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同时也身处四战之地,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它是由晋国瓜分而来,所以在国土上和赵国,韩国是相互犬牙交错的,这使得物魏国的国力无法真正凝聚起来,有很多人说当时的魏国已经很强了,怎么不算凝聚国力呢?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能够在一个地区稳固发展,国土连成一片,那么魏国的霸业将更为辉煌,但可惜这只是一种假设,有很多人在思考魏国应该在当时怎么发展?能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甚至能够取代秦国统一华夏呢?
[var1]
有很多人说魏国应该首先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势力范围,将国土连成一片,通过战争也好,通过领土互换也好,总之,这必然要达成。其次,就要对西面的秦国发动持续进攻,甚至将秦国赶到化外之处,又或者灭掉秦国,进而把自己四战之地的缺点变成巩固西部后方进而深入中原的超级强国,这么做在战略上是构想正确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方略和战术上,可能无法操作。
因为如果魏国能够在强大的时候,灭掉秦国,为什么不灭呢?甚至在魏国处于中原霸主巅峰时期,这时候也只是吴起率领魏武卒西渡大河近战秦之河西,修筑长城,以防秦国来犯,当时的魏军数万人,而当时的秦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妇女老幼同时上战场,达到70万人,最终也一败涂地。
[var1]
但是为什么当时的大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吴起反而放弃进攻功,转而修筑长城,就是因为秦国虽然疲惫,并且一蹶不振,但是秦人的韧性是不可被打败的,即便能,魏武卒和吴起必然付出惨痛代价,对于一个当时蒸蒸日上的霸主,很难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灭掉秦国。
那么魏国就就此放弃了吗?其实也并不像小说和影视剧当中的那样,魏惠王和之前的魏武侯放弃了对于秦国的攻伐,而是选择了一种柔性的消灭状态。
[var1]
也就是将秦国重新赶出中原地区,使其被迫与西部戎狄杂处,只要魏国修筑长城,守住河西,对秦国进行持续性的军事压制,同时动用秦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消耗秦国,秦国长期游离于中原的商业工业和政治经济之外,不过数代人的时间,秦国将与戎狄无异,如此是对于当时即争霸的魏国而言,消灭秦国最省心的办法,同时也是代价最小的办法,而这也得到了魏国领导人接连两代的认可问题,并不在于魏国没有消灭秦,而在于为国自己出了问题。
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留住人才,如果没有商鞅,秦国即便依然存在,也在长期与西部戎狄的作战中不断损耗国力,而且秦国又没有能力在剩余的土地上恢复生产,即便渭水秦川800里,单凭自己而没有一个顶层改革家的政治战略思考和变革,也是无法利用的,再加上魏国持续对秦国进行小规模的骚扰使得秦国无法安享太平时刻备战,从而导致国内经济进一步崩溃。
[var1]
魏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最终选择了急于向东部地区争霸,并且在权力交接以后,迫使吴起逃亡,河西守军在魏国霸业东向的过程中,进一步被削弱,只能够守河西长城,而不能对秦国进行扰乱,同时自己的改革变法领袖商鞅,最终也进入秦国,这才使得秦国不论是从外部压力上还是在内部的政治经济等综合性改革上,出现了崛起和改变自己的机会。
所以魏国在当时无论什么战略都不可能圆满成功,并不在于魏国的战略方针有误,而在于内部不能容人,吴起和商鞅虽然一个在秦国变法,一个在楚国变法,但都是因为不能被统治阶级所容,之前魏国正确的战略得不到执行或者大打折扣,反而使其他国家掌握了人才掌握了崛起的机遇。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小编的作品可以点个关注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