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淝水之战,东晋为什么只派出了八万军队?这是一场侥幸的胜利吗?

淝水之战,东晋为什么只派出了八万军队?这是一场侥幸的胜利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134 更新时间:2024/1/6 20:35:31

实际上,东晋动员的兵力,远不止这八万人。苻坚举国动员,百万大军剑指南方。这时候,东晋就是在腐败,也要垂死挣扎一番。

而恰在此时,东晋正要有了垂死挣扎的资本。

也不能说之前没有一战的资本,但这时候形势更好。否则,王猛死的时候也不会劝谏苻坚不要南征东晋了。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优势:

一是长期基因不良的司马家族,终于诞生了一位还算说得过的皇帝。这就是公元376年亲政的孝武帝司马曜。这件事很重要。一旦皇帝镇不住,东晋都不用前秦动手,当轴士族自己就能干起来。

二是双头政治的格局已经形成,灭东晋就要一起砍掉东晋的两个头。双头政治,一头在荆州、一头在建康。而长江从来不是什么天堑,而是连接两头的“高速公路”。所以,东晋始终能够获得关键局部的优势。

三是当轴士族分属两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表面和平。谢氏家族镇建康,主江东防务;桓氏家族镇江陵,主荆州防务。这时候不能说紧密配合,但因为有皇帝镇着,所以还算平和,起码能合作了。

接下来,就要问苻坚:你到底是打江东还是打荆州?

当然是打江东,因为建康就在江东。于是,公元383年,八月,苻坚百万来犯。但是,公元383年,五月,荆州刺史桓冲,就亲率十万大军对前秦展开了进攻。进攻的战场,从荆州一直蔓延到四川。

夏,五月,桓冲帅众十万伐秦,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鹰扬将军郭铨攻武当。六月,冲别将攻万岁、筑阳,拔之。

所以,这时候尴尬的就是苻坚。你打一下江东试试,江东未必打下,而桓冲却有可能从南襄隘道攻入中原,甚至逆流而上、拿下四川。

于是,苻坚纵有百万大军,也一定要分出足够的力量去盯防东晋的荆州一头。但凡盯不住,桓冲这十万人就不知道会杀到哪里。所以,东晋动员的兵力,一定就要把桓冲的这十万人加进去。

淝水之战的战场,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淮河南岸。而以荆州和建康两头而论,战场大体位于两头的中间位置。为什么苻坚会选择这里实施主攻?原因就是长江太长。百万大军全都调到江东,从徐州、扬州直接往南杀,那桓冲怎么办?为了保持左右接应,苻坚只能选择这里作为主攻突破。

但是,长江从来不是天堑,而是“高速公路”。所以,东晋的兵力调动就特别快。在淝水这个关键局部,就能立即形成关键局部优势。甚至,这时候都不用长江,江淮之间的水网都是东晋的高速公路。谢玄的八万北府军,迅速开到。《十六国春秋》记载:

晋派都督谢石、徐州刺史谢玄、豫州刺史桓伊水陆七万败坚于淝水。

不是八万人吗?怎么这里只有七万?

其中刘牢之率五千精兵赶往洛涧,即今安徽合肥附近,后又与谢石所部转战进攻淝南的前秦张蚝所部。所以,刘牢之和谢石大概率分走了一万人。

而苻坚呢?此时抵达前线的,是苻融所部三十万人。但这伙人是前秦的绝对精锐。虽说前秦号称百万,而这时候投入战场的还只有三十万。但是,淝水战场上,苻坚投入淝水战场的兵力,却肯定没有三十万。

首先,大军到了颖口(今安徽颍上)就分兵两路,一部分人马被慕容垂带走了,进驻漳口(今湖北当阳)。最保守估计,慕容垂所部也在三万人左右。这一支别部的主要目的,就是盯住桓冲。你不盯着荆州一头,这伙人就敢死命往前推。

其次是洛涧之战,梁成所部五万人,基本被刘牢之的五万大军给干报废了。另外,苻融还出兵寿阳,这是东晋的军事重地。虽然打下来了,但也必须分出一定的兵力扫荡残军。谢玄所部八万赶赴淝水的同时,东晋还派了一支水军,“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这伙人就是奔着寿阳去的。

而淝水战场就在寿阳东北。淝水自南向北注入淮河,苻坚主力与谢玄主力隔淝水对峙。这时候,你再说苻坚还有多少人?不到二十万。关键是这伙人不仅劳师远征,而且就没怎么打胜仗。而东晋谢玄有多杀人?集中了东晋在江东地区的全部主力,七万人。

然后,两边开打。苻坚试图半渡而击,于是命令军阵后撤,给晋军让出战场。但是,内部出了间谍。

原东晋梁州刺史朱序在379年战败被俘后,就一直在前秦捣鬼。洛涧之战的时候,前秦主将梁成派朱序劝降谢石。结果这家伙却鼓动谢石趁秦军立足未稳、赶紧进攻。谢石这时候正在犹豫,听了朱序劝说,马上就不犹豫了。而刘牢之的五千精兵恰好及时赶到。于是,一通猛攻,就报废了前秦的一支方面军。

而淝水较量,秦军刚一变阵。这家伙就开始捣了一个大鬼,直接大呼:秦兵败矣。将近二十万人的军阵移动,士兵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子就炸阵了。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而晋军也是相当实在,就是要渡河跟你决战。谢玄、谢琰、桓伊这三个主将没有一个怂货,带着兵就过来砍人了。前秦先锋大将苻融赶紧亲自督阵。但是,退军如潮水,根本就拦不住,所骑战马还被撞到了,立即成了禁军的刀下鬼。

大军炸阵、主将被杀。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天神下凡也挽回不了溃败的局面了。于是,前秦淝水战败,而后全线崩溃。

战场打仗就是这么简单吗?一个间谍朱序就能决定前秦上百万大军的命运吗?你就是说破大天,东晋在江东方面的军队也才只有八万人,而前秦就是靠国力也能把东晋碾压至死。

秦军和晋军,没法从数量上进行比较。

前秦以及后来的北朝,普遍采用义务兵役制。就是人人都要当兵,当兵是朝廷的徭役。这个到了北魏才有所改变,采取了军户制。简单说,就是确定一部分人可以职业当兵,好处是不用交税。但无论是什么形式,北朝士兵都是农耕之外的兼职。不这么玩,苻坚就不可能动员百万大军。前秦就是地方再大、人口再多,也不可能养活百万常备军。

但是,东晋就不一样了。北府兵主要就是老谢家的私兵,以逃往江淮的农民为主要来源。这伙人就是一种职业兵,当兵就是就业、打仗就是工作。而在淝水之战前,这伙人自公元377年组建,已经在江淮地区训练了将近七年时间。为什么这伙人不能一边种地、一边当兵呢?因为都是流民,根本就无地可种。

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

所以,前秦的胡人武装,根本就打不过职业化了的北府兵。刘牢之带了五千精兵,会同谢石所部,就能干废前秦梁成所部五万军队。原因就是东晋在士兵素质上已经碾压秦军。

而前秦内部也出了很多问题,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兵疲将惰。

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戍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殣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

前秦从王猛时期就一直打仗,虽然一直打胜仗,但大家早已打累了。而自公元378年以来,前秦还爆发了三起宗室叛乱。特别是公元379年的苻洛叛乱,就是利用了“民思有所息肩者,十室而九”的心态。内部的支柱力量,也就是氐族军事权贵,已经离心离德。

而淝水之战前,整个前秦也就苻坚信心满满。而上自太子下至嫔妃,都对战胜东晋毫无信心。淝水之战,除了一个苻融,你很少能找到前秦苻氏权贵的名字。原因就是前秦膨胀的太快,氐族军事贵族大部分被分派到各地镇守。所以,秦军炸阵,前去督阵竟是前锋大将苻融。

因此,即便没有朱序乱阵,与晋军摆开战场、硬碰硬,秦军也不是对手。将军没有战心,士兵毫无斗志,大家早就不想打了。而对阵的北府军更是前秦战士无法招架的强悍对手。

而东晋方面呢?

淝水之战,前秦百万大军,而真正参与战斗的也就苻融所部的三十万大军。但是,因为战线太长、要点太多,所以秦军只能一分再分。在关键局部的淝水战场,秦军连三十万大军都不可能集结。而东晋的江东军团,主要是谢家的八万北府军。虽然东晋也分兵,但主力决战的时候却集中了八分之七的兵力。所以,关键局部的淝水战场,东晋实现了主力的高度集结。

东晋动员的军队,并非只有八万人。史书记载的明确数字,有桓冲的十万荆州兵,有胡彬的五千水军。同时,寿阳重镇具体没有记载多少兵力,但肯定不少。而沿淮河要地,也要处处分兵。所以,东晋也是举国动员,但兵力数字已经无法确定了。

而豪族当道的东晋之所以能够出现精诚团结的局面,一个原因是皇帝不太傻,孝武帝司马曜起码没添乱;另一个原因就是当轴士族还算和睦,谢安和桓冲的关系还算过得去。

桓冲自认能力不及谢安,于是主动解去扬州刺史,出镇京口。后来,又解去徐州刺史,出镇姑孰。如果桓冲不去权,那谢安就不可能做实宰辅,更不可能全权主持江东防务。而桓冲出镇荆州之时,谢安则“送至溧洲”。

桓冲以国为重,没有捏着权力不放。而谢安也在主动调和两大家族的关系。虽然后期桓谢二人也有龃龉,但总体做到了和谐相处、以国为重。

所以,淝水之战,前秦败得不冤,举国厌战、兵疲将倦,而苻坚却一意孤行;而东晋则胜之有道,谢安局中调度,荆州和建康双头并进。

更多文章

  • 此邻国至今使用清朝的大清龙旗,却不与中国建交,很穷却也很幸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新中国成立,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认可,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迄今为止,世界上有176个国家已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它与中国是近邻,至今仍使用着清朝的大清龙旗,却没有与中国建交,这个国家就是不丹。历史上,不丹最早是唐宋时

  • 唐高祖李治的传奇一生,他是怎么坐上皇帝,怎么和武则天在一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李治为什么能够坐上皇帝李治出生在大唐年间,而且他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孩子,要知道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他有皇后的感情也是比较好的,所以李治在出生以后备受父母的宠爱,只是他的母亲却早早的去世了,在这以后,李世民因为对他母亲的感情比较深厚,非常的伤心,所以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当然对于两个人的儿子,李治更

  • 民国最大度的才子,两次选择原来妻子的不忠,情敌去世还出席葬礼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民国时期最痴情的才子,杨奇函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民国才女被两任丈夫背叛

    民国这个新旧交接的时期,因为受新旧思想的相互冲击,所以涌现出了很多学者。有的学者之间思想上的契合,他们是亦师亦友;有的在思想上有些许间隙,他们则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互相嘲讽。陈西滢和鲁迅这是一对时常相互攻击的学者,他们的互相伤害仅限于在作品上,这就是才子们高雅的互怼手段。陈西滢除了在学术上和鲁迅闹不愉快

  • 从隋末雁门之围的背景与过程,探讨杨广错失的最后战略调整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杨广雁门之围,隋朝杨广资料,李世民雁门救驾

    文:正史漫谈图:来自网络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巡幸太原。四月盛暑之际,他前往200里外的汾阳宫避暑。由于宫城狭小,随从百官和军人们不得不四处安营扎寨。这次出行,时机并不合适:当时的大隋王朝,已经危机四伏。民力枯竭、岌岌可危的大隋王朝自公元604年登基以来,短短数年内,雄心勃勃的隋炀帝陆续做了好几件

  • 为何清朝嫔妃要戴手指套?日常侍寝多不方便,知道真相后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为什么清朝嫔妃手上要戴手指套,清朝的妃子为什么要裹被子进去,清朝皇宫妃子的规定

    大家如果对于历史比较了解的话,应该都知道,在清代的时候,由于满族人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因此当时汉族的地位是比较底下的,即使是一个人通过考试获得了功名,并且依靠着自己的才干做到了很大的官,但是其在朝堂上的地位还是要低于那些来自于满族的权贵的。这样的规矩同样是体现在后宫里面的。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后宫的

  • 一代女皇武则天,究竟是如何上位的,原因竟然是这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李治。玄武门之变及世民太子李承乾政变的先例,李治根本不敢放心的去扶持太子的势力,毕竟太子力量大了,即使很孝顺,他手下的人也会逼迫他走上反叛道路的,太子逼宫可是从杨广时代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几乎成了一个传统。基于此,李治不敢培养太子视力。第二,武则天的个人能力,武则天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国公,但是并

  • 李莲英长得那么丑,为什么慈禧还那么喜欢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莲英与慈禧的真实关系,档案北京卫视慈禧与李莲英,老梁故事汇慈禧李莲英

    李莲英刚被送进宫的年龄应该是13岁,并非野史记载的9岁。李莲英9岁净身来到郑亲王府上,年纪不大,但是沉稳的像个大人,做什么事都让主子觉得很舒心。李莲英初入宫,啥也没学会,但跟了快要退休的梳头工刘太监,李莲英跟他学艺,不但学得仔细,而且听其言观其行,养成了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的安分守己的性格

  • 武则天临终前说了10个字,使得武家免于灭门之灾,她究竟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临死前留下的10个字,武则天死了以后留下了什么诏书,武则天临死前说的十个字

    武则天临终前说的10个字,使武家免遭灭门之灾。明明掌权23年的她,杀了李世民很多子孙,可她死后为何却无一人敢报复呢?她临终前所说的那十个字究竟有多奇妙?李世民去世之后,他的小老婆(才人)武则天被李治接入了宫中。据说当时是李治的皇后提建议让武则天进宫的,目的是打击情敌萧淑妃。结果两个青铜弄来了一个王

  • 清末的朝廷一直很畏惧列强吗?这个事情告诉你,国有国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末列强,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列强,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我们和很多国家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列强在其中罗列了很多不合理的条约,其中比赔款更加侮辱清朝的,当属于领事裁判权。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当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犯法的话,中国无权依照本国的法律审判,而要交给外国在中国的领事,依照他们国家的法律进行判决。这是践踏中国法律,更是侮辱中

  • 魏晋南北朝服饰之“服妖”现象:男服女妆多互效,乱世变节易风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绚烂多姿的服饰艺术与礼仪制度相得益彰,礼盛于太平,服正于礼盛,各朝各代正统服饰是基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形成,而朝代更替之际,服饰亦会伴随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发生转变。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文化活跃的时期,政权更替下的社会动荡激发人们各阶层思想与个性之活力,亦影响衣冠服饰风格形成独特之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