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经过各方势力的反复抉择,道光皇帝也反复考虑,决定立四皇子奕詝为继承人,并且在1846年就已经秘密写下诏书,在1850年时,当时道光皇帝深知命不久矣,便拿出了早早写好的诏书,宣布立四皇子奕詝继承皇位,同时为了安抚六皇子,立六皇子为恭亲王。
四皇子上位之后改国号为咸丰,咸丰皇帝深知自己治国才能不如恭亲王,所以在位期间也是重用恭亲王,按照清朝组训王爷不可干预朝政,在恭亲王这一代也是打破了这个规矩。1860年时,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从天津登陆,直逼北京。咸丰皇帝仓皇出逃,危急时刻,命恭亲王留守北京,负责议和事物。再次之前,恭亲王从没有过外交经验,但是在与联军的谈判中表现得可圈可点,照顾了清朝的利益。
谈判结束之后更是权利处理善后事物,更是被联军代表赞扬。这一次的谈判可是林恭亲王受益匪浅,先是结识了文祥、桂良、宝鋆、胜保等一批名臣,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而后是认识到了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更是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打下了基础。
后来咸丰皇帝病逝,恭亲王协助慈禧夺得了政权,更是被任命为议政王,当时的议政王权利极大,掌管了内政外交一应事务,真的是做到了人臣至极。随着恭亲王的名声越来越大,慈禧越感不安,多次打压议政王的权利。1865年,慈禧以“时有不捡”为由,免去了议政王的职位,让其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只负责外交。
当时的不仅慈禧打压议政王,就连侄子辈的同治皇帝也是经常打压一下,英法联军在入侵北京的时候烧毁了圆明园,等到退兵之后,清朝政府一直想要修缮这座皇家园林。同治皇帝更是如此。但是当时的恭亲王极力反对修缮圆明园,认为还不如将修缮费用用到洋务运动中去,1874年,恭亲王和数十名朝廷大臣上奏劝解同治不要修缮圆明园,同治大怒,斥责道:“此位让尔,如何?”(皇位让给你,怎么样?)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毕竟大家都知道,当年他真的差点当时皇帝,不过恭亲王毕竟是朝堂老油条了,等了一段时间,同治气消了之后,他继续劝谏,最终只好放弃了修缮圆明园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