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出身正宗贵族太原王氏,父亲在他九岁时在边关战死,唐玄宗便把他收为义子与皇子们一起抚养,对他十分栽培,他也在很早就显示出了军事才华,在与唐玄宗谈论兵法时深得玄宗赞赏。青年时王忠嗣的热血中二病爆发,常率轻骑跑到边境击杀胡人,作为发小的太子李亨对此十分担忧,唐玄宗得知后急忙把他召回。
开元十八年,王忠嗣在河西担任军职,初出茅庐他便以三百骑兵偷袭正在操练的吐蕃军,斩首近4000俘获牛羊万头,吐蕃赞普惊惧逃走。此战在王忠嗣的征战生涯中并不算多显赫,但是一个青年将领的胆略和才华却完成了一次出色的检验,朝堂上那双关切的眼睛,也等待着给他准备下更大的舞台。
开元二十六年,王忠嗣率部随大军攻打吐蕃盐泉城,唐军初战不利,双方久持不下。此时王忠嗣主动请缨,亲冒矢石冲击敌阵,冲乱对方阵型后唐军一鼓而下!战斗结束后这名英勇的青年将领无疑聚焦了所有人的认可,玄宗亦适时的委以重任,命率领十万大军北征契丹。契丹在武周时期多次击败唐军,甚至连武则天的爱将王孝杰都在对契丹的作战中阵亡,到了玄宗朝,打击契丹已是势在必然。而这个重任,终于落在了王忠嗣的身上。历史、即将书下他得名字!
天宝元年,踏上沙场的王忠嗣率十万唐军与契丹、奚族20万联军在桑干河展开决战,唐军三战三捷,打得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史载“耀武漠北,高会而还”,清谈每读起这八个字,直觉得荡气回肠,一如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此战后契丹数十年不再为患唐朝边境,王忠嗣也以自己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这个帝国新得屏障。
742年,突厥新可汗乌苏米施拒绝唐朝内附的要求,王忠嗣率重兵压境。乌苏米施只得请降以为权宜,王忠嗣窥破其用意,着手准备,并策反回纥、葛逻禄、拔悉密三部对突厥突然发难,乌苏米施狼狈逃走,后被拔悉密部擒杀,王忠嗣率兵清缴突厥残余势力,突厥抵抗力量损失殆尽,只得向唐朝投降。744年,王忠嗣击败东方最后一只突厥军队,隋唐与突厥的百年战争,在王忠嗣的谋划与征战下自此正式落幕。
战功卓著的王忠嗣被唐玄宗委以重任,他对王忠嗣的信任程度更是史所罕无,一人兼领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镇兵马,拥兵二十余万,大唐精锐几乎尽在掌握!
在解决了契丹、突厥的威胁后,唐朝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劲敌吐蕃。虽然迎娶了文成公主,历史上吐蕃也对唐朝自称甥舅之国,但是双方的冲突从来没断过。经略边镇的王忠嗣必须为大唐考虑吐蕃的威胁。但时的王忠嗣已经拥有了一套成熟稳重的军事思想,趋于持重万全,不再是那个率领一支轻兵就敢出入胡境的热血青年,而是务求每战必得,爱惜士卒,安边为上,能玩阴得绝不动刀,看似人畜无害一旦发难却是铺天盖地。这种风格在他主持边务时表现的淋漓尽致。
王忠嗣曾在边界高价收购良马,胡人将好马卖光,而唐军骑兵则得到充实,胡人再想搞事情却发现暂时没有好马可用了,无形中消弭了短期冲突的可能性。他主持四镇后,整饬边防训练士卒,补充军马物资,经过几年准备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出兵吐蕃,玄宗慨然准奏。746年,准备充分的唐军在青海湖边击败吐蕃,追击至积石将吐蕃与吐谷浑联军全部歼灭,并斩杀两名王子,此一战吐蕃在陇西、青海的边防几乎被摧毁殆尽,从此转入守势。
但是接连的胜利让唐玄宗有些冲昏头脑,他下令让王忠嗣乘胜攻打吐蕃在西北的重镇石堡城,但是基于战场形势作出判断的王忠嗣认为,石堡城险要坚固,而且粮食充足,如果以重兵攻打恐怕得不偿失,假如等待或者制造机会夺取或有可为(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所以对于玄宗一再催促用兵,他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并在玄宗更换董延光主持后,配合攻打表现的比较消极,因此被董延光告了一状。皇帝很恼火,后果很严重。他一手提拔的部将李光弼劝他不要再对抗玄宗的命令,王忠嗣大义凛然道:“皇帝发怒不过是责备我一人,削去我的官职罢了,但是如果我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而攻打石堡,将会平白的葬送将士的性命。”李光弼深深为他的操守折服,但是这却给了当时担任宰相的李林甫谗伤他的借口。李林甫一直担忧太子李亨掌权后对自己不利,所以自幼与太子交厚的王忠嗣自然被视为太子党。他对唐玄宗说王忠嗣不打石堡,实际上是想拥兵自重,与太子谋反。这番谗言彻底激怒玄宗,于是将王忠嗣召入朝中准备处死,太子被李林甫陷害也是自身难保,不敢为他辩解,王忠嗣顷刻间由帝国的长城沦为了待洙的囚徒。而此时他手下的一名部将哥舒翰闻讯后舍身入朝,向玄宗陈述王忠嗣不肯攻打石堡的原因,辩解他绝无反心,为了打动玄宗,他冒着杀身之罪在朝堂痛哭陈述,没完没了磕头痛哭,玄宗终于被他的忠义打动,把王忠嗣扁到地方担任太守,749年,王忠嗣在转任途中忧愤而亡,终年只有45岁。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王忠嗣遭贬后,哥舒翰接手攻打石堡,战斗历时十天终于攻克,唐军果如王忠嗣担忧的那样,损失数万人才得以拿下这处要塞。王忠嗣在主持四镇期间就察觉了安禄山的不臣之心,在他死后数年,李林甫亦被贬死任上,再无忌惮的安禄山在755年发动了安史之乱,大唐帝国从此陷入风雨飘摇。
纵观王忠嗣一生,青年时孤胆闯边,成年为将后锐意进取,封疆后老成谋国胸怀天下,为国家计为苍生计坚持己见不惜忤怒皇帝,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光明磊落,真乃伟哉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