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句话源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笔。公元228年,趁着魏将曹休被东吴陆逊击败,张郃率军东下,关中极度虚弱的时候,诸葛亮再次上书后主刘禅。“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临沂人,乃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在公元207年,在皇叔刘备慕名三顾茅庐之后才答应出山相助。勤勤恳恳辅佐刘备十几年,终于在221年,助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
眼看复兴大汉逐渐有起色时,这时候,刘备为了给兄弟关羽和张飞报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执意亲率大军兴兵伐吴,结果却被吴将陆逊一把火击败,这场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他生命的终结。
公元223年3月,刘备病危之际,特召诸葛亮到卧榻前交代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成就一番事业。若自己的儿子阿斗(刘禅)可以辅佐,就助之;若是他没有那个才能,你可以接替他的位置。
随后,刘备就告诫阿斗,要他待诸葛亮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刘备病逝后,刘禅按照父亲的教导,蜀汉的大小事务都交给诸葛亮打理,自己则一身逍遥,皇位坐的很是轻松。
编辑
世人都说后主刘禅没啥真本事,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则是因为其父刘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禅被描写成一个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思进取的人物,这也是“扶不起的阿斗”的来源。
为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尽心尽力的辅佐后主刘禅。一方面致力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经济;另一方面,又亲率大军平定南方四郡的叛乱。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汉走出了颓势,经济军事逐渐恢复到之前的水准。
在辅佐刘禅治理蜀国时,诸葛亮时刻谨记先帝的另一个遗愿,这边是北伐中原,灭曹魏。
自公元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先后兴兵5次北伐,但收效甚微,每次失败都有着不同的缘由,但有史学家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蜀汉的国力实在太弱,不足以支撑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年迈的诸葛亮因过于操劳终于倒下了。
在其病情日益恶化之际,刘禅派人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诸葛亮告知蒋琬、费祎可承担重任。之后,刘禅又问:“您的子嗣应该如何安排?”
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背后实则大有玄机。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乃是刘禅对诸葛亮的试探,诸葛亮听完后感觉到后背发凉。
在先主刘备去世后,后主刘禅之所以事事交付诸葛亮打理,虽说这是遵照其父的遗旨,但并不代表作为蜀汉名义上的国君,刘禅心中就没有一点其他的想法。
在思索片刻之后,诸葛亮答复道:“家中还有800棵桑树,足够庇佑子孙的吃穿用度。”这个时候,诸葛亮怕是也才回过味来,原来刘禅并不傻。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就通过一系列的操作,逐渐将朝中大权收归到自己手中。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伐蜀。就在蜀将姜维率众将十余万魏军挡在剑阁之际,魏将邓艾率众偷渡阴平成功,然后一路奔袭成都。最终,在诸葛瞻战死绵竹后,刘禅放弃抵抗,率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