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作为系列的终章被看作是“重中之重”,但是结果并不是太如人意。
先说总被吐槽的年龄感,剧中张鲁扮演13岁嬴政出场的时候,不少网友开始吐槽,坦白说,确实有点难以接受,继续由年轻演员演绎再转到大龄演员也是常用的方式,但若是后期的转变演绎地合理,也许这点吐槽也会别观众选择性忽略。
但事实上,个人觉得张鲁一根本没有演出属于嬴政的气势。
单说嬴政的年少时期,个人觉得最起码应该是个情绪不喜欢外露、比较隐忍的人,但是那段“大哭着求解身世”的剧情,再加上那句“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离开秦国,愿意和你浪迹天涯”的台词,确实把我雷到了,是和“琼瑶剧”学习的吗?
最重要的是,后期张鲁一的演绎完全没有秦始皇的影子。
先前看过一些有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时期的电视剧,再加上在历史书中的呈现,秦始皇应该是有一个暴虐的形象的,或许还有些缺乏安全感,毕竟他早期也算是流亡的质子。
当然,除去一些缺点,他可以引领秦国统一六国,就一定有一些非常人所能及的能力和品质,看他统一六国之后的管理措施就知道了,不然就算父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而这些,包括成长中该有的变化,王者的气势,张鲁一的演绎都让我觉得我看到假的“秦始皇”。
不仅秦始皇这个人物,一些重要的配角也是如此,比如李斯,他是一个极其有才华的人,但是剧中的感觉是却是一种纨绔草包的形象,整个剧中都没有体现出他的大智慧,还有吕不韦,虽说是前期一个商贾,但是也应该是那种眼光与智慧独到的,而剧中的油腻表现让我深刻怀疑《吕氏春秋》的成册。
主角、历史名臣刻画失败,描绘嫪毐的笔墨倒是不少,更有人调侃这部剧应该叫“嫪毐传”,靠一些小聪明得到了赵姬的宠爱,之后就开始变本加厉,自称为嬴政的“假父”,得意忘形,小人的形象刻画得很是贴切。
而对于《大秦帝国》这类的剧来说,战争和权谋应该非常重要的,战争不多赘述,反正权谋是没看到多少。
从整部剧开始,就一直在贯穿着一种“秦国一定会统一天下”的理念,对于已知历史的我们,这是事实,甚至历史书上还可能有它的意义:“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但对于当时还未有明显的胜局时,一人一句的“一定会统一六国”就好像儿戏一样,何况在此之前,还没有统一的情况。
记得曾经看过一位演员(记不清是谁了)的采访:“我从来不会去演抗日神剧,因为现在的一些抗日神剧太难看,它会让后代的孩子们认为抗日就是这样的。”
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对一些不怎么明白历史的人来说,看了这样冠着历史正剧的电视剧,他会认为统一六国就是演出来的那么简单,历史名臣也就是仅此而已。
对于网络上的质疑,主创团队也曾发表言论,觉得剧集应该迎合观众和市场,所以有创新是不可避免的,但事实是无论是哪种创新,都不应该离了历史本身的魂。
这段历史是无论精彩的,还是震撼的,但绝非这部剧所呈现的简单模样,历史正剧就该有历史的样子。
#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