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高平市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可能与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再次证明了长平之战的惨烈。
关于长平之战的经过,国人都耳熟能详,小编就不详细叙述了。但是关于长平之战中赵孝文王为何执意换将?赵括为何执意要改变战法出击?小编认为是不等以而为之,有其特殊的原因。并不是赵孝文王不知兵。
主要原因就是赵国没有粮食了!据史料记载,在战争时期,赵国就多次向齐国求援,并不是要援军。而是需要粮食。但是齐国由于惧怕秦国的报复,没有答应赵孝文王的要求。最后赵孝文王迫于无奈,启用赵括换下坚决不肯出战的廉颇。而赵括也知道赵军的后勤不妙,军粮已经不足,总不能到最后饿着肚子吧。于是上任就主动出击,这才落入白起的算计之中。
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战争已经转变为举国动员体制。每当作战,动员全国的适龄男子参战。精壮男子充当作战的主力,老弱病残的就负责后勤运输。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战国时期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军交战,这种战争不仅是比对双方军人的精锐程度和动员能力,更是对双方综合国力的一个莫大考验。
因为全国的适龄男子出征,粮食生产等都落在国内的老弱妇孺的头上。必然会对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万一遇见水旱灾害什么的,就只能全凭国内的储备粮食了。在这方面,赵国的综合国力远远不及秦国。
秦国自商君变法之后,秦国就一直把他制定的耕战制度坚定的执行。在鼓励民众获取军功的同时,也大力鼓励耕作。对于耕作用心的民众也有一套奖励。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民众的耕作的积极性。
同时,秦国地理位置好,关中百二秦川,水源充足,沃土千里。具备良好的耕作条件,物产丰富。粮食经常丰收,国用储备充足。
唯一的劣势就是出潼关后到上党地区这条山路的运输问题,但是在秦王的重视下,亲自到河内,征发年满十五岁以上的残余男子来保证这段路途的粮食运输问题,保证了秦国大军的军粮供应。
赵国方面,赵武灵王胡服变法,打造了一支能攻善战的骑兵队伍。大力开展军队建设,从此,赵国兵精,甲于山东诸国。具备与秦军一较高下的实力。但是赵武灵王只是在军队进行了改革,对于赵国的政、经两个方面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导致了赵国的整体国力始终弱于秦国。
赵国横跨太行山脉,山地多平原少。仅仅在河北地区有部分平原适合大规模耕作。先天不足的条件也限制了赵国的粮食供应。
综上所述,赵国在综合国力方面远远落后于秦国。局部战争或许能够克敌制胜,打败秦军。但是一旦上升到旷日持久的举国战争之中,赵国的国力就支持不住了。
长平之战的胜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赵国的悲哀!换不换将,怎么打法。只不过是战术上的问题,区别在于是全军覆没问题还是可以保存部分实力的问题。因为如果坚守,一旦粮尽,赵军一样的也会全军溃败。
所以,小编认为长平之战带来的启示就是:国有余粮,心中不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当今社会。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制度的放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我国粮食产量才大幅度的开始提升,加上高产作物的运用。已经可以保证全国人民的粮食供应问题。至此,全国人民才从过去的粮食紧张的环境过渡到能吃饱吃好的程度。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大力开展保护耕地和国家储备粮的建设,划出最低耕地的红线,就是要保证国家整体稳步的粮食供应。而国家粮食储备,则保证了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粮食歉收的时候也能够保证军队和国民的基本粮食供应!
2020年,疫情迅速传播。14亿人民禁足在家,但是国家还是保证了这么多人民的生活供应。全靠粮油储存的调剂才保证了这一点。
4月份,面对疫情在全世界的大规模传播,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粮食歉收的情况。一些国家人民的粮食供应成为问题。西方人民哄抢超市生活物资,不发达国家减少粮食供应。
只有中国,粮食储备负责人明确宣布,全国的粮油储备可以维持14亿人民一年的需求,这还不包括今年的整体粮食产量。
国有余粮,心中不慌!我们正是有这样的物资保证,才会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总体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只有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之下,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读史可以知得失,读史可以观成败!我是斜阳几度,欢迎大家评鉴作品#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文史知识局# #聊聊战争史#
[var1]
[var1]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