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将军多到数不清,杨广很生气,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到底是啥官?

将军多到数不清,杨广很生气,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到底是啥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549 更新时间:2024/1/25 11:41:42

先引述一段《周书.列传第八.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中关于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早期历史的一段记载:

“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太祖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云。今并十二大将军录之于左:

▲图/网络。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右与太祖为八柱国。(后并改封,此并太祖时爵。)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元育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元廓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秦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宇文导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侯莫陈顺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七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公李远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开国公杨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郡开国公王雄右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诸公之下,不得预于此列。''

往者将这段话引用作为西魏八柱国制度的基本注解。然而实际的情况大概比这个还要复杂些。

我们不妨逐次来探求一下。

“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

柱国大将军始于北魏,而其实北魏设置柱国大将军并非始于尔朱荣。依据现有的记载,北魏最早的一位柱国大将军应该是太武帝时代的长孙嵩。但是在当时,这大概并不是一个常设的官职,所以长孙嵩死后大概有一百多年,北魏政府也就没再给他人授予过这个称号。

直到尔朱荣掌握北魏政权后,才想起给自己头上加这个早已多年不用的光环。

尔朱荣加柱国大将军是在自己当大将军之后,即作为大将军之上的加衔。但是即使如此,柱国大将军仍然不是常设官职。不久之后,尔朱荣又在柱国之上给自己加封“天柱大将军”称号。天柱是一个地名,即是黄河中所谓的“中流砥柱”。

▲图/网络。

这个时代,无论是“大将军”还是“柱国大将军”抑或者“天柱大将军”都是只有执政的权臣一个人能够享有的尊号。柱国和天柱都仅是大将军之前的冠名,用以突显“大将军”之称号的尊贵而已。而北魏的军号序列依然基本遵循两汉魏晋以来的模式。

但是“荣败后,此官遂废。”这种说法却并不确切。尔朱荣死后,其子尔朱兆亦先后加大将军及柱国。而在尔朱兆加柱国之后,尔朱度律、尔朱仲远和尔朱天光也先后被加为大将军。可见在当时已经突破了大将军或者柱国只能授予一人的惯例。至此,大将军的称号比较汉魏时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此后,局势很快发展成高欢和关西集团、荆州集团、魏帝集团对峙的状况,高欢掌握政局,而反高欢势力各自为战。魏废帝以大将军高欢为柱国大将军(事见《册府元规.帝王部.命相第二》),而魏孝武帝更准备给高欢加天柱大将军,但是高欢推掉了这一称号。由于在东魏系统内,高欢成功实施了独裁,因此并未形成如后来西魏那般各大势力集团“等夷”的局面,高欢也就不需要授予臣下同等的尊号。柱国这一尊号就退出了东魏的武将官阶序列。

而在反高欢同盟结成的西魏——北周政权内,分为宇文泰集团、魏帝集团、荆州集团、侯莫陈悦残余四大势力(毛汉光似乎将其分为六大势力集团)。

孝武帝还在洛阳的时候,宇文泰在击败侯莫陈悦后才升为开府骠骑,比之贺拔岳、贺拔胜、侯莫陈悦几个还要晚一些——可见以当时惯例,一般要像贺拔胜这样的地方大势力集团的首脑才能授开府骠骑。但是孝武帝和高欢闹翻西迁后,在进入关西的当月就给宇文泰加授大将军,使之列于反高欢同盟诸将之上,那显然是承认以关西宇文泰为武将之首整合反高欢同盟。

但是魏孝武并不是如汉献帝般碌碌无为的君主,如果他甘愿当汉献帝的话,也就不会和高欢闹到分道扬镳了。孝武离开高欢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君权旁落的尴尬,而需要借助地方上的反高欢势力,但是岂料宇文泰比之高欢更非善类,迎接孝武入关不过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以。双方都不肯让步,便只有兵戎相见。宇文泰先下手为强,在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十二月——也就是孝武西迁的当年,毒死了孝武——这样宇文泰取得了对西魏政权更大的控制权。

▲图/网络。

新帝元宝炬继位,是为魏文帝,以大统为纪年。宇文泰为大丞相大将军大行台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但是在大统年间,实际上并未设置中外府,而是以大丞相大行台统领军政事务(大丞相录尚书事领政务,大将军大行台都督中外领军务)。西魏废帝二年(西元551年),西魏废大丞相大行台改为中外府,宇文泰始以都督中外号令天下。因此所谓宇文泰以都督中外取得对西魏政权的控制是不确切的。

大统三年(西元537年),因为沙苑之战,宇文泰由大将军加为柱国大将军。而在同一年,念贤也由开府骠骑升任大将军。这是西魏政权内继宇文泰之后第一个升任大将军的人,以其资历之故——念贤是西魏诸将中的长辈级人物,他以骠骑大将军加开府是在魏孝武帝西迁之前,在贺拔兄弟之后而在宇文泰之前。从此时开始,柱国和大将军的戎号在西魏政权内同时存在,可以分授给不同的人,事实上成为不同武官阶级的标志。这就又回到了跟北魏尔朱兆时代类似的状态。

此后一直到大统十三年,王思政被授予大将军。大概成为大统十六年之前最后一个被授予这一尊号的将领。

我们先来看一下八柱国被授予柱国的大致时间,根据各人传记摘录如下:

李弼????????大统十四年加柱国大将军于谨????????????????大统五年加大将军大统十五年加柱国赵贵????????加大将军在大统九年之后,大统十三年之前加柱国大约在大统十四年独孤信???????当在大统十二年之前授大将军,十四年加柱国大将军侯莫陈崇?????大统十五年加柱国大将军李虎?????????大统四年授开府?大统十四年加柱国大将军元欣?????????孝武帝在洛阳时授开府,大统十六年之前授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大统三年授柱国大将军

那么在大统十四年之前,西魏军界核心的构成就是一个柱国宇文泰加若干个大将军,以下再加若干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

念贤的经历在这里大概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前面提到过,念贤本人的政治归属应该是魏帝集团,大统初年其外任为秦州刺史,固然是为宇文黑獭暂时排除了朝堂上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但是也为魏帝集团在陇右培植势力开了方便之门(秦州为陇右行台驻地,是陇右的政治中心),大统三年,念贤被加为太师、大将军,表面看似尊崇,实际上却被削去了秦州刺史,其都督区也不再包含秦州,很快又将其征还长安,只加授了个空头的录尚书事。黑獭的目的显然在于架空念贤。

对此,念贤显然是很不满的,所以在东西魏于大统四年爆发的河桥之战中,“贤不力战,乃先还”。河桥之役是以西魏方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中间的过程则相当的凶险,这当然与关键时刻念贤所部的半道撤退有关,而念贤这么做的目的,无非也就是在报复宇文泰对己方的打压。

▲图/网络。

在这场战役中,与念贤的表现不同,刚刚回到西魏的荆州集团将士则表现的相当的积极,以荆州集团首脑贺拔胜为例,真是不惜放下架子,为了在宇文泰面前表忠心,连敢死队队长这种活都干。这可能也显示,当时荆州集团还没站稳脚跟,也没认识到与魏帝集团联合的重要性,只是迫切希望凭借军功得到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一战,宇文泰并没有吃亏,回过头来当然要清算念贤的老账,所以就制造舆论,令念贤“自是名誉颇减”,就是打击他的个人形象——这当然是有重大意义的——如此一来,包括贺拔胜和念贤这几个资历超过宇文泰的大将便没有足以挑战他的威望了。

但是念贤也并没有就这么被冲垮:大统五年,其复任为秦州刺史、都督秦渭原泾等州诸军事,显示其在陇右的势力根基仍然存在。而原州是李贤——李远——李穆家族的势力范围,李贤为原州刺史,宇文泰以念贤兼督原泾二州可能是利用两股势力相互牵制吧。然而在复任的当年,念贤就亡故了。这使得西魏不得不另找一个人来统辖陇右。

大统六年,接任秦州刺史、陇右十州大都督的是荆州集团出身的独孤信。这可能意味着荆州集团势力对魏帝集团势力的接收。但是双方的这种交易是如何达成的呢?

我们注意到,自沙苑之役后,李虎以讨伐梁仚定为借口,即以骁骑将军仪同三司兼尚书左仆射领陇右行台,其时间大约是在大统三年或者大统四年——因为大统三年念贤被招回长安后,梁仚定才占领河州。而李虎兼任的陇右行台这项职务,似乎一直延续到大统十六年以后。

在西魏政权内,李虎的身份是极为特殊的,依出身论,他也是标准的武川子弟,而且他成名较早,在关西行台贺拔岳集团内,他是贺拔岳重点提拔的将领,位居左厢大都督,比之军官团中的同辈那是要高上一头的。这样的话,即使宇文黑獭上位后,他在军官团兄弟中树立起来的人望也不可能马上消失无踪。

▲唐太宗李世民曾祖父李虎永康陵,图/网络。

当年兄弟们推选黑獭上台,而李虎偏偏跑去荆州找贺拔胜,这自然是大大的不给黑獭面子,当然算是得罪了黑獭,黑獭给他穿小鞋也不奇怪。但是黑獭是被赵贵等人硬推上去的,即使做了大首领,暗地里不服的人也有大把,黑獭就算不爽也不好直接拿这事出气。所以即使黑獭要打压李虎,李虎在关西集团也能够保证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其一。

李虎跑到荆州找贺拔胜,贺拔胜居然脑袋被驴踢了不赶快去接收自家兄弟的部属,导致后来被东魏打成丧家之犬,要去投靠萧和尚乞活。荆州集团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占到便宜,但是对于李虎当年的仗义行动那也是个个看在眼里。关键时刻应该好歹也会给李虎卖个人情。这是其二。

贺拔胜没抢先拿下关西,李虎却被高欢部将逮到了洛阳,孝武帝当时正打算和高欢决裂,李虎因祸得福被孝武派回关西,和宇文泰达成协议,反倒成了促成孝武西迁的一大因素。因此李虎和魏帝集团也能维持很好的关系。这是其三。

由于第二和第三的原因,李虎就最可能成为荆州集团和魏帝集团双方都能接受的牵线人,并且由于众所周知的第一个原因的关系,如果由李虎出面,三方在一定程度上结成同盟,可以有效抵御宇文泰的小动作。因此也许有理由相信,在陇右方向很可能是李虎促成了魏帝集团和荆州集团的合作。

念贤死亡的当年,于谨被提拔为大将军,镇守恒州。于谨是宇文泰亲信——黑獭既然无法插足陇右事务,当然不愿意看到大将军这样的尊号落入很难控制的政敌手中(大统五年,西魏的大将军大概依然只授予一人,这就更加显得珍贵了)。(但是,于谨是不是就肯定是在大统五年升任大将军的呢?这一点也是有疑问的,比如《周书.宇文泰传》大统七年和九年两次提到于谨,都是称为开府。)

对于宇文泰的这种小算盘,各大势力集团当然是心知肚明,既然不能控制宇文泰给亲信加官进爵,唯有大家都要求“荣誉均沾”。于是在大统五年之后,到大统十三年之前,几大集团的代表人物,纷纷被晋升到大将军——(其实,八柱国中,有几个人是否授过大将军倒是不太敢肯定)

▲宇文泰剧照,图/网络。

到大统十三年,王思政也晋升为大将军,上面说到:“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

这句话容易令人误解。如前所述,所谓的“并不在令兵之限”不是说他们不能率领军队,而是他们没有“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这项功能,也就是并非整编之后的二十四府府兵的指挥官。

但是问题在于,二十四府的整编,就是在大统十六年进行的。在当年之前,并没有每个大将军统二开府府兵的制度。譬如,于谨大统五年以大将军镇守恒州,跟王思政大统十三年以大将军镇守河南颖川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大统十六年以前,并不是以柱国、大将军、开府的序列“分掌禁旅”。因此将念贤和王思政与大统十六年时的十二大将军合并讨论,对制度演变的历史就存在根本的认识偏差。

截至大统十三年,西魏的柱国仍然只有一个宇文泰。而从大统十四年开始,到大统十六年,几大势力集团的代表人物都纷纷被晋升为柱国。各人晋升为柱国后,在当时空缺的大将军位置并没有马上被填上。

下面再来看一下十二大将军的晋升时间:

元赞??????未知元育??????未知元廓??????未知宇文导????大统十六年进大将军(北齐称帝后)侯莫陈顺???大统十六年进大将军达奚武????大统十六年之前进大将军李远??????约在大统十五年或者十六年进位大将军豆卢宁????大统十六年进大将军宇文贵????大统十六年进大将军贺兰祥????大统十六年进大将军杨忠??????约在大统十六年进大将军王雄??????约在大统十六年进大将军

细察周书中各人的传记,可发现这十二人之中,除去元氏宗族三人晋升时间不明,基本可以确定,其余九人都是集中在大统十六年提拔上来的。如无意外,元氏三人应该也是在当年与九人一起晋升。因此此十二人被晋升为大将军是一次性的。

在大统十四年以后,各大势力集团首脑纷纷晋升为柱国,而晋升之后大将军的员额没有马上补充到位,也就是说在大统十六年之前,不可能形成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的逐层指挥序列,尤其是柱国和大将军之间,虽然有阶级的上下,但是不构成指挥层级上的高低之分——以大统五年为例,大将军念贤为秦渭原泾四州都督,开府仪同三司李虎为陇右行台,以勋位论念贤要高于李虎,而以行政隶属关系论李虎则在念贤之上。

▲图/网络。

西魏大统十六年,即西元550年,这一年是东魏的武定八年,也是北齐天保元年。从宇文导的传记来看,西魏提升十二大将军之事当在高洋称帝之后,亦即西魏建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府兵制度在北齐建立之后。以前也提到过,东魏是高氏家族独裁,而西魏是股份制政权。那么在高氏甩掉名义上的老板单干之后,西魏政权内那几个股份较小的股东就要担心西魏公司是不是有一天也会像东魏那样变成宇文家的私人公司,而自己会不会由西魏公司的合伙人变成宇文公司的经理人了呢。宇文泰建立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府兵制,大概也是为了回应内部的这种疑问吧。

经过整编,府兵制度成型,而用以统帅府兵的领兵官则形成自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大都督、帅都督至都督的七阶戎号。

这七阶戎号完整的正式称号是:

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将军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大都督、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大都督、大都督、帅都督、都督。

大都督以上的所有阶级都自动加大都督衔,但是称呼的时候则省略。都督的称号开始于东汉时代,最初是授予统帅级指挥官的——如东吴先后以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为都督,都是东吴的前方最高统帅。由于战争频繁,三国以后越来越多的将领被授予都督的称号,到南北朝后期在北朝系统内,都督的称号授予已经非常的泛滥。

而大都督以上,当时还分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四阶。北魏在军号制度上大体继承汉代及魏晋以来惯例,以大将军为百官之首,大将军以下为骠骑将军,位在三公及丞相之上,骠骑将军以下为车骑将军,位次于三公,再以下为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这些都是重号将军,在朝堂上与公卿同列,其下还有从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直至偏、裨将军的众多名号,总计有数百个之多,称为杂号将军。征镇安平最初是属于重号将军,但是后来不断贬值,就归入杂号将军一类了。自大将军以下直至偏、裨将军的所有将军名号称之为军号。

东汉殇帝延平元年,以邓骘为车骑将军,加仪同三司。这是车骑将军加仪同三司之始。所谓仪同三司就是享受与三公同等的政治待遇,因为车骑将军的地位本来是高于诸卿而低于三公的,给其加仪同三司就是将其拔高到与三公同列了。但是当时,三公及大将军有自己的办事衙门,即所谓开府,而车骑将军是不开府的。所以邓骘加仪同三司只是提高其政治待遇,并没有加强其实际的军政职权。

▲邓骘剧照,图/网络。

曹魏景初三年(西元239年),魏以黄权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是首次出现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如前所述,开府即设立自己的办事衙门。黄权以车骑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就不单是享受与三公同等的政治待遇,而且要设立与三公同等的办事衙门,在职级与权力两方面都取得与三公同等的地位了。当然,这在当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先例一开,慢慢就流行起来。重号将军加开府或者仪同的例子逐渐就很普遍。由于加衔者日益增多,自然无法维持与固定员额的三公同等的仪仗和衙门,这类名号的功能便转变为主要只表示官员行政阶级的散官官号。此后车骑将军与骠骑将军等军号授予者渐增,为了区分其上下阶级,又在其上增置骠骑大将军和车骑大将军,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不加“大”者地位就相对下降了不少,不再加开府和仪同,而加左、右光禄大夫。

到南北朝的北魏后期,基本上就形成骠骑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加仪同三司的惯例——这被称为魏、周之际的军号散官双授制度——当然,其实从北魏到隋代,有时候也出现一些不完全遵循这种惯例的情况,比如北魏或者西魏初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骠骑大将军加仪同三司的例子,而隋代有时候则出现车骑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是由于府兵建立之后,骠骑大将军之类的军号有实际对应的军府层级,不能无限制泛授,而散官官号滥授相对严重,导致散官官号比军号地位下降更快。

获更多军事历史方面的知识,北朝论坛欢迎您。

更多文章

  • 唐玄宗专宠杨贵妃11年,她到底好在哪?3大优势使其欲罢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白居易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两人的故事可谓是大唐时期一段传奇的过往,而杨贵妃也是被唐玄宗宠爱了11年之久,享尽了帝王的独宠,那段日子也是两人一生之中最快乐、最自在的时光。只不过乐极生悲,因为唐玄宗过于沉醉美色,不理朝

  • 唐太宗最喜欢的女人是谁,武则天都排不上,是这个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太宗武则天简历,唐太宗死时武则天几岁,唐太宗为啥没杀武则天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她的祖先为北魏宗室,父亲名长孙晟,为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也是名门闺秀,为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是贞观时代的名士。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长孙皇后小时候遇一个算命的人,就预言她将来“贵不可言”。长孙在十三岁时嫁李世民为秦王妃,她性格

  • 她是拥有丈夫最多的皇后,48岁时还迷倒小15岁的唐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太宗最爱的三个女人,唐太宗的两个皇后,唐太宗的皇后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本文要介绍的萧皇后,在她的一生中,足足跟随过6个丈夫,而且每个丈夫都是帝王或者准帝王。这不得不说是个传奇,要是摆在现在,完全可以入选吉尼斯纪录。萧皇后的第一任丈夫便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隋炀帝,由于萧皇后是南梁皇室之后,且生辰八字和杨广比较合,于是,她在13岁的时候被许配给了大她

  • 突厥人不是维吾尔族先民,维吾尔族先民是回鹘人,与唐一起灭突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回鹘人与突厥,高昌回鹘世系,突厥回鹘究竟是啥关系

    科普一下,什么是匈奴、什么是突厥为什么要科普?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实在有太多人的将他们当成一个民族,这是不对的。首先申明的是,匈奴和突厥是中国北方民族集团。什么是集团?这个我们现代人应该非常好理解,即是由好多股份公司组成的大公司,匈奴人和突厥人就是这个大公司或者大集团的董事长,他们的股东并不见得是匈奴人

  • 历史上真实的西晋-西晋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西晋短暂统一西晋的主要历史脉络,太康小康,西晋太康徐逊祠堂

    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时期。这期间,从太康元年(280)到十年(289),是西晋比较繁荣的时期,保持了一个小康的局面。平吴以前,晋就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据《晋书•食货志》载:“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励精干稼穑。”泰始二年(266),武帝诏:“今者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全农功益登,耕者

  • 历史上真实的淝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淝水在今天哪里,淝水一战,淝水之战的淝水是什么支流

    淝水战前,苻坚曾与他的王公大臣们讨论伐晋问题。他首先吐露自己思想,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通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略计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晋书•苻坚载记下》)参与朝议的王公大臣,几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朝八王之乱八王关系,贾后之死,贾后专权八王乱读后感200字

    惠帝是一个近乎白痴的庸人,而皇后贾后,却怀有政治野心,并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武帝死后,外戚杨骏和杨太后,父女合谋,掌握了朝廷大权。惠帝无康元年(291),贾后联络楚王司马玮,杀了杨峻及其家属和党羽数千人,命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共录尚书事以辅政;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西秦和大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西秦鲜卑族乞伏国仁所建立。鲜卑族从北方向漠南迁徙时,有一支南出阴山,迁往陇西。这一支里有乞伏、如弗斯、出连、叱卢四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其中,乞伏部落比较强,其首长被推为统主。这支鲜卑部落在陇西一带辗转迁徙,后来居住在苑川水(今甘肃榆中东北)一带。据《水经•河水注》,这一带地方“为龙马之沃土”。王莽末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聊聊成汉这个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朝最屈辱的王朝,成汉与前赵后赵,成汉诸帝

    成汉的建立可以上溯到李特为流民所推重的过程,但李特时尚未建国。公元306年,李特的儿子李雄称帝,国号大成。308年,李特侄李寿改国号为汉。史家把两个国号合起来,习称为“成汉”。在西晋晚年,略阳、天水等地人民向巴蜀地区流徒,大姓李氏、任氏、阎氏、赵氏、何氏、杨氏、上官氏、费氏,成了流民的领袖。李氏,就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石虎的赵vs冉闵的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石虎为什么重用汉人冉闵,冉闵魏朝,石虎简介资料

    石虎于公元334年末或335年初夺位,公元349年死,在位十五年。这个十五年,是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十五年。石虎是石勒的族子,一说是族弟。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在作战时,“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鲜有遗类”(《晋书•石季龙载记上》)。但他骁勇善战,为石勒立了大功。石勒作了皇帝,立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