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羽秉烛读《春秋》,“一本书”和“一个时代”的历史魅力

关羽秉烛读《春秋》,“一本书”和“一个时代”的历史魅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550 更新时间:2024/1/22 3:20:48

史书《春秋》与时代“春秋”是一回事吗?关羽又为什么喜欢读《春秋》?

[var1]

《春秋》诞生记

二千年前,中原大地上,诸侯国星罗棋布,沿着黄、淮、河、济、江、汉分布。

那时生产力低下,一年四季虽然辛苦耕耘,但也只能保证一年一次好收成,所以就额外重视这一播一收。春季代表着一年之始,多称为“王正月”,而“秋,禾谷熟也”,乃是收获季。春、秋二字常连用,故常以春秋代表时令,以示重要。

一春一秋,是喜悦季和丰收季,也是国事繁忙季。国事忙了,大事也就多了。不知道哪个诸侯身边的太史令灵机一动,在记载国家大事的竹简上工工整整地刻上了“春秋”二字,以表示里面记载的内容十分重要。太史令去世后,他的儿子成为下一任太史令,继续延用“春秋”一名作为国史的代称。

一传十、十传百,“春秋”之名从子传到孙,从一国传遍另一国。《国语·楚语》载:“教之春秋”。《国语·晋语》载:“羊舌肸习于春秋”。

可见,最后各诸侯国都以“春秋”指代国史。

[var1]

夹缝中保存、逃过一劫的鲁史《春秋》

公元前205年,西楚霸王项羽怀着对秦国深深的仇恨和厌恶,抱着“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的心态退出咸阳城时,命部下点燃了大秦帝国的首都咸阳城。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var1]

秦朝统一的过程中,逐步将各诸侯国的官方典籍收藏于咸阳。项羽的一把火,把先秦时期大部分文化典籍付诸一炬。除了诸子显学著作因为民间早有流传外,很大一部分并不十分出名的著作、众多的官方文献、宝贵的历史典籍,从此绝迹。

鲁史《春秋》因为被儒家大力追捧,不管是全本还是选本,在儒生当中早有流传,鲁史《春秋》得以走向民间,“保有量”较高,因此才幸运的逃过一劫。

[var1]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其他诸侯国的历史没有保存在民间呢?因为在先秦时期,书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历史都是掌握在世袭的太史令家族中的。竹简十分笨重,上古历史又卷轶浩繁,其他诸侯国也没有出现孔子这样重视历史课的大教育家,刻满各国历史的竹简都在官方档案库里吃灰,并没有流入民间。

一百多年后,已是大汉的天下。一向喜欢建造宫殿、宫苑和养狗的鲁恭王刘余为了彰显汉武帝时期国运昌盛,同时也为了贪图自己享受,下令拆毁了孔子的旧居修造宫殿。拆屋时人们在墙壁夹层中发现了用先秦“蝌蚪文”书写的《春秋》,孔子的十二世孙子孔安国把蝌蚪文翻译成当时通用的隶书。后人就把孔安国整理的这批文书叫做“古文经”,和当时儒生中较早流传的“今文经”,形成两个不同的学派,产生了很大影响。

至此,其他国家的《春秋》都失传了,仅有鲁国《春秋》得以流传下来。

[var1]

《春秋》是一本什么书?

因为其他国家的《春秋》早已失传,我们现在讲的《春秋》,实际上就是鲁国的国史《春秋》。

孟子讲,孔夫子晚年,深感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卿、大夫的秩序全都乱了,乱臣贼子们以下犯上,弑君、篡逆屡见不鲜,孔子决心考证历史,编订成籍,公布于世,让世人可以观览。由于公道自在人心,乱臣贼子们惧怕身后骂名,活着的时候自然不敢过于嚣张。实际上,这基本上属于孟子在编故事,脑补画面。

孔子的家族并不是鲁国世袭太史令,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鲁史档案。当时的作史之人是“家族产业”,专门以作史为营生,我们熟知的“司马氏”这个姓氏最初就是世袭太史令。

[var1]

《春秋》被整理后,流传到了民间。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对当时的鲁史《春秋》详加考订,并作为教材供学生们学习。

《春秋》,以鲁史档案为原始材料,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开始,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共242年的历史,以鲁国历史为主,兼记周室其他诸侯的重要事件。

经过儒家的笔削,《春秋》对人物的褒与贬、对事件的对与错,用词极其严谨,但敢于秉笔直书,以此达到赞、劝、惩等目的,是中国“良史”的发端。后世,“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也成了中国历代讲述历史的一种特殊文化传统。

[var1]

汉代,《春秋》被儒家列入“五经”,奉为经典,设有博士,专门研习讲解。但《春秋》文字记载较为简单,全书一万八千余字。为了解释《春秋》经文,有《公羊传》、《榖梁传》、《左氏传》分别加以解释,被称之为《春秋三传》,至南宋均被被列入儒家“十三经”。

历代学者对《春秋》及《春秋三传》注释考证的文章书籍瀚如烟海,《春秋》及其注释考证已经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春秋学。

[var1]

透过《春秋》看“春秋时期”

因为《春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人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史书《春秋》的年限,大致就是春秋时期的年限。

春秋时期,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实力一蹶不振,中原“群龙无首”,天下纷乱,大国争霸,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变得多元、丰富,中国的政治生态、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民间社会开始日渐成熟,可以说春秋时期是中国德治传统、礼乐文化和民族心理形成的滥觞时期,百家争鸣由此迸发。

[var1]

但因为《春秋三传》各自的起讫时间不同,所以对于春秋时期的断代也有争议。

· 以史书做分期,吕思勉《先秦史》、钱穆《国史大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均以《春秋》记载的历史为“春秋时期”。

· 以重大历史事件做分期,上限为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限为前453年晋国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亡智氏或前403年周威烈王命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 以自然年为分期,上限为周室东迁的前770年或鲁隐公继位的前722年,下限为周元王元年前476年。

[var1]

其实,按照历史大势来看,自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后,王室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列国争霸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魏氏、韩氏三家联合灭亡智氏,晋国事实上已经被瓜分,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以前770年到前453年作为春秋时代,是合理的。

《春秋》记载的事件和时间起止,只是“春秋时期”的主体部分或主要部分,并不是全部。这样的分期,应能更好的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发展。

关羽读《春秋》,因为《春秋》包罗万象,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有治国治兵、经世致用的一切

春秋伊始,郑国以三代周王室卿士之故,先为小霸。不久,齐国崛起,齐桓九合诸侯,称霸中原。与此同时,楚国日益强盛,扫清江汉,兴兵北上,问鼎周室。不久,晋文公称霸中原,秦穆公称霸西戎,随后形成晋楚两大强国百年争霸的局面。通过弭兵之盟,晋楚至春秋末世都大体保持了和平。随后,吴越相继崛起,吴越争霸接踵而至,中原诸侯内部纷纷改革,旧贵族灭亡、新贵族崛起崛起,成为春秋大幕的晚声。

[var1]

有人说,关羽读的是原版《春秋》,也有人说关羽读的其实是《春秋左传》。其实不管是《春秋》也好,《春秋左传》也好,都是那一段历史的反映,只不过《左传》是《春秋》的详细注释版罢了。

关羽所在的汉末三国,正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英雄时代。恰如一个缩小版的春秋战国,各种奇谋诡计良策跌出不穷,各种草莽英雄枭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切其实都能在《春秋》这本书和“春秋时期”这个时代里找到根源。

[var1]

《春秋》比较系统、客观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大势,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及各种制度礼仪、社会风俗、天文地理都有大量记叙,特别是生动地记叙了春秋年间发生的重大战争,远比《孙子兵法》对战争和政治的指导更为直接,具有经世致用的实用性。

追根溯源,掌握治乱兴衰的历史奥秘,学懂弄通治国治军的智慧方略,完全可以从《春秋》中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参照和借鉴。

汉末三国,喜读《春秋》的人物数见不鲜。魏国大将李典,少好学,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蜀国有来敏,善左氏春秋;吴国的张昭,少好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诸葛瑾早年亦治《左氏春秋》。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写道:胡斑欲点燃柴火烧死关羽,窥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看《春秋》。如果说关羽在《演义》中的故事带有浓墨重彩的艺术加工的话,他的喜爱《春秋》,学而不厌的精神则是真实的。

重信侠义、勇武善战是春秋时中国人最倡导、欣赏的主流价值取向。关羽不仅读《春秋》,更是奉守《春秋》大义,重结拜之情谊,执守叔嫂之礼,他处变不乱、贞洁凛然的风姿更为后人敬仰。曹操多次赞叹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关羽深得春秋大义之旨,其一生亦是品格诚信、有胆有识,义薄云天、彪炳日月,关羽秉烛读《春秋》的形象也由此而明确。

[var1]

春秋时代在制度变迁、思想蒙方面,对中国有一个奠定基础的作用,《春秋》这本书忠实的记录了这一波澜壮阔的过程。没有这个历史时间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历史也不会那么辉煌。而关羽武偃文修,识春秋守大义,不但将其推向武圣的宝座,更让春秋倡导的礼义伦理、善义慈心、俠义道行深入人心。读懂了春秋,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发展我们的未来。

更多文章

  • 蜀汉五虎上将有没有后代,他们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蜀汉五虎谁的后人最好,蜀汉五虎大将简介,蜀汉的五虎上将都是谁

    蜀汉五虎上将是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位将军,五虎将的名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当时并没有这个称号,陈寿在《三国志》中将五人并列合为一传。这五个人个个勇猛无敌,是当时的大英雄,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五虎将的后人也有狠角色,但是有些的结局并不好。关羽的后代:关羽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分别

  • 一部史书《春秋》,一段风华“春秋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著名作家张宏杰在他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中曾提出一个词“源头的中国人”。如果理一条中国历史发展主线的话,春秋时代的国人可谓就是“源头的中国人”。《春秋》这本书,也奠定了这一源头与时代。[var1]《春秋》的源流与梗概提起《春秋》,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人们都知道这是一本编年体史书,或许有人还说得出它

  • 骊山皇陵,秦始皇的尸体有没有腐烂?专家:别猜了,早就烂透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骊山秦始皇陵墓照片,秦始皇有没有埋入骊山,秦始皇有没有葬在骊山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在秦国无比强大的时候,这位君临天下的君主竟然以为一场病轻易的死去,在秦二世的统治下,没过几年,秦朝就毁于一旦。两千多年来,有关于秦始皇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有人说他是罪人,有人说他是千古明君,这位帝君的身上,有着太多让人不解的谜题,秦始皇的身世,秦始皇的死亡等都是

  • 吕布为什么必须死?能力有限、人品太差,几乎恶心了半部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吕布容貌3d复原图,赵子龙大战吕布,吕布的人品真的很差吗

    凡刘备相中的人,随便拉出一个都是人种龙凤。关羽、张飞自不必说,这哥俩与刘备属于起于微末而荣辱与共的好兄弟。孔明、庞统、法正、赵云、魏延、黄忠也能出彩,这些人都是人才,关键是能为刘备主公奋斗终生。要知道,刘备不仅起点低而且水准一直不高。在赤壁之战后,他才勉强算得上一方诸侯;三国争霸正式上演,他才算登上

  • 看楚庄王如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举成为春秋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楚庄王如何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一鸣惊人的简短故事,楚庄王称霸条件

    [var1]三年之后,他已经对楚国的基本政治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便开始重用有才之人,发展国家的同时抵御外来入侵。在他的统治之下,楚国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连西北地区也有了楚国的疆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君王都想要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统一天下成为霸主,在楚庄王身上自然也不能幸免。为了赢得霸

  • 从春秋到战国,人们的道德水平为何突然下滑?此人“贡献”巨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主笔:闲乐生春秋吴越夫椒之战,越国几乎被灭,最终几乎是在哀求之下,吴王夫差才勉强答应了留下越国,但条件是越王句践在送上大量战争赔款的同时,还必须与夫人亲自到吴国为奴,以示诚意。可这么大的事儿,《春秋》上为何没有记载呢?《左传》解释说,此次战争,吴越双方都没有通报中原各国,他们自己打起来,又自己解决了

  • 使邓艾奇袭成功,蜀汉灭亡,江油守将马邈该不该为此事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受到《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邓艾自阴平道奇袭至江油关时,马邈被犹如神兵天降一般魏军吓破了胆,舍弃了坚固的成关率部投降,间接导致了整个蜀汉集团覆灭,应该对蜀汉的灭亡负有主要责任。不过,根据诸多史料与文献中的记载,历史史实与《演义》中的故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笔者在本文中针对此事谈一下个人的

  • 芈月“爱上”义渠王,为何秦王毫不生气?学者:如此才显她的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宣太后(芈八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执政的太后,因为电视剧《芈月传》的原因,让宣太后大大的火了一把。这其中就包括她的种种情事,因此很多人都会以为宣太后芈八子会是一个风流的女人。但是,在历史上对于宣太后的评价跟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不一样,对于宣太后除了少数道学家在批驳外,其他的评价还是十分的中肯。比如历

  • 历史上的“匈奴”,放到如今是什么民族?说了你不一定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让人头疼的匈奴如今是哪个民族,历史上的匈奴长什么样,历史上的匈奴现状

    封建社会历史上存在的民族非常多,所以我们国家能够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群人虎视眈眈,所以古代的战争很多,为了防范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变得非常有限了。说起这些对我们虎视眈眈的民族,匈奴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上记载的我们国家跟匈奴之间的战争非常多,我们也用了很多的笔墨去描写我们国家

  • 吕不韦戈的传奇命运,被发现时正被村民用来割草,但其意义非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不韦资料简介,吕不韦何时被废掉的,吕不韦的经历

    [var1]就像秦兵马俑的发现一样,如果不是人们偶然性的行为,这些文物与人们的见面应该要推迟不少。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杨志发老先生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终于让埋藏于地下2000多年的兵马俑群重见天日,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