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沈园粉壁上的两阕《钗头凤》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凄美,令古今很多人都替他们惋惜。既然他们两人如此相配,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爱情不得善果?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是母亲棒打鸳鸯?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陆唐两人的凄美爱情
陆游与唐婉从小玩在一起,感情深厚,结婚之后,两人更是整日粘在一起,乐不思蜀,两人都忘记了当时陆游已经荫补登仕郎,需要复习功课,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
而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希望儿子能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站在婆母与姑姑的立场,唐氏劝诫唐婉以陆游学业为重,暂时搁下儿女情长,但是却没有任何显著效果,唐婉依旧与陆游如胶似漆,这触犯了唐氏的底线,导致唐氏对唐婉逐渐从喜爱变成了厌恶。
无奈之下,唐氏找到郊外的无量庵卜卦,卜卦结果是他们不仅八字不合,而且还相冲。在古代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可以想象这造成了多大的冲击,唐氏唯一的念头就是让他们离婚。
在母亲的逼迫下,陆游将唐婉休弃,但唐婉被休弃后,仍然与陆游情意绵绵,在陆游购置的别院中他们两人继续重修旧好。但很快就被唐氏知道,她逼迫陆游另娶了妻子,后来唐婉也另嫁了他人,两人的婚姻彻底终结。
但是数年后,他们在故地沈园重逢,在粉壁上各自留下了一阙《钗头凤》,第二年唐婉来沈园,看到了陆游的那阙《钗头凤》,不久就郁郁而终,而陆游多年后看到唐婉留下的那阙《钗头凤》,怅然若失,但佳人已失。于是,给我们留下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似乎这段爱情不得善果的根本原因是唐氏棒打鸳鸯的结果,但是唐氏只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她要求陆游多读书、多复习参加科举以及要求儿媳协助夫君进取的愿望,只是当时一个母亲的普通心愿而已,充其量算得上一个外部因素,而根本原因还在陆游与唐婉的身上。
陆游“不争”与唐婉“不贤”才是根本原因
陆游“不争”,是他没有为他们的爱情做出努力。
一不为责任争事业。俗话说“先立业后成家”,既然陆游已经成家,理所当然的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立业。加之当时他已经荫补登仕郎,说明他原来就有心仕途,温习科考内容应该是他的一项工作。但是他却因个人的私情忘记了自己的志向、家人的期盼及男儿自身的责任,这被视为不争。
二不为爱情争功名。他母亲唐氏是其妻子唐婉的亲姑姑,陆游与唐婉能够结婚,唐氏起初肯定是喜欢唐婉的,但是后来唐氏讨厌唐婉的点是什么?不是家世,不是相貌,不是才华,而是在唐婉影响下陆游的不思进取、无心科举。
关于这一点,陆游肯定是知道的,虽然知道,但他却没有努力去改变,尽管对于他这位才子来说,这并不困难。关于这这一点可以从他离婚后,去临安参加“锁厅试”,以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被荐为魁首的经历,便可以窥出,这也被视为不争。
不论哪一种不争,都动摇了他们婚姻的基础,导致了婚姻的破裂,酿成了爱情的悲剧。
唐婉“不贤”。女子是否“贤德”影响着家族的荣辱,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兴衰。
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及明太祖朱元璋,在当政期间迷茫过,甚至犯过很多错误,但他们仍然能够开创出“光武中心”、“贞观之治”、“孝宣之治”,其背后都能看到阴皇后、长孙皇后及马皇后的身影。唐氏一定也希望唐婉能够成为陆游的“贤内助”,不需要她有安邦定国之能,但至少需要她有安家、相夫教子之贤。
诚然唐婉很有才华,也很善解人意,但却是小家子气的,她只是针对“陆游”一个人的善解人意,她不懂婆母唐氏的期盼,不懂夫君陆游之于家庭的责任,甚至不懂夫君曾经的志向,只是无限地纵容陆游的迷失,她终究成为不了陆游的“贤能助”,这在书香世家的陆家,是非常要命的。
陆游本身就是一位有志向、有抱负的人,与唐婉的相爱相惜可能会给他短暂的快乐与停留,不可能让他永远的沉醉。试想有一天他幡然醒悟,青春却已逝,他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间,他又会不会去责怪唐婉呢?他们的婚姻又是否会善终呢?答案是确定的。
当然,历史不可倒回重塑,或许陆游与唐婉这样的爱情状态才是最好的,有求而不得的思恋,总比长久的两看相厌要好太多。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因果,虽然与外界有关,其根本还在于我们自身。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缘故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