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冷兵器的巅峰唐刀,为何到宋朝就消失了?

中国古代冷兵器的巅峰唐刀,为何到宋朝就消失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30 更新时间:2023/12/17 18:47:28

唐刀是跟大马士革刀、廓尔喀军刀、日本武士刀和缅刀一起,跻身世界五大名刀之列,在中国军事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大唐的武德作出了突出贡献。

毫不夸张地说,唐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的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之作,甚至榜上有名的世界名刀日本武士刀,也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它的工艺。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个世纪,即到了宋朝时期,这种曾经享誉全国,让无数军人爱不释手的武器竟然消失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说明一点,唐刀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刀具,而是我国隋唐两朝四种军刀的统称,分别包括仪刀、障刀、陌刀和横刀等,其中口碑最好的是唐横刀。

唐横刀是借鉴汉代环首刀的优点制造的,它的特点是刀身狭窄、笔直、小镡、长柄,刀身长度在60厘米上下,能够双手握持。

我们不妨以日本正仓院现存一把中国唐刀为例,认识一下真正的唐刀。

这把刀是千年前自唐朝进口的,名曰''金银钿装唐大刀'',是货真价实的唐刀。

该刀刃长日尺二尺六寸四分(约79厘米),锋两刃,它和剑的最大区别是刀身微曲。

唐刀和日本武士刀的最大区别,除了工艺上有细微差别,外形上也有明显区别,主要是剑柄末端的突起部分不同:唐刀这部分体积较大,日本武士刀体积较小。

这和两国军人的战法有关,日本武士刀以斩为主,唐刀以刺为主,

为什么唐刀是以刺为主,它是和铠甲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西汉末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日渐成熟,铠甲有了革命性的飞速发展,出现重大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明光铠''被大量普及,迅速颠覆了秦汉铠甲的传统,防护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所谓的''明光铠'',就是它所披铠甲的胸、背部分都是由左右两片近似椭圆形的大型甲板组成,更加坚不可摧。

有盾就有矛,这时候唐刀应运而生。

这个时期军人配置的铠甲更加坚硬,刀具穿透力必须要提高,能刺穿敌人的铠甲,才可以杀伤对方,这就要求刀锋的硬度非常高;不仅如此,刀身还要有理想的韧性。

概括来说就是有两大特征,一是必须足够锋利,二是足够耐用。

要知道一场战斗少则一个小时,长则几个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总不能几个回合下来,刀锋就折断或者卷刃了,也不能身边放着十几把刀,作为将士的备用刀具,根本不现实。

因此,唐刀对制作工艺的要求非常高,它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独特的覆土烧刃淬火技术,包钢工艺,用熟铁为外皮,中间用的则是百炼钢,刃口部分采用了局部淬火技术,即行业人士常说的覆土烧刃。

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唐刀,特点是外坚内韧,即刃口坚硬可以无坚不摧,刺铁如泥土;同时刀身韧性很高,久战而不变形、非常耐用。

而日本武士则很少使用重甲,甲胄还是以片甲为主,更注重装饰性,防护性不高,所以作战时直接劈砍就可以了,这也是唐刀和日本刀的区别所在。

事实上唐刀不止一种,唐朝军队战时比较常见的刀具,还有一种陌刀,它也是唐刀的一种。

陌刀和唐大刀使用不是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使用的;陌刀长度在2米左右(包括刀柄),比士兵还高一头,刀身是直的,像一把加长剑,重量在20斤左右是唐大刀的3到5倍。

由于刀身长,制作工艺更高,制作出的刀具韧性更好,坚硬度更高,

唐军时期的作战方式是步马结合,攻守分工,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使用的是弓弩、陌刀,骑兵使用的是各种兵器,负责突击和追击。

陌刀就是阻挡敌人攻势,前推进的。

在实战中,唐刀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表现非凡。

公元747年唐军征讨吐蕃,有陌刀将军之称的李嗣业率领陌刀手杀入敌军阵营,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斩首5000余人,把吐蕃军队打得鬼哭狼嚎。

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装备了唐刀的2万唐军与新罗军队一起,将5万倭寇打得屁滚尿流,打得倭寇几百年规规矩矩。

关于唐刀的威力,史书中描述的时候,用了这样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人马俱碎”。

唐刀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可是到了宋朝之后,唐刀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叫人百思不解。

杀伤力如此之大的唐刀,宋朝为何弃之不用?主要原因如下。

工艺复杂、原料紧缺、造价高昂

唐刀的锻造工艺非常先进也非常复杂,它不但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也包含了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于其中。

覆土烧刃是一种局部淬火的技术,是用调配的泥土覆盖在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上,然后将刀剑加热至需要的高温。

当红热的刀身浸入水中后,赤裸的部位就会迅速冷却,而泥土覆盖的刀身部位的温度则相对较低,这样制造出的刀硬度与赤裸部位明显不同。

在锻造过程中,还要打造两块硬钢,采用折叠方法打造,打造时温度保持在750-850度之间,折叠次数多得超乎想象,可达到上千层。

别以为这样就完事了,还要和韧性好硬度较软的钢夹在一起,再加热锻打,将三块钢延长到刀的模型长度。

经过这个程序的钢刀表面脱碳,硬度减小,只有要经过渗炭处理,才能使表面硬度加强。

之后还要进行就是淬火、整形、打磨和抛光,可谓千锤百炼,有一道工序出问题,整个刀就报废了。

这哪里是刀,简直是艺术品。

即使掌握了工艺,也不能随心所欲生产,因为造价高昂,成本昂贵。

之所以如此,是制造刀具的材料短缺。

唐刀和闻名遐迩的大马士革钢刀采用的原料一样,用的都是乌兹钢,这种原料当时中国没有,来自天竺(印度)。

而且这种钢不是直接从印度进口,而是转道从阿拉伯运来的,

中国最早的乌兹钢传入时期是公元368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时期,传入国是当时的波斯萨珊王朝,当时的波斯语发音是“班奈”,传入我国后音译为“镔铁”。

既然经过倒手,价格肯定不菲。

关于唐刀的造价,《新唐书。食货志》中曾有记载,在50斗到170斗米之间。一斗米价值在14左右。

而按照《唐会要》记载,当时七品官的月俸是4500文;一把上等的镔铁刀相当于七品官员半个月的俸禄,

唐朝疆域1200多万平方公里,宋朝疆域为500万左右,国力有限,打造如此昂贵的武器力不从心。

不仅如此,宋朝疆域变小,意味着进口乌兹钢渠道不畅,因为周围国家都是宋朝的敌对国。

比如辽朝、夏朝,他们显然不会允许这种战略物资经过他们的疆域出口到宋朝,帮助自己的敌人提高军队战斗力。

甲胄坚硬、防护力增强、刀具落后

到了宋代,冶炼技术飞速发展,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契丹,党项,蒙古等先后掌握了比较先进的冶铁技术。

比如,“契丹”翻译成汉语就是镔铁的意思;党项在与宋朝的对峙中也不遗余力完善冶铁技术。

这个时期少数民族军队不但刀剑锋利,而且甲胄防护能力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史书记载,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 “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能及”。

而且少数民族军队以骑兵为主,骑兵机动性强,速度很快。

这种情况下,军队再使用唐刀,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为对方速度快,甲胄坚硬,兵器同样锋利,打近战宋朝军队根本占不了便宜。

于是宋朝放弃了唐刀,开始研制一种比它还厉害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神弩。

弩,古已有之,比如秦弩,汉大黄弩等,它的特点是射程远,是骑兵克星。

宋朝时期,研发出的弩,初速快,穿透力强,射程远。

宋神宗时发明神臂弩,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300米左右)。

古人两迈为一步,一步距离为1米左右。

这种弩的威力强大,矢可射入最坚硬的榆木,深度达20厘米。

宋朝时期还发明了一种弩——豆寸子弩,这是一种有机关的强力连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种。

一次可以发射十余支箭,射到千步远。

弩对少数民族骑兵的杀伤力,要比唐刀大得多;既然如此,还要它干什么?

重文抑武、防民如火、维稳为重

宋朝江山是太祖赵匡胤靠兵变获得的,因此他对武将极不信任,唯恐陈桥兵变在宋朝重演。

所以他登基之后采取了一系列重文抑武政策,比如杯酒释兵权、抑制藩镇、改革兵制、降低武将待遇等。

不仅如此,他对百姓的防范也非常严密,防民甚于防寇,害怕百姓掌握军事知识,起兵造反。

比如,宋朝全面禁止兵书是包括战争观点,治军、用兵的基本理论。如《孙子》、《吴子》、《司马法》等。

宋朝的《刑统》规定“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

这种大环境下,掌握制造唐刀技术的人才得不到重用,相关技术也逐渐失传。

归根结底,还是唐刀在实战中失去用途,而中国又没有出现武士的环境,唐刀失传就不足为奇了。

更多文章

  • 唐玄宗李隆基是怎么喜欢杨玉环的?因为武惠妃的去世让他郁郁寡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毕竟,唐玄宗开创了大唐极盛局面的开元盛世,所以他也就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这说明他在早期还是一个很英明的皇帝,而他遇到杨玉环,则是发生在安史之乱前。杨玉环本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也就说杨玉环是李隆基的儿媳妇。但是后来李隆基却看上了杨玉环,李瑁亲身经历过他的父亲李隆基一日之内连废三子的事情

  • 曾贩卖茶叶为生,终成皇帝,没有他,就不会有后来的大宋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皇帝对茶叶的贡献,南宋茶叶商人是谁,历史上卖茶的人

    真实的生活,其实,要远比小说,或者电视剧来得精彩。如若不信,请接着往下看。生于乱世的男主,家境贫寒之下,迫于生计,只好以走街串巷,贩卖茶叶为生。虽然出身寒酸,但他能说会道,虑事周全,算是一块做生意的好料。男主的姑父,任职军队,并且是一名将军。那时候,军队是可以经商滴。为补贴所属部队费用,在业余时间,

  • 持续20年之久,重大战役142次,为什么明朝嘉靖时期的倭寇最为猖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曾经派大将汤和负责巡视海防。在汤和的指挥下,从山东莱州至浙江筑了五十九个城池,征58700名戍兵守卫海防,此时的倭寇总体上算是小打小闹,较大的抢掠行动基本都无法得逞。而日本为了维护与大明朝的关系,也时常对倭寇进行剿捕。但是这种稳定的局面到了嘉靖朝遭到破坏,倭寇伺机抢掠,破坏甚大

  •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啥能名垂青史?只因他解决了四个天大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靠着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仅仅十个月便坐稳了“历史上最可爱的胖子皇帝”的宝座,并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明君,他就是明朝唯一享“仁”字庙号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据史书记载明仁宗朱高炽样貌平平,资质平平,腿脚不灵活,不曾上战场,唯有体重远远超出弟弟朱高煦,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本领能名垂青史?大概是只有他解决了明

  • 李世民:能干的儿子太多,也是一种烦恼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最有能力的儿子,李世民第二个儿子是谁,李世民几个儿子的结局

    在历史上,秦始皇并不是唯一一位因为继承不当而导致出现问题的皇帝。很多优秀的皇帝都和他一样,他身后的事情也不完美。不同的是秦始皇失手时出了意外。对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儿子们一个接一个的野心勃勃,真让人恼火。李世民,唐太宗皇帝,以其高超的武术闻名。可以说,历史上没有一位皇帝有如此完美的形象。贞观年间,出现

  •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于凤阳府,18岁时被册封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朱高炽坐镇北平府,使朱棣没有后顾之忧。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在朱棣数次北征时监国理政,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途中驾崩

  • 金腰带揭开宋代台州的一层神秘面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金腰带揭开宋代台州的一层神秘面纱 上图为出土石墓志 左下图为出土妆奁 右下图为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金腰带近日,一场堪称“浙江考古奥斯卡”的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在杭州举行,揭晓了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10项,其中台州有两个考古重要发现入选,分别是仙居下汤遗址和临海延恩寺宋墓。聚焦本次榜单

  • 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诗,千百年来无人能够超越,成为宋诗压卷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王安石的一生轰轰烈烈,两次拜相,又两次被废,这样的经历也使得他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晚年他回到江宁,过着隐居式的生活,这一时期同样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诗作,其中要数这首 《梅花》最具有影响力,不仅写出了梅花独特的外形,同时也把梅花高尚的品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 此女美若天仙,前半生侍奉乾隆,后半生遭和珅霸占,晚年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和珅长得像乾隆哪位妃子,乾隆纪晓岚和珅三人在春缘楼对诗,乾隆和珅关系

    那么疑问就来了,究竟这个“黑玫瑰”有什么魅力,让一国之君和一代权臣都痴迷于她?是容貌倾国倾城的美女?还是才华横溢的才女?都不是,历史上对她的记载少之又少,在外貌上,也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她的皮肤就如黑缎子似的,莹洁闪闪,身材也十分丰满结实,独有韵味,从这里可以看出,她虽容貌处于上乘,可绝不是人们眼中的

  • 包拯为什么要斩公孙策?他在阴间怎么叫星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而他本人的结局,却令人心痛,他自己亲自设计的铡刀,把自己的头给铡了,在包拯的三把铡刀下不知铡了多少贪官污吏,皇亲国戚还有不忠不孝不义之人,被中国人广为流传,那他为什么要斩公孙策呢,他是怎么死的,他在阴间为什么叫星主,他的额头上真的有月牙吗。包拯的介绍: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