义》所赐。但是东吴名将真的很弱吗?未必,东吴名将不但不弱,而且多文武兼备之才,比如周瑜、甘宁等人,但是在小伙伴心目中堪称东吴最刚猛硬汉的当世良将却是此人。此人就是太史慈。太史慈是何许人?太史慈,字子义

  • 唐朝把胖当成美吗?从安史之乱前后女性审美的演变中窥探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难道唐朝真的把胖当成美?从安史之乱前后女性美学的发展历程,窥探真理从安史之变看唐代妇女审美习惯的变迁“长短不一,大小不一,谁敢恨玉环飞燕。”这是苏轼写的一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到一种对女性美学的认识。苏轼可能只是想要表达一种女人不管是瘦还是胖都可以很漂亮,而不是说女人瘦就漂亮,或者胖就一定漂亮。但到了今

  • 朱元璋为何让李善长身居高位,最后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善长是怎么被朱元璋斩的,朱元璋电视剧李善长之死,朱元璋收留李善长孙女

    论起功劳,李善长在文官中并非最大的,军师刘伯温的功劳远远大于他,李善长当时也不过是一个后勤部部长,在战术战略上的才能并不大,之前也是个教书先生,因为参加多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朱元璋在天下初定的时候并没有急着论功行赏,等局势稳定下来,才开始商议论功行赏的。李善长被封为公爵,刘伯温被封为了伯爵,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