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赋:秦王保吕不韦重新启用就行,为何逼其无路可退?原因有二

大秦赋:秦王保吕不韦重新启用就行,为何逼其无路可退?原因有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060 更新时间:2024/1/25 6:40:34

[var1]

明明他全身心想得都是怎样帮秦完成霸业,为什么最后还是落得个不得善终?

更可气的是,当赵国春平君去洛阳请吕不韦出山的消息被嬴政知道后,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让吕不韦跟他们走。

而不是选择相信这个自己叫了十多年仲父的人根本就不会背叛。

后来还假惺惺地让李斯去传诏命,让吕不韦迁到蜀地,说是为了保护他的仲父。

[var1]

可他在诏命中写的:“君何功于秦,君何亲于秦”,不是妥妥地在否定吕不韦之前对大秦、对他们父子的所有付出吗?

韩非的馊主意害了吕不韦

吕不韦可能没想到,曾经在大秦叱咤风云的自己,有朝一日会在韩非的一个馊主意上。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赵国春平君成为太后的裙下之臣后,为了给太后找得力干将辅佐新王,去找了韩非。

结果韩非不愿意在赵国为官。

[var1]

也是,韩非好歹是韩国的公子,是有王位要继承的人,怎么可能觊觎别国的相位呢。

他给春春平君推荐了吕不韦。

赵佾觉得韩非说的对,你想啊,面对高官厚禄谁能不心动呢?所以他信心满满地去了洛阳,结果吃了闭门羹。

如果赵佾就此打住,吕不韦可能就不用死了。

可春风得意的赵佾碰了这么大一鼻子灰,怎会甘心。

[var1]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叫来了燕、韩、魏三国使臣,来到吕不韦家门口,希望吕不韦能接下四国相印。

赵佾这样一闹的好处就是,无论吕不韦接不接相印,他都会因为这件事而更加失去亲秦王的信任。

这样一闹的后果就是,吕不韦进退两难,继续留在秦国只会让他的处境更尴尬,去赵国,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可吕不韦还是不搭他茬。

而一边吃瘪的赵佾也发了大招,连夜发了一道讨打秦王政囚禁文信侯的檄文。

[var1]

这番檄文彻底害死了吕不韦:

他活着,六国就会以他被秦王忌惮而囚禁的借口,联合在一起讨打秦国。

他不愿意让赵佾的阴谋得逞,更不愿意让嬴政背上骂名,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死了之。

唯有死,才能保全大王、保全自己的儿孙。

而远在咸阳的大王,虽然在听到吕不韦的死讯时,十分痛苦。

[var1]

但,他却是乐于见到这样的结局。

只有吕不韦死,才能打消秦王心底之恨

从意识到自己必须亲政,才能完成六世先祖一统六国的夙愿那天起,嬴政心底就种下了对吕不韦的恨。

这种恨在成姣被害死的时候,达到了定点。

成姣是他唯一的弟弟,也是除了母亲之外,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可是,吕不韦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不愿交出手中的权力,设计害死了他唯一的弟弟。

[var1]

成姣明明不用死的。

嬴政明明可以救出弟弟的,就因为权力在吕不韦手中,他贵为一国之君,却救不出自己最近的恨。

这种恨恐怕只有始作俑者死,才能彻底消除。

但他却不能杀那个人。

因为他那个人帮助先王从质子变成了秦王,帮助自己躲过了华阳宫变,坐上了王位。

而他,大秦的王,不能杀恩人,更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人。

[var1]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机会,加速那个人的死亡。

只有吕不韦死,才能保全秦王名声

赵佾在洛阳接二连三的闹剧,给了秦王机会。

嬴政心底很清楚,吕不韦不会去赵国为相,当然更不会去其他小国。

他更清楚,自己不插手,随便春平君怎样闹腾,也顶多就是一出闹剧而已。

[var1]

但他必须插手,他必须保护仲父不被别人骚扰。

所以,一道诏命来到洛阳,让吕不韦举家迁往蜀地,李斯还说大王是为了保护文信侯,才这样做的。

问题是,大臣们又不傻,文信侯也不傻,保护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警告春平君,比如把吕不韦接到咸阳,重新用他。

为什么非要让他迁到蜀地呢?

[var1]

难道,迁到蜀地春平君就找不到吕不韦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诏命中:“君何功于秦,居相位;君何亲于秦,称仲父”,又作何解释?

这两句全盘否定了吕不韦对秦国、对大王的所有贡献,这是诛心。

吕不韦不傻,他听到大王这两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大王的意图,也想到了自己的下场。

唯有一死,才能了却大王心事,唯有一死,才能保全自己名声、大王的名声!

[var1]

吕不韦的一生,就这样落幕了。

只是,在带着赢异人回咸阳的路上,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快就成为大秦的相邦、新王的仲父;

在尽心尽力辅佐少年新王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别以为他最忌惮、最恨的人。

[var1]

而临死之前之前的那段自我灵魂拷问,是吕不韦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也不惋惜今天自我了断的结局!

更多文章

  • 《山海经》有种奇特的上古异兽,它的法力跟僵尸王旱魃一模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旱魃图片,山海经十大孤独妖兽

    在《淮南子》《山海经》《搜神记》这些古代神话典籍中,传承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就是《山海经》了。《山海经》一共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部分,因为遗失而没有传承下来的内容大约有五分之一左右。在遗留下来的内容中,《山海经》一共描写了五百多座山系,三百多道水系,一百多位古神,五百多种上古异兽。

  • 2000多年前,两个秦国士兵的家书,至今读来,尤令人倍感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士兵给家人的书信,秦国普通士兵家书,赵军与秦军的最后一战

    [var1]1975年,湖北孝感市云梦县睡虎地,先后发掘出两座古墓,两座古墓相隔不远,一大一小,大墓中发现了一千余块竹简,记载的大都是战国末期,秦国的法律条文以及一些典型案列,称之为睡虎地秦墓竹简。与大墓相比,小墓则显得非常寒酸,里面只发现两块长约20公分的木牍,木牍正反两面都写满文字,这是两千多年

  • 军功授爵,是秦国一统天下的法宝吗?真相或许有点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军功爵制有实权么,秦国军功制难度有多高,秦国军功怎么计算

    但真实情况并不单纯。[var1]军功爵制度,其实上算是一种战时法度,是商鞅和秦孝公不得已而为之的变革。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军功爵制度只能算作是给秦国民众画下的一张大饼,给无法获得社会地位的庶人一些希望和安慰。在当时的爵位制度下,普通人能够达到的高度,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按照当时商鞅制定的军功爵制

  • 勾践灭吴的过程中,有一人的功劳堪比范蠡文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范蠡勾践作文素材例子,勾践灭吴勾践是个怎样的人

    [var1]先说文种,当年勾践兵败会稽,派文种向吴王夫差请降,夫差起初并不同意,文种向勾践建议可以通过美女跟金钱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因为伯嚭这个人很贪婪,可以用利益来诱惑他,如果伯嚭能替我们说话,那么这样或许可以改变夫差的想法,于是勾践听从了文种的意见,花重金收买了伯嚭,伯嚭收了越国的好处,果然替越

  • 十万秦卒选一秦国锐士,锐士也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锐士将无敌于天下,大秦锐士展雄风,锐士简介

    这是一部由由何平自编自导,范冰冰、黄觉,王志文等主演的剧情片。该影片以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长平之战”为历史背景,讲述了“逃兵闯入女儿国”这样一个古代小人物的故事。[var1]影片一开始,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来到一大块麦田地里,我们且叫他猛士哥吧,只见他欣喜若狂,狂奔跳跃,因为这正是到了一年一季的农忙季节

  • 荆轲刺秦缘何失败却名扬千古?失败是因武功差还是太子丹决策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荆轲因为什么刺秦失败,刺秦荆轲完整视频,刺秦壮士荆轲读后感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看到这个句子,就会想到荆柯。该句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书中对荆轲刺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var1]千百年来,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刺客被当作勇士,而被人们千古称颂。但如果仔细回顾中国历史,知名的刺客绝非荆轲一人,千古传颂的著名刺客稍稍罗列就有五人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管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青楼女子拜管仲,管仲经典名言100句,管仲最后死于谁之手了

    管仲,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45年。相传,他是姬姓后人,父名管严。春秋初年,齐襄公荒淫无道,弟兄们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辅佐,奔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奔往莒国。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早年曾共同经商。在分钱时,管仲常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他家有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燕国的历史简介,燕国郭隗,辽宁属于燕国吗

    一个在殷代故国旧址上建立的燕燕,可能在殷商时期就是一个诸侯国家。《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是什么鸟,诗未另加解说。按《吕氏春秋•音初》说:“有娀氏有二佚女,帝令燕往视之”,这个“燕”字即对玄鸟的解说。如此说可信,则燕与殷商共属于玄鸟图腾的体系,而燕民或为殷民的一分支。《说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卫国的历史简介,中国历史上五个悲惨历史,高一历史中外历史必修一

    卫的建国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行九。卫是康叔的封国。周克殷后,以殷墟及其周围的土地封给康叔。《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说:“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士,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

  • 春秋战国冷知识-齐国邹忌的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四公子邹忌,邹忌图片,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

    公元前357年齐威王即位,虽然已离田和正式列为齐侯三十年,但是齐国仍处于内优外患的境地。不久,邹忌就“以鼓琴见威王”,用“鼓琴”的节奏来说明“治国家而饵(安定)人民”的道理。王曰:“善”,三个月后就授给他“相印”。邹忌为相后,对于国君,“请谨毋离前”,“请谨事左右”;对于人民,“请谨自附于万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