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个顶级大忽悠,一部战国七雄史

两个顶级大忽悠,一部战国七雄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966 更新时间:2024/2/4 17:45:58

[var1]

(鬼谷子 形象)

战国时期的大牛鬼谷子,收了四个徒弟。

这四个徒弟,分别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不过这四个人中,有史记载曾拜师于鬼谷子的,只有苏秦和张仪,而孙膑庞涓拜师鬼谷子门下的记载,只见于《东周列国志》这种历史小说,未见于正史。

苏秦跟鬼谷子学本领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做张仪。

俩人虽然是同学,但如同后来孙膑和庞涓的交情一样,处得比较一般。

苏秦学成之后,辞别恩师,一直在外游历。

当然,说的好听是游历,说的不好听就是瞎混。

《史记》: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风尘仆仆在外游历数载,岁数一天比一天大,最后混的啥也不是,只好返回家乡。

回了老家的苏秦,过得也不是很好。

如果说物质上的贫瘠对苏秦来说不算什么的话,那么最难捱的,就是乡亲们的嘲笑。

《史记》: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兄弟姐妹,姑嫂子侄对他都没有好脸子,见到苏秦总是会笑话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整天不务正业,结果混来混去一事无成。

面对亲戚朋友们的嘲笑,苏秦有点受不了,于是他干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闭门不出,当起了宅男。

苏秦的家里,藏书很多,但他却无心阅读。

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跟着师父鬼谷子已经读了太多的书,但读来读去,丰富的阅读量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var1]

(古籍)

不过最终,他还是找来了一本叫做《周公阴符》的古籍,开始埋头钻研。

传说,这本书是奇书,是上古时期由黄帝所作的。

苏秦把自己关在家里,钻研来钻研去,终于让他钻研出一套合纵连横之术。

什么叫合纵连横呢,一句话很难解释得清楚。

总而言之,苏秦认为自己学明白了,学透了,可以离开家乡,到天地之间去游说各国国君了。

苏秦的第一站,是东周的周显王。

周显王对苏秦倒是很有兴趣,但周显王身边的大臣们瞧不起苏秦的穷苦出身,所以很快联合起来把苏秦赶走了。

离开周朝,苏秦又跑到了秦国。

秦国当时的国君,是秦惠王。

秦国素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但问题是,秦国前不久才处死商鞅,秦国上下得了说客敏感病,都很讨厌苏秦这种阴谋家,所以苏秦在秦国也没有得到重用。

秦国不行,苏秦又跑去了赵国。

赵国的国君,是赵肃侯,赵肃侯对苏秦还算可以,但当时赵肃侯的弟弟赵成在赵国担任国相,这个赵成相当反感苏秦,结果苏秦在赵国也屡受排挤。

一次出师不利,大多数人也许不会放弃,但接二连三的失败,往往会彻底地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

你去周朝混不好,是周朝的原因,你去秦国混不好,是秦国的原因,你去赵国混不好,难道还是赵国的原因么?

通常人到这一步,都会自我反思,认为自己的失败也许并非都是环境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自己的问题。

吾日三省吾身,学会自我反省,这是一件好事儿,但问题是有些时候,这个世界上出现的人事物就是那么的讨厌,就是那么的不可理喻,就是为了恶心你而存在的, 所以你完全没有必要反省自己。

[var1]

(苏秦 形象)

世界在我的面前竖起高墙,那么我一定会奋力击碎它。

很显然,苏秦就是一个很有韧性的人。

离开赵国之后,苏秦没有犹豫,他立刻又跑去了燕国。

去燕国发展的日子也绝非一帆风顺,燕国的高官对苏秦并不重视,因此没人引荐他,甚至就连个接待他的人也没有。

我们的苏秦同志客居在燕国,等啊等,等啊等,直等了一年多才见到了燕国的国君燕文侯。

当时,燕国的国策,是举国之力对抗秦国。

当然了,这并只不是燕国的国策,基本上当时所有诸侯国都很担忧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发展势头正猛的秦国。

《史记》: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苏秦见到燕文侯,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其担忧远处的秦国,你更应该担忧就在你旁边的赵国,与其担忧旁边的赵国,你不如和赵国结盟,你们两个国家联合起来,互相帮助。

燕文侯还算是个明白人,他对苏秦的说法深表赞同,立刻对苏秦委以重任,并且重金资助苏秦,让他代表燕国去谈合作。

再回赵国,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因为讨人厌的赵国国相赵成已经死了,没有他来干涉,原本对苏秦就有好感的赵国国君赵肃侯立刻接见了苏秦,而苏秦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不仅成功的游说赵国和燕国联合,还进一步的透露出了自己的想法:

《史记》: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

赵国应该牵头,联合齐楚燕韩魏,合力攻打大家共同的隐患,秦国。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赵肃侯立刻就被震惊了。

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看起来单薄瘦弱的年轻人,心里居然藏着这么大的志向。

后生可畏,真是后生可畏啊。

[var1]

(赵肃侯 形象)

一番感叹之后,赵肃侯决定,全力支持苏秦。

离开赵国后,苏秦先后去了韩国,魏国,楚国和齐国。

苏秦具体是怎么游说这些国家的国君的,作者就不再啰嗦了,但作者可以把各国国君对苏秦的态度给大家一一罗列出来。

《战国策》:得明教,愿从上。

韩宣王对苏秦十分佩服,表示愿意支持苏秦英明的想法。

《史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敬以国从。

魏襄王说,我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来没有听过这么贤明的教导,我愿意听先生的话。

《史记》:寡人不敏...未尝得闻余教...敬以国从。

齐宣王说,我为人蠢笨,今天才听到这么好的教诲,我愿意支持先生。

《史记》: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楚威王说,先生心怀天下,为百姓,为苍生社稷,为了对抗秦国,我愿意举国之力服从先生的调遣。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苏秦成功说服了六国合作,并且被六国联合任命为了从约长,也就是六国联盟的总负责人。

[var1]

(游说六国)

大功告成,登上人生巅峰的苏秦返回赵国复命,途经洛阳,看到当年冷落自己的周显王专门派人为自己清扫道路,看到当年那帮嘲笑自己的亲戚朋友们也都跪在地上迎接自己,他一时间感慨万千,于是说出了那一句经典的:

《史记》: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当年我穷酸卑微,一无所有,哪怕有人愿意接济我,给我两亩地让我耕种,我也愿意老死乡间,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佩戴六国相印了。

六国联手,共抗秦国的形势出现,说实在的,纵然是身经百战的老大哥秦国,也是有点慌的。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文章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张仪。

张仪和苏秦师出同门,但毕业要比苏秦晚一点。

苏秦在赵国获得赵肃侯信任,马上要开始“合纵大计”(也就是联合六国)的时候,张仪正巧来投奔苏秦。

当然,不是张仪自己要来的,而是苏秦把他叫来的。

因为这个时候的苏秦,需要一个帮手,一个能稳住秦国的帮手。

我们知道,秦人善战,喜欢打仗,动不动就讨伐六国,所以在联合六国之前,苏秦必须保证,不能因为秦国搞出什么大动作(比如贸然挑起战争)而导致自己的计划出什么乱子。

所以,他找上了自己的同窗张仪。

他把张仪叫来赵国,让张仪以后跟着跟自己混。

张仪呢,当然很开心,在家靠父母,出门就靠朋友啊,

苏秦是自己的师兄,那更是自己的挚爱亲朋,手足兄弟,他还能害自己么?自己跟他混那还有错?于是,我们的张仪同志屁颠屁颠的就去了。

不去不知道,一去,张仪可就有点大失所望。

苏秦对他的招待十分冷淡,在赵国,仆人丫鬟吃什么,苏秦就给张仪吃什么,吃住不好也就算了,苏秦也从来不提拔他,不给他机会让他施展才能。

不提拔也就算了,苏秦有好几次还在公共场合批评张仪,让张仪在众人面前跌了份,丢了脸。

[var1]

(张仪 塑像)

面对如此刻薄寡恩,无情无义的师兄,张仪愤恨难当,一气之下,离开赵国,去了秦国。

当然,这其实都是苏秦安排好的。

张仪前脚到了秦国,后脚苏秦就派人告诉他,这两天不是我故意针对你,羞辱你的,我是想要把你逼到秦国,让你在秦国和我互为照应,帮我监视秦国的一举一动。

再者说了,诸国之中,秦国最强,你不是有才能么?你完全可以到秦国是发展呐,那是个大平台啊。

苏秦的想法很好,但他执行的过程,却是大大的有问题。

你想要让师弟张仪去秦国帮你的忙,你大可以直接了当地说,而没有必要通过这种排挤打压的方式把张仪赶到秦国去。

你之前接连在诸国受辱,你能忍辱负重,迎难而上,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自尊心都和你一样弱啊。

那么很显然,张仪就是一个很有自尊心,或者说自尊心极强的人。

因为被逼到秦国的张仪意识到,苏秦举六国之力剑指秦国,秦国危急,但这也同样是自己的机会。

如果自己能得到秦国的支持,进而像苏秦那样游说六国,破坏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那么不仅自己可以成就功名,还能把苏秦羞辱自己的仇给报了。

复仇的火焰从少年张仪的心中燃起,他发愤图强,到了秦国之后一顿表现,果然被重用,成为了相邦,进而得到资助,得以出使六国。

张仪出使六国的时候,苏秦已经完成了他的合纵大业,六国联合的威压之下,秦国窝窝囊囊的在家待了十五年,一直不敢对外窥伺。

而张仪,就要逆行而上,做苏秦合纵大业的第一个破坏者。

[var1]

(张仪游说六国)

您还别说,张仪还真是个牛人,游说各国的水平,只比苏秦高,不比苏秦低。

《史记》: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他到楚国,楚怀王立即退出了六国联盟,开始和秦国交好。

《史记》:说韩王……韩王听仪计。

他到韩国,韩宣王也听从了张仪的建议,疏远联盟,和秦国亲近。

《史记》:齐僻陋...乃许张仪。

他到齐国,齐湣王也表示退出六国联盟,奉行独善其身的国策。

《史记》:赵王许张仪,张仪乃去。

他到赵国,曾经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也表示六国联盟不过是镜花水月,也同意了张仪的建议。

《史记》:请西面而事秦,献恒山之尾五城。燕王听仪。

他到燕国,燕昭王为了表示诚意,更是献出了五座城池来讨好秦国。

《史记》: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

他到魏国,魏国更是直接任用他为相国,大小事宜全由张仪负责。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苏秦的合纵大业,基本上已经被张仪的连横之计破坏殆尽了。

这一对师出同门的乱世奇才的较量,在这一刻,以战国七雄的纷乱和战火为筹码,终于落下了帷幕。

公元前309年,张仪病逝于魏国,而苏秦的命运,则更为多舛一点。

六国联盟不复存在,苏秦心灰意冷,回到了燕国。

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为了报答燕国国君对他的知遇之恩,前往齐国为相邦。

明着,是为齐国工作,暗着,则是以燕国间谍的身份在齐地活动,大搞破坏,搞得齐地内外交困,快速衰败。

[var1]

(燕攻齐)

不过,这注定也是一条不归路。

他为燕国卖命的身份很快被齐国得知,齐国震怒,苏秦终被车裂而死。

而在苏秦死后,燕国趁机攻打逐渐式微的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差一点灭亡了齐国。

史书上没有说过苏秦是哪国人,但可以肯定是,他不是燕国人。

既然不是燕国人,何以把一生之才学,在最后的时间里,奉献给了燕国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那里,是苏秦梦开始的地方。

如果没有燕王的赏识,就没有后来那个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对苏秦而言,他一生从哪里开始,一生便要从哪里结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妲己到底有多妖艳,为何说她是“狐狸精”?她的复原图说明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很多部分人了解的妲己,一般都是从影视剧里得知的。在影视剧里面,妲己本身只是一个凡人,是大将军苏护的掌上明珠,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苏护也非常的心疼妲己,后来无奈把妲己送给了纣王。到了后来,一个九尾狐霸占了妲己的肉体,只不过她也是奉女娲娘娘之命,想让纣王毁掉自己的江山。毕竟纣王连女娲娘娘都

  • 田桓公田午:力挽狂澜,拯救齐国于危难之际的人,是个乱臣贼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齐桓公田午简介,田午在位几年,田午的家

    [var1](齐国)齐国的田氏,很牛。牛到什么程度?田氏的这帮大臣们,有的操持过朝政,有的废立过君王,有的干脆手起刀落,把齐国的国君给弄死了。齐国的国君歇菜的歇菜,辞职的辞职,领盒饭的领盒饭,可以说是死走逃亡伤,个顶个的都混了个悲惨收场。公元前404年,在田氏家族的拥立下,齐国终于迎来了他新国君,齐

  • 妲己之墓重见天日,考古专家有了新认识,她真的很恶毒?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妲己墓,妲己迷人照片,商纣王妲己的真实历史

    由于史料有限,所以很多人对妲己的认知都只停留于史学家笔下的抹黑上,大部分人认为,妲己生来性格就非常残忍暴虐,关于苏妲己,有这样几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苏妲己有一次,在冬天出门游玩,发现一个平民百姓,赤脚走在寒冷的冰块之上,这时,苏妲己在想,自己穿着厚厚的貂皮大衣,依然冷得要命,这个平民百姓能够赤脚

  • 秦国的开国君主秦非子给周王养马被封,其实这都源于一场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非子养马,秦非子建立秦国,秦王是给周王养马的吗

    ▶历史背景公元前910年,本应为太子姬歇的周孝王姬辟方即位,成为西周的第八位君主,史称孝周王。他一上台就志存高远。想想历代统治者都和权融打过多次仗,尤其是周夷王在位的时候,他的性子就更加懦弱了。即位后,政治日益腐败,国力逐渐衰落。北方的狄人和西方的狗军不断侵扰周朝的领土,使百姓生活在焦虑和愤怒之中。

  • 墨子居然是一位另类的黑社会老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墨子简历资料,墨子的真实现状,墨子真实照片

    [var1] 穿草鞋是墨子的大众形象,《史记》上说墨子在宋国任过大夫,与公输班一样,公输班就是我们所说的鲁班,和墨子一样都是鲁国人,墨子是出身贫寒,自称下等人,走的也完全是草根路线,年轻时墨子也学习过儒家学说,但很快就觉得这一套东西礼节实在太繁琐,尤其是厚葬死者这样的规矩劳民而害事,一塌糊涂,于是他

  • 从刘备手下跳槽的五大牛人,武将不输关羽,谋士不输诸葛亮,可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的十大谋士排名,赵云关羽刘备,刘备大骂关羽张飞气走了军师

    三国乱世,群雄并起,争夺地盘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争夺人才。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宝贵的,尤其是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三巨头曹操、刘备和孙权无一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刘备从一个编草鞋的平民,最后成为割据一方的霸主,靠的就是对人才的重用以及眼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早已经成为经典,家喻户晓,传为美谈。得到了诸

  • 田忌能赢得赛马比赛,不是他的马强悍,而是孙膑作了弊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田忌与孙膑的第二次赛马,齐威王田忌孙膑故事续写40字,孙膑用什么方法让田忌获胜

    [var1]而这件被很多人忽视掉的小事,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膑有关。走投无路孙膑降齐孙膑出生于齐国,是兵圣孙武的后人。即便没有老祖宗的光环,孙膑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唐朝流行祭拜武成王庙,曾将韩信、诸葛亮等十哲和管仲、乐毅等六十四位古今名将做为从祀。而孙膑就是六十四位名将之一,可见其在后人心目

  • 身高有7尺,曹操究竟长什么样?作者用了8个字完美形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身高,曹操身长几尺,历史上形容曹操的样貌

    ▲曹操在历史剧中的形象。(影视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回顾《三国演义》本身,作者除了创作故事之外,对曹操外貌描写通篇,似乎只有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有趣的是,这个身长七尺,被认为是过去的一种量词,与现在“尺”,在单位上势必不同,不然7尺乍听之下, 似乎非常惊人。除了《三国演义》之外,形象阴险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学者亮3大“铁证”!中方仅用两字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国人对孔子的评价,韩国是怎样看待孔子的,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的有证据没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选择让孔子正式超越诸子百家,成为我国古代最主流的学派,而孔子也确实担当起这样的重任,他的很多想法,直到今天也依然被大家所重视。[var1]可就在大家不断研究孔子思想的同时,我们的老邻居韩国人又来作妖了,他们竟然声称孔子是他们国家的人,为此还不知从哪找出了所谓的三大铁证,要

  • 东汉风云:张角甲子起黄巾,皇甫用计破贼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黄巾首领张角,三国志11 黄巾之乱张角厉害吗,黄巾之乱中刘备破张角的法术

    张角逍遥法外,私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位等将军;讹言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阴令徒党混入京中,夜用白土为书,自京城寺门,以及大小官署,皆写成甲子二字。甲子岁次,就是灵帝光和第七年(公元184年),大方贼帅马元义先收荆、扬无赖徒数万人,与张角约期起兵,自己辇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