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安定民心,就对一些汉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摧毁。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控制汉人的思想,从思想上进行统一,所以就有了“文字狱”。清朝建立前期,人心不稳,尤其是汉族士大夫眷恋故国,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弭。不仅如此,这些汉族士大夫还到处宣扬“夷夏之防”的思想。统治者面对这样的威胁又怎会置之不理,于是就发动了“文字狱”,不仅将旧的史籍销毁,还对继续编写者乃至收藏者都以“大逆”之罪处置进行诛戮。这样一来,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汉人的思想,但也烧毁了很多珍贵的汉族书籍,那些文明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除了在思想上控制外,清朝入关后,对汉人的服饰、发型等也进行了强制性的要求。在大清入关之前,汉人是没有留辫子这一说的。所以,要想看上去统一,那么发型和服饰也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期间更是遭到汉族人的抵抗。但是“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在清朝“剃发令”的严令之下,汉人们还是慢慢地接受了这个事实,都开始留起了辫子。
除了发型要变,穿的衣服也要变,要统一穿满族的传统服饰。就这样,汉人传统的发型和服饰都遭到了强制性的改变,文化的多样性在这里不复存在。
清朝在礼节上也更加注重,实行“叩拜礼”,即三跪九叩之礼。在清朝之前,君臣之间还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臣子可以站立议事。但到了清朝,君臣关系有所变化。臣子面对君主必须下跪磕头,这在彰显君王威严的同时,也贬低了臣民的地位。
更严重地说,这是对臣民的一种奴化。可能正是由此,他们骨子里的气节也正一点点被消磨殆尽。这在以后的几百年里,都一一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