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先给大家介绍,郑和下西洋船只有怎样的硬性条件。通过《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通过专家对这些古代战船进一步的探究发现。郑和所率领的船只,长约为150米,宽则是60米,其满载排水量应该达到了9000吨左右,大小规模和如今的小型货轮是相等。而且这些船只,并非是用普通的木材打造而成,用特殊坚硬的铁木浸泡油脂,通过能工巧匠,其编织在一起,材料硬度上或许无法和今天的战船抗衡,但是也达到了当时制船工艺的巅峰。
同时,郑和的船只在存储食物方面也是有特殊的方法。郑和带了不少新鲜的蔬菜,还有猪肉牛肉,而且郑和的船只,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在当地及时的补充给养。比如热带水果,还有当地的蔬菜以及淡水,再加上中国本就“民以食为天”,一些简单的食物稍作控制,就能给船上的士兵补充维生素,郑和这批船队的保障是十分给力。甚至和今天某些小国,他们对待自家水兵出海时的标准相差无几。
再来看看,宋朝时期他们的船只是怎样的条件?就拿目前非常火的南海1号来说,船体长度约41.8米,宽度只有11米,高度仅为4米,满载排水量只有800吨,大约能承载400吨货物。而南海一号其实在宋朝来说,属于最顶级的船只。当然,南海1号属于民用船,和战船还无法相提媲美。只是宋朝时期造船工艺较为落后,比如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战”。堂堂大宋朝,居然在水战败给蒙古国,固然和当时蒙古人士气高涨有关。然而南宋时期积贫积弱,并且不注重培养骑兵和水兵的发展,因此造船,就无法和后世的明朝媲美。想要外出航海,最大程度就是要保证自身船只坚固,以及所带食物和补给要充足。在这两方面宋朝达不到标准,一方面是因为宋朝这些船只沿着古代海上丝路往欧洲进行运输,期间要穿过无数海峡,改变纬度方向,所受到的极端天气会更多。
郑和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足了功课,并且还聘请不少阿拉伯人作为向导。明朝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下西洋,也就是如今的越南、柬埔寨、老挝一带,这些海域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还是要小了不少。所以明朝这些船只能够在海上安然无恙,没有出现太大的差错。而宋朝。因为造船工业的落后,以及航线较远才多次发现沉船。比如南海1号最近将里面所有的物品全部清理完毕,里面都是陶瓷制品。说白了南海1号这艘船是古代的商船,郑和所率领的船只是响当当的战船。
并且朱棣给予郑和较大的权力,郑和下西洋时带了62艘战船以及快3万名的士兵,一路上又和那些小国宣扬明朝恩典。临行爪哇国时郑和还干预了好几个国家之间的争斗,所以郑和率领的是一批训练有素的士兵,且装备精良。而宋朝那些船只都是商人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补给,对于目标也没有详细的判断,总之“开到哪算哪”,再加上航程比较远,出现事故的概率就会非常大。整个大明朝物资都能由郑和调配,看见什么东西好都可以带走。说白了,郑和自身条件优秀起点比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海上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宋朝这些船只抗风险能力较差,船上的水兵杂工素质也无法和明朝虎狼之师所媲美。
参考文献:明史、宋史、太宗文皇帝实录
撰稿人:扬州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