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别的原因,就是权力太小。废立皇帝这种事,等同造反,权力不够就想也别想。
明朝的太监,皇帝想杀就杀。杀内阁大学士,皇帝稍微费点儿劲,因为要顾及文官集团的面子。但杀个太监,那就不是事儿,因为整个文官集团都会支持。
唐朝,连节度使都敢嚣张,而能让节度使叫爸爸的太监,就只能更嚣张。
唐朝的太监,就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宦官,完全就是大臣,甚至还是重臣。掌握军权只是一个方面,但关键是唐朝太监还有很多别的身份。而这些身份,完全不是给皇帝端茶倒水的,而是堪比朝中宰相。
大唐巅峰时期,玄宗的贴身大太监高力士,是宦官不假,但同时还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大唐末代,僖宗朝的太监田令孜,进入官场,起步就是枢密使,接着又封神策军中尉。晚唐有四贵,即两枢密使、两神策军中尉。田令孜就是这个分量,明朝的太监能比吗?
拥立昭宗的杨复恭,在僖宗朝,已经是枢密使、左神策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并封魏国公。唐昭宗继位后,杨复恭再一次加官进爵,加开府仪同三司、金吾上将军,并专领禁军。
明朝的太监也嚣张,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各地督抚都要给他建生祠。但是,魏忠贤的权力再大,他能比宰相的权力大吗?大明朝,就没有宰相。内阁大臣,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跟唐朝的宰相有着天壤之别。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已经无法实现集权了。朝廷管不住藩镇,皇帝也管不住节度使。
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守着帝都长安的东大门。然后,这家伙就做起了拦路抢劫的生意。凡从同华辖区经过的,都得交钱送礼,朝廷大臣也不能例外。甚至,后来直接拦截各地藩镇送给皇帝的贡品,自己先挑,挑剩下的再上供给皇帝。
而提拔周智光当节度使的,是谁?就是大太监鱼朝恩。鱼朝恩的官职,已经数不过来了,天下军容观察使、国子监事,兼光禄寺、鸿胪寺、礼宾、内飞龙、闲厩使,还进封郑国公。你就看鱼朝恩的这些个职务,哪一个像是宦官干的,统统都是大臣干的。
所以,皇帝想一道圣旨就杀掉鱼朝恩,根本不可能。后来,唐代宗跟宰相元载一起搞密谋,通过宫廷政变的手段,才把鱼朝恩扳倒。为什么这么费劲?权力太大,不费劲才怪。
明朝的太监呢?最牛的太监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但是,司礼监的主要权力是批红。内阁大臣们,先拿出一个初步意见,这叫票拟。然后,票拟上报给皇帝,皇帝再用红字做出批示,这叫批红。但皇帝肯定没工夫批红。除了朱元璋这个劳模级的皇帝,其他皇帝根本应付不了批红这份“苦差事”。于是,这个权力就逐渐落到了司礼监手中。一般的事情,太监就给批红了。
大明朝最牛的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太监们的老祖宗,也就只有这点儿权力。当然,什么时候都会有潜规则。太监也可以养士结党,提拔几个亲信是没问题的。但插手人事权,就不是名正言顺的权力了。所以,皇帝开心了,太监就可以玩这个潜规则;皇帝不开心了,太监只能该干啥干啥。
不是还有东厂和西厂吗?尤其是常设的东厂,这可是让大臣们谈虎色变的衙门。但大明朝官方的特务机构,只有锦衣卫。
东厂提督太监之下,设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而这些人都要由锦衣卫的千户、百户来担任。而其下的掌班、领班、司房、役长和番役,这些是基层干部,也要从锦衣卫中选拔。
所以,锦衣卫才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特务结构。那为什么设立东厂呢?其他时候,还有西厂和内厂。原因就是时间长了,明朝皇帝连自己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也不相信了。所以,就让太监组建东厂来盯着锦衣卫,同时也跟锦衣卫搞竞争。再后来,连东厂也不相信了,于是还要再设西厂和内厂。但是,这种层层监督、层层特务,不能没完没了。大明皇帝就是想搞特务治国,但国家也没那么多钱养活啊。所以,设个东厂,就差不多了。
然后,你再说明朝的太监,他们的权力是什么?
除了批红这个国家决策权,剩下的就只有侦查司法和情报搜集了。后期,在官僚系统不堪用的时候,太监们也会介入财政工作和军队工作。但,也只是派到各地收税、派到军中监军。
而最硬的权力,也就是被大臣们谈太监色变的权力,就是侦查司法和情报搜集。军队是枪杆子,侦查和司法就是刀把子。但刀把子并非全都握在太监手里。还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也就是三法司,而三法司才是名正言顺的刀把子。
当然,太监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也可以无法无天。但是,太监再嚣张,也得用锦衣卫的人。锦衣卫才是真老虎,才是刀把子中最锋利的那把刀。太监的东厂只是狐假虎威,顶多算一只狐狸。而在皇帝面前连狐狸都算不上,就是一只哈士奇。
总结一下,明朝太监为什么没有唐朝太监那么彪悍:
当然,跟掌握没掌握军队有关系,但关系不是特别大。根本的区别,是权力的大小和权力的范围以及各自的角色定位,完全不同。
唐朝的太监,根本就不是通常理解的太监,他们就是大臣、重臣。同时,这伙人不仅内部结党,而且把势力蔓延到了这个权力系统。朝廷官员、藩镇节度使,与太监的关系错综复杂。
同时,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的权力系统已经濒临崩溃。皇帝的话,不仅节度使不听,甚至大臣们也不听。所以,权势滔天的太监,当然可以更不听,完全能够反制皇帝。
明朝太监,其决策性的权力,仅限于程序上的批红。你批红,大臣们就照着批下来的文件干;你不批红,大臣们就再给你写一份。至于怎么决策以及决策的内容,跟太监没关系,甚至跟皇帝也没啥关系。这是文官集团的事情。
明朝太监,最硬的权力就是东厂的特务职能。但东厂不是纯正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才是。东厂要施展自己的特务职能,必须依托锦衣卫。
而明朝的中央集权,即便到了崇祯朝,也没有完全崩溃。所以,文官集团没法强横,武将集团也没法造反,而太监就更不可能反制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