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献忠为何在“江口沉银”?他真的屠尽四川吗?考古学又有新发现

张献忠为何在“江口沉银”?他真的屠尽四川吗?考古学又有新发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985 更新时间:2024/1/17 16:03:57

11月16日,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们对外公布了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也就是咱们老百姓更熟知的“张献忠沉银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同时也表示,“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江口沉银博物馆的建设和展陈工作,力争在2023年底建成开馆。”所以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再去岷江边看看,可能真的就会有这样一座博物馆了呢。

博物馆建设工地

说回到这个江口遗址,从2016年正式批准考古立项,到2017年99日发掘10100平方米,出文物3万余件,入选当年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再到今年再次出水上万件珍贵文物,这个遗址一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借着这次新的考古成果发布,咱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遗址,为什么这里被称作“沉银”遗址呢?以及这些银子的主人真是屠尽四川的魔吗?这些故事还得从距今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说起。

一、“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

2005年,眉山市江口镇打算在镇上的岷江河道修建引水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段腐朽颇为严重,一看就很有年头的木头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因为这木头实在是沉得过分了,打捞上来才发现,这木头里其实内藏玄机。这是一段木鞘,也就是被人挖空用来藏东西的木头,里面装了7个大银元宝,每个都有三斤多沉!元宝上面还刻着字,比如崇祯十年、湘潭,等等。这条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老人们还会提起早年间当地流传的民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然后给晚辈们往江边石壁上一指:“石龙在那儿个嗦”。

江口镇的石龙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当地的这句民谣,说的就是明末清初大西皇帝张献忠在岷江的沉银了。张献忠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也是穷苦百姓出身,曾经投身过军旅,但很难在乱世中生存下去,最后只得投身农民起义。崇祯年间天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献忠的队伍也很快扩大,席卷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后来,手下建议张献忠进军四川,谋取成都作为以后基业的根据地。于是1644年,此时已是清朝的顺治年间,张献忠率军打下了成都城,进而控制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这年的年底,张献忠在部下们的劝进之下,建立大西政权,登基为皇帝。

虽然在明朝末年就投身农民起义运动,但敌人的敌人不一定就是朋友。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建立后,当时已经是清朝的顺治年间,清廷对治下的割据势力自然是要尽快剿灭的。但当时在南方残留的南明势力,对大西政权也不友好,两湖、四川当地的一些明朝旧部,经常与大西政权发生冲突,甚至大西治下的一些士绅也时常在诸多势力中左右摇摆。毕竟在当时的天下,一个农民起义出身的“草头天子”,实在也算不得多牢靠。所以大西政权存续的三年多时间,基本就是张献忠势力与这各方势力斗争的三年,我们说的“江口沉银”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场斗争中。

时间是1646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张献忠在彭山一带与旧明参将杨展势力展开了一场水上的大战。史书上说:“(前明)参将杨展大破贼于江口,焚其舟,贼奔还。献闻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数十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且欲乘势走楚,变姓名作巨商也。展闻,逆于彭山之江口,纵火大战,烧沉其舟。贼奔北,士卒辎重,丧亡几尽;复走还成都。”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张献忠已经觉得大势已去,想带着全副身家逃亡楚地隐姓埋名当个富家翁,然后被杨展拦在了江口这里,纵火烧船之后,大西政权的全副家当就沉在了江底。

考古发现的银锭

这之后不久,张献忠试图离开四川迁往西北,途中与清军交战战死。彭山附近也渐渐兴起了“河贼王宝藏”的传说。附近的渔民也确实三不五常的就能在河里捞起点什么。后来一度发展成集团化作案,一直到2015年被公安部门一网打尽,这也就是后来所谓的“5·1彭山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对江口战场遗址的考古工程,也是因此开正式开始的。

二、张献忠尽屠蜀地?

一直以来对于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人们通常是给与比较正面的评价的,但张献忠可能是个例外,原因大抵也就是“屠蜀”的传说了。

明清易代四川人口大减,据当时档案记载,四川人口从明万历年间的三百余万口,降到康熙年间的一万多丁,估算大概九万多口。虽说明末清初地方志里的丁数多与实际人口无关,所以数字上可能不准,但四川人口骤减却是事实,这从后续清朝湖广填四川之类的人口迁移活动也能看出来。四川人口为何骤减呢?明末清初以来,不管是官修的正史还是私家笔记,都把这口锅扣到了张献忠头上,以至于后来在民间还演化出《七杀碑文》之类的传奇故事。大西政权在四川一共三年,杀民三百余万,张献忠疯了?

这种过于离奇的说法其实并非无人质疑。民国时期就有学者说:“满汉兵丁所杀,殆不下于献贼……盖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事,到处行之,而川人真靡有孑遗矣。清人纪载胥以此归之献忠,殆成王败寇之公例,其实未必然耳。”也就是说满汉兵丁杀人都不少,最后都甩锅给张献忠,无非是成王败寇而已。当然除了这种推断,我们现在也可以有一些更细致准确的认识。

大西政权是个农民起义的政权,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自然就离不开普通人的支持,实际上张献忠在建立政权之前在四川和两湖地区作战的过程中,还是比较注重争取民心的,比如他曾经提出“但能杀王府官吏,封府库以待,则秋毫无犯”“钱粮三年免征”,很多百姓也真心拥护他,一些地方出现了“百姓开门迎贼”的情况。所以说起码在张献忠入川前期,以及大西政权建立初,他的所作所为还是比较符合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的。那是不是说张献忠就没有屠蜀呢?倒也不是。

目前能看到的比较实锤的证据,是在一本叫《纪事略》的书里。书中记载顺治三年(1646)七月,也就是前面说的和杨展的“江口战役”三个月后,张献忠觉得在四川实在待不下去了,想去西北试试。他当时想把剩下的积蓄分一些给川民,然后“张官置吏以守其土”,也就是说他还想着尽量守住这个地方。但大西的丞相王兆龄就说:“而蜀人德不知怀,威不知畏,屡抚屡叛”,主张 “将在城人民,尽行屠戮”,“使后有据蜀者,有土无人,势难久住。”张献忠应该是听了这个谗言,于是就有了后来屠杀的事。

但这个事就导致了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几十倍的递减吗?这显然也不可能。毕竟在上面那段对话之后半年,张献忠就死在了南充的凤凰山上,而且这半年时间里,他还在不断和清军作战。那么四川的这个人口锐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也很好理解。

明末清初的四川是个战乱和灾荒特别频繁的地方,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早被杀成了赤地千里。在这个地方曾经有过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明朝以及南明的政权,摇黄土军这种地方武装,包括清代以后吴三桂也曾经在这里起兵叛乱。这里面不管是哪一方势力兴起,对老百姓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情。明末的军队“将无纪律,兵无行伍”,烧杀抢掠如土匪一般;“扬州三日”的清军到了四川,那也必不能就转了性子。而且以时间算,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满打满算不到四年时间,清朝和南明在这边打了十几年,吴三桂也在这边祸害了好几年,加起来总要比张献忠的破坏更大的。

但是呢,张献忠毕竟也是屠过的。满清以“乱臣贼子”起家,但建立统治之后总也要粉饰一番。“扬州三日”这种实在没得洗的,都要强行让人闭嘴,那四川这边正好有个刚屠杀过的张献忠,不甩锅给他更待何时呢?而且,通过不断往张献忠身上叠加屠杀的罪恶,清朝的“乱臣贼子”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统治的合法性也就建立起来了。

文史君说

江口战场遗址的发掘还在继续,相信也会不断有新的文物发现。江口沉银的传说,通过这些年的考古发掘基本上已经梳理清楚了。有的读者可能会问,张献忠哪来的这么多银子呢?张献忠在建立大西政权之前,就曾经做过“钱粮三年免征”的承诺。虽然从考古发现中,我们也找到了大西政权发行的白银和铜钱,但大西似乎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财政税收制度,比如人头税、土地税这些,我们目前都没见到过。那大西政权要应对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的支出,基本就只能靠抢前朝的官库和打劫富户来实现了,这些银子估计也就是这么来的。当然可以想见,这样的收入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这应该也算是农民起义政权的一种局限性吧。

参考资料

张献忠:《“张献忠屠蜀”与清朝政治合法性之建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5

兰维:《沉银重现:四川江口古战场遗址探微》,《文明》2020.4

四川考古所:《四川眉山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ⅡT0767 发掘简报》,《文物》2018.10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是晚清最后的硬汉,收复新疆击退洋人,他死后列强长松一口气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左宗棠更像是清朝最后的脊梁,是“断臂”清朝最后的骨气,左宗棠生于1812年。此时是嘉庆十七年,湖南人,从小饱读诗书,从四书五经到儒家经典,15岁县试第一,第二年长沙府试第二,看似顺利的仕途,却一次次的阻隔在了赴京的会试,三次会试没考中的他也有些迷离了。并不算顺利的仕途但三次尝试之后,左宗棠没有堕落,

  • 蓝玉询问自己能活多久?谋士说和我同一天死,后来果真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金华府志》对明初谋士刘日新的记载。蓝玉蓝玉能够统帅明军,靠的是朱元璋的支持,才得以青云直上。蓝玉最终被抄家问斩,也同样是因为惹怒了朱元璋,连累了全家人。蓝玉一生的功与名,都是朱元璋给的,最终也被朱元璋给收回了。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跟随姐夫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常遇春战死沙场后,蓝玉渐渐

  • 孙中山先生有3任妻子,但仅有1个儿子?他的名字我们也耳熟能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中山的五位妻子,孙中山有几个妻妾简历,孙中山有几个名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无数的仁人志士纷纷举起了反对清政府、抗击西方列强的火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一点又一点的微弱火光,最终照亮了昏暗无比的旧中国。而在这许许多多的手举火把的人之中,有一个人是不得不大书特书的,这个人就是孙中山先生。回首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他曾有过三任妻子

  • 刘伯温:明朝第一神人,出阳谋奇计帮朱元璋得天下,却死于他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伯温朱元璋陈友谅,曾仕强讲刘伯温和朱元璋,刘伯温死后送朱元璋鱼是什么意思

    为此,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等纷纷拿着镰刀扁担在大江南北揭竿而起,最后朱元璋弯弓搭箭脱颖而出,平定中原各路义军,谱写了打败元帝国的神话。按说,最初朱元璋并不强大,可他为什么能完成这项使命呢?在笔者看来,除了能谋善断、心坚如铁外或与一个人有关,而这个人就是他的谋士刘伯温。刘伯温影视剧照01展开刘伯温,

  • 大玉儿被迫嫁给姑父,第二天姑姑和皇太极的对话亮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文/小伟观史近日,《孝庄秘史》中大玉儿扮演者宁静在某节目中演唱了该剧的主题曲《美人吟》,给观众来了一波回忆杀。这不经让观众们回想起了这部2003热映的电视剧。《孝庄秘史》是尤小刚导演的秘史系列中的代表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15年,但是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少。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

  • 古代“国书”编纂完成后还有进奉仪式?聊聊南宋时期的“进书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上的南宋文书,书仪,宋代三大刻书系统特点

    宋神宗进书仪主要指将官方编纂的宗室谱系属籍、君主玉牒等皇室档案,实录、宝训、圣政类官修史籍以及其他君主著作安奉至专属殿阁的活动。南宋绍兴晚期,官修著作在编纂完成后举行仪式进奉逐渐形成为固定的进书制度。进书仪制的确立、固定与完善体现了高宗朝后期以来对于祖宗朝史籍的崇奉之意,更多地赋予了“国书”仪制层面

  • 他是辛亥革命后第一次北伐总司令,37岁却被军阀黎天才乱枪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季雨霖(1881—1918) 说到季雨霖,有这样一件事:武昌首义时,季雨霖在北京。闻讯后昼夜兼程,于10月12日到达汉口过江去武昌。由于武昌革命军政府戒严,城门关闭,不许出入。季雨霖递入名片,城内欢呼,奔走相告:“季大人回湖北来了!”季雨霖之所以受到这样的重视,是因为他在革命军中的威信。果然,他被

  • 慈禧宠爱的太监道士刘得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满清立国之初,就参考明代的制度让太监充当道士、僧人,管理宫内的寺庙,所以有清一代有不少太监皈依了道教,而一些太监还做到了兴隆寺、护国寺等著名寺庙的主持,刘得印即是其中的一位。刘得印是直隶东光人,少年时代随家人迁居到北京,之后净身成为太监。刘得印为人聪明伶俐,八面玲珑,小小年纪就受到清廷高层权贵的青睐

  • 腐败的清王朝到底赔了多少钱给西方列强?说出来让你感觉非常气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王朝的腐败,清王朝真实事件,清王朝的覆灭是偶然还是必然

    据统计,这段时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各国签订一系列的条约,达到1175件,不仅要赔钱,还要割地,丧权辱国。这些条约直接加重当时我国人民的经济负担,使我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清政府到赔了多少钱给外国政府?清朝灭亡后,这些钱还要不要赔,怎么赔?说出来可能让你感觉非常气愤!历史背景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

  • 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太后,独自掌权?溥仪:这3个后果他承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光绪为啥不杀了慈禧,慈禧太后和光绪有关系吗,光绪和慈禧太后的矛盾

    当然了,这些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的话,清朝的覆灭是历史前进的必然,慈禧只不过是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而已。但这并不是说,清朝的覆灭,慈禧太后就一点责任也没有,相反,她难辞其咎。只是我觉得,我们在论述历史的时候,不能太过局限。俗话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各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