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任见:曹操对酸枣镇结盟非常失望

任见:曹操对酸枣镇结盟非常失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155 更新时间:2024/1/5 20:48:17

第三章 寒光凛冽的七宝刀

20

董卓迁离洛阳,主要是受到来自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的压迫,因此恨透了袁绍,当即下令,将当时在朝中为官的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袁隗之子太仆袁基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袁家大小六十多人。

为了搜刮钱财,董卓下令近万兵士洗劫洛阳的富户人家,逮捕洛阳城中富豪,将他们插上“反臣逆党”的牌子,予以斩杀。

董卓将洛阳富豪的财物全部没收,达数千车。

董卓不仅祸害活人,连死人也不放过。他命令吕布率领军队,挖开了历代的皇陵和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墓地,搜罗珍宝,大发死人财。

为了防止官员和百姓恋家不走,董卓下令将整个洛阳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建筑物尽数焚火烧毁。

洛阳这座自西周以来,历经数百年惨淡经营的繁荣都城,被董卓这个大军阀毁于一旦,宫室被焚,帝陵被掘,奢华美艳荡然不再。

然后,董卓派军队一批批地驱赶百姓西行,有人走得慢的,一刀砍倒,即使没有砍死,也会被后面来回奔突的军马踩死。一时间死去的百姓不计其数,沿途之上,堆满了尸体。

昔日兴盛繁华的洛阳城,成了一片废墟,凄凉惨景,比目皆是,令人顿足痛惜。

董卓凶残不仁,倒行逆施,整个洛阳城废墟连片,狼藉不堪,郊外方圆二百里,千疮百孔,满目疮夷,鸡犬之声,尽皆消失。直臣曹操对此悲愤不已,为诗以志其哀。

贼臣持国柄,杀主死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董卓将汉献帝刘协送到长安,把百姓驱赶到长安,中断了洛阳作为都城的首善地位,自己则仍盘踞于洛阳废墟上的军营,对抗诸侯军。

董卓伤天害理,恶贯满盈,理当天下共讨之。

然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东方诸侯联军,却正如尚书郑太所预料的那样,不仅目光短浅,缺乏战略能力,而且离心离德,根本难成大事。

不仅郑太看出了诸侯军不能成事,鲍信也看出来了。

鲍信在董卓刚进洛阳,立足未稳的时候,就对董卓军事势力的膨胀有较清醒的觉察和认识,劝袁绍杀掉董卓,袁绍优柔寡断,酿成今天的后果。

鲍信对曹操说:“现在奸臣乘机出来颠覆皇室,英雄豪杰愤然对抗,而天下响应的原因,是因为大义所在。

“袁绍当盟主,利用权力为己谋私,可能是另一个董卓,如果我们对抗他,恐怕力不从心,如果跟他同流合污,那又怎么说得过去?不如现在待在黄河以南,静观其变。”

鲍信是高看曹操的,他说:“当今谋略出众,能够拨乱反正的人,恐怕只有孟德你了。如果不是像你这样的人,即使再强大,也一定会失败。你应该是上天派来的。”

这个话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是没什么眼光的,因为当时的曹操实在还没有什么名气和威望,根本不能跟袁绍、袁术,甚至张邈、孔仙相提并论。

但曹操用事实证明了自己,证明了鲍信的眼光。

董卓迁走了汉献帝,驱遣了百姓,自己仍据守洛阳,对抗诸侯联军。袁绍等竟然吓得不敢前进了。

曹操急了,对大家说:“我们兴起义兵,是为了诛除暴乱,现在大军已经集结,诸位还在疑虑什么?

“如果董卓借着皇帝的权威,向东进军,那么虽然他残暴无道,也会对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但是现在他烧毁了宫殿,强迫天子迁徙,屠杀百姓,甚至偷坟掘墓,基本上可以定性为恐怖分子了,那么天下还有谁肯跟从他呢?

“洛阳哀鸿遍野,全国人心惶惶,这实在是上天赐给我们消灭董卓的最好时机,只需要一战,我们就可以平定天下了,为什么还要犹豫不决呢!”

曹操慷慨激昂,可大家一点也不热心。

连盟主袁绍都没什么反应,谁还愿意先动手呢?

曹操看出他们不想打董卓,只想保存实力,很生气,对这些新军阀们失望透了,决定带着自己的五千人马,单独进兵。

张邈是个正人君子和忠厚长者,不忍袖手旁观,就拨出一部分军队,赞助曹操一同出征。

曹操率领队伍进攻洛阳,兵少,跟董军一交战,就垮了下来。

曹操骑着马往后撤退的时候,肩上中了一箭,他赶紧拍马逃奔,又是一支箭,射伤了坐骑。那马一受惊,把曹操掀了下来。

追兵呐喊声越来越近。正在危急的时候,幸亏曹洪赶上。

曹洪跳下马来,扶起曹操。曹操骑上曹洪的马,才脱了险。

损兵折将的曹操回到酸枣城,再看看他的同盟军,不但按兵不动,将领们还每天喝酒作乐,根本没想讨伐董卓。

曹操满心气愤,跑到袁绍他们摆酒宴的地方,指责道:“你们以起义兵为名,却在这里饮酒作乐,让天下百姓失望。我真替你们害臊啊!”

可是,诸侯军们已经抱定不再进取的决心,虽然遭到曹操这样激烈的批评,仍旧每天只是窝在营里喝酒吃肉,无所事事。

曹操彻底绝望了,觉得跟这些人一起,根本成不了大事,恰好有朋友建议扬州一带小有灾荒,可以招募人马。

于是曹操起身到扬州去,准备重整旗鼓,另谋发展。

酸枣镇的军阀们,养着几十万军队,不久吃光了粮食,喝光了酒,也就四下散去,各自回到自己的地盘,当土皇帝去了。

董卓一看关东诸侯联盟不攻自破,心中大喜,美出了一脸鼻涕泡泡。

为了扩大和巩固自身势力,董卓自进入洛阳以来,也没忘了拉拢朝中的官员。

王允,作为元老重臣,久负盛望,在拜托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之后,更深地隐蔽自己,不惜矫情曲意,来换取董卓的信任。

董卓于是渐渐地便把王允当作了自己的心腹亲信。

王允取得董卓信任后,私下里联络各种反董势力,跟尚书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经常秘密开会,研究如何消灭董卓。

因为强大的关东诸侯联盟已经崩溃,从纯军事的角度打败董卓的可能性已经近乎于零,王允他们就回归旧法,重新锁定相对比较“恐怖”的“行刺”方案。

想要行刺也确实不容易,董卓力大无穷,身边有很多警卫员,关系远的人接近不了他,能接近他的人大多不是他的对手。

像王允这样的“亲信死党” ,倒是能接近董卓,但不要说那些警卫员,他连半个董卓也打不过。所以寻找合适的刺客就成了关键。

公元192年,东汉初平三年,四月间,王允与士孙瑞借拜神的机会又一次秘密商量。

士孙瑞说:“现在时机大好,我们正可趁天下沸腾之际,主动采取措施,消灭罪魁祸首!”

王允同意士孙瑞的意见,可是考虑到董卓平时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武力强健,如果不采取周密措施,恐怕不易得手。

他们认为,要想除掉董卓,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亲近董卓的人做内应才行,思来想去,董卓的干儿子吕布是这么个角色。

吕布年轻勇猛,武力超群,袭杀丁原投奔董卓以来,深得董卓喜爱,收他为义子,并提拔他担任骑都尉,后来又迁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

董卓把吕布当作自己的贴身侍卫,不管走到哪里,吕布总是形影不离,负责保护董卓的生命安全。

然而董卓性格粗暴,又很偏激,吕布做他的中阁守将,一不留神就出岔子了。

数月前,吕布说话不小心,惹怒了董卓,董卓随手抽出刀戟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眼疾脚快,闪电般躲开,才得以幸免。

吕布向董卓谢罪,董卓便不再追究,之后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可是,吕布却已经心怀芥蒂了,王允觉得恰好可以利用吕布的情绪。

王允把诛杀董卓的计划告诉吕布,并要求他充当内应。

吕布不同意,说:“奈何如同父子一样!”

王允开导说:“你姓吕,他姓董,又不是骨肉亲情。况且董卓现在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你难道还认他作父亲吗?他向你掷刀戟的时候,把你当儿子看待吗?”

吕布还是犹豫不从。

王允心想,要吕布答应“刺董” ,功夫下不到不行啊。

不久以后,王允采取美人计,起用女英雄貂蝉,演出了一幕轰轰烈烈的锄奸大戏。

任见:曹操行刺失误逃离洛阳

任见:董卓笼络亲信把持朝政

任见:袁绍和董卓较量处于下风

我们的不可思议的手-《巴黎雷欧艺术评论》078

“运动模糊”的案例-《巴黎雷欧艺术评论》077

法兰西艺术风:评《巴黎雷欧艺术评论》

曹操传

任见 著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并受追谥为“魏武帝”的曹操,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整顿吏治、改良风俗诸方面成就卓著,不愧为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创者。

任见先生此书,以曹操的生命经历——即以其政治军事活动、情感生活脉络为主线,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复活了这位对华夏历史进程、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巨大的真正的英雄,以艺术方式对争议纷纭的“多面曹操”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全新评价,是一部深蕴认识性与可读性的历史著作。

目 次

内容简介

201607版权………………………………

第一章 傀儡有权就变态……………………

第二章 开弓能有回头箭吗?……………………

第三章 寒光凛冽的七宝刀……………………

第四章 美人以身建功……………………

第五章 镇服四方的法宝……………………

第六章 外交官为何要配两个美女……………………

第七章 四世三公的臭婆娘裹脚……………………

第八章 举重若轻的奇袭……………………

第九章 倾国倾城的佳人……………………

第十章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第十一章 易水河畔潇潇风…………………

第十二章 天地之间,人为至贵…………………

第十三章 军营痴情女…………………

第十四章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十五章 铜雀台雅景香风…………………

第十六章 挚友的美丽女儿…………………

第十七章 对儿子们也不想有所偏爱…………………

第十八章 文武合璧成雄杰…………………

本书章节索引 ……………………………

20140923后记………………………………

著者任见简介 ……………………………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荆轲刺秦太过草率,秦国一统天下,最终也难逃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赵国一灭燕国开始瑟瑟发抖,当年不怕是因为有赵国挡着,现在的燕国害怕得不得了,其中燕国太子丹最害怕,他把文武大臣着急过来商量对策。一位大臣说:投降吧,反正我们也打不过他不投降没办法啊。另一位大臣不乐意了,他想了一个好方法:我们不投降,但是不能跟他死磕,我们找人刺杀秦王。公子丹觉得这个方法好

  • 曹操祖父曹腾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这样子做的人才能全身而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和曹腾,曹腾的个人资料,曹操祖父曹腾完整版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好混啊。毕竟是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孩子,曹腾没有抱怨,他不偷懒,不违纪,不惹事,只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对他来说,只要有口饭吃就已经足够了。懂事的曹腾很快被提拔为黄门从官,调到领导(黄门令或小黄门)身边工作。从此与领导照面的机会多了,不管业务水平如何,起码先混个脸熟再说。自盘古开

  • 被掩藏的历史: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的真实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蒙古语和突厥语都是同源,底层词汇都是相同的,两种语言分化是西迁后的事情。而西迁前的固有词汇,在当代蒙古语和当代土耳其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是共同词汇。同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满语、土耳其语的第一人称单数分别是bi、bi、b?n;第二人称单数ci、si、s?n;第一人称复数bid、be、biz;第二

  • 被低估的三国猛将,一生从无败绩,如果重用蜀国绝不会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是关羽,那更是备受信任,屡屡委以重任。最后在刘备去攻打益州的时候,留下了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关羽的高傲和自信,刘备不是不知道,其目中无人的性格更是心腹大患。诸葛亮就提醒了好几次,但是呢,还是我行我素,任用关羽在复杂的荆州镇守,不为别的,只是信任罢了。最后关羽果然因为傲气大意失荆州,蜀汉建立的大好

  • 邓艾灭蜀后,若与钟会姜维联手,有没有希望反攻司马昭?来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邓艾钟会都是好大喜功之人,邓艾比钟会稍微忠诚一点,但此人也狡猾,邓艾知道没有钟会军队多,于是偷渡阴平,其目的就是为了抢头功,这样就可以升官发财,位极人臣。攻下成都后,邓艾没有经过允许就以天子的名义擅自封赏、任命蜀中官员,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对蜀汉群臣都加以封赏,他还对蜀国的士大夫说

  • 三家分晋,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上演史上最强无间道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春秋和战国以三家分什么为分水岭,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战国策有没有记载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认为是春秋战国分水岭。《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从此中国进入战国时代。[var1]强卿的由来晋国,周朝最大的姬姓诸侯国,相比齐楚等国,晋国与周天子血

  • 此人是名将李牧之孙,是韩信一生最佩服的人,曾说过一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李左车,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自幼熟读兵法、谋略方面的书籍,长大后成为赵王歇身边的谋臣,因功被封为广武君。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赵王觉得项羽实力较强,就站到了他的阵营。刘刘邦派韩信带着上万汉军进攻赵国,想将其一举拿下,有更多与项羽决战的资本。秦朝末年,天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原六国贵族纷纷复

  • 阿斗死后,司马炎用这三样东西下葬,每一样都能把刘备气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近年来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大家一直以来都冤枉阿斗了,他真的不是“扶不起”,而且有可能是三国历史里最聪明的人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何在?刘禅在蜀汉当了四十年的皇帝,而且在投降了魏国之后,还苟活了八年,最后是自然死亡的,也就是老了病死的。光就这一点,三国里能善终的就没几个,贾诩算其中之一,而他普

  •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一位剑走偏锋的另类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五霸秦穆公,秦穆公为什么算春秋五霸,秦穆公春秋霸主是怎样炼成的

    春秋五霸中,秦穆公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和其他四位一心图谋中原的霸主不同。秦穆公在东进中原失败后,另辟蹊径,将战略重心放在西部,虽然从没有会盟诸侯的壮举,但却向西吞并大量蛮夷部落,使秦国疆域拓展千余里,一跃成为当时中国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霸主,为战国时期争雄天下奠定战略基础。[var1]西北狼对中原的

  • 曹丕给儿子留下3把利刃,若不是这点,司马懿只能引颈就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在曹丕临终时,看出儿子的平庸,于是安排了四位大臣辅佐曹睿。这四个人分别为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史称四大辅臣。当时曹休为了防范吴国,并没有在皇帝身边。所以曹丕对曹睿说了一句话:“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意思就是:陈群,曹真,司马懿三人说的话,不要怀疑。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