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
宋少主新立盟约,这是宋金开战以后,宋钦宗割地求和,金国答应撤兵,宋钦宗写的一份盟约书,这封交给金国的盟书提到了宋徽宗因何退位。内容大致如下;
靖康元年正月十五日,侄大宋皇帝桓谨致书于伯大金皇帝阙下;昨自太上皇帝遣使结约,请复幽、燕旧地,交割之后,著定誓书。不月余手昭平山张觉,招纳叛亡,岁输之物逾期,正旦使贺允中致‘传语’二字。由此伯大金皇帝遣数路重兵入境问罪。太上皇自省前非,传付神器,适有大金皇帝次子郎君一路兵马先到京城之下······
大概意思是;靖康元年正月十五,侄子大宋皇帝赵桓恭敬的写信给伯父大金皇帝阁下。此前太上皇派使者结盟,请求恢复幽州燕京旧地,并写下保证书。一个多月后,招降了平州留守张觉。每年进贡的东西也没有按日子交付,春节正旦朝贺,使者郑允中用了【传语】这样不恭敬的两个字。所以惹得伯父大金皇帝派遣几路大军入境问罪。太上皇知道自己以前做的不对,对不起大金国,于是把皇位传给了我,······。
熟悉这段历史的应该知道前边信说的那些事情,宋金定《海上之盟》联合灭辽,成功后,北宋可以收复以前陷入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宋朝两次出兵都被辽国击败,没有打下来这些地方,最后是金国出兵拿下来,经过谈判,金国把这其中的六个州送给了大宋,两国立下条约,规定除把以前送给辽国的岁币转送给金国以外,【两侧近人户不得交侵,盗贼逃人,彼此无令停止,不得密切间谍,亦诱扰边人,······】另外还立下重誓,【苟违此约,天地检查,神明速殃,子孙不绍,社稷顷危】谁知一个多月之后,宋徽宗就违反条约,把金国平州留守张觉诱降,得到了金国的平、营、滦三州,大概等于现在唐山市丰润区到辽宁东南部的土地。宋徽宗还封张觉为临海军节度使,平洲知州,赏赐大量财物,大宋国以为这下捡了个大便宜。
宋徽宗这个举动惹恼了金国,派兵夺回了三个州的土地,张觉逃到北宋的燕山府(现北京)避难,金国逼迫太急,没办法燕山府知州王安中找个犯人冒充张觉杀掉后送给金国,结果被识破,没办法就把张觉真的给杀了,把人头用木盒装着送给金国。此前金国在交给北宋燕山府所属的六个州时,迁走了六州中很多民户,这些迁走的民户到了张觉镇守的平洲鼓动张觉叛宋,张觉叛宋以后他们又逃回了大宋。张觉死后,金国要求归还这些逃回去的民户,北宋说本国幅员辽阔,这些人散居其中,找不到了。此外,原来说好每年交给金国的岁币也没有按期支付,支付的一部分银娟也是以次充好,于是金国对宋徽宗彻底失望,举兵入境,结果北宋节节败退,只能再次求和,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表示自己罪孽深重,没有资格做皇帝。希望得到宽恕,两国重修旧好。
第二封
契勘自太上皇与大圣皇帝浮海结约,岁月已深,遂割燕、云,恩义至厚,质诸天地,共著誓书,使聘交驰,欢盟无间,止缘奸臣误国,容纳叛亡,岁币逾期,货物粗略,遂令信誓殆成空文,邻国与师职由于此。终念大圣皇帝从初讲好,欲卜万年。事至于今,吊悔何及!太上皇深自克责,乃付神器········。
这封信是在更早的时候写给金国的,大概意思是错都在我们,太上皇为此没脸再做皇帝了,希望给我们一次坐下来和好谈判的机会。
第三封
天会四年二月五日,大金皇子、都经略处置使翰离不谨上书大宋皇帝阙下;昨以太上皇污神渎盟,奉命至讨。正月七日,大军直抵都城,方谋攻拔,特承遣知枢密院李棁等具言上皇自省前非,传位播越······
这封信是金国的菩萨太子完颜宗望写给宋钦宗的一封信,信里同样提到了宋徽宗退位的原因。
总结
在宋金灭辽以后,在两国关系的处理上,宋徽宗数次背盟,不断鼓动金国边界各地反金投宋,拖延岁币交付,张觉事件本来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挖墙脚行为,严重违反盟约,事出之后不但没有及时补救,还以各种欺骗手段打算蒙混过关,藏匿张觉、对于张觉叛宋期间逃回宋朝的移民拒不交还。而且对金国傲慢无礼,盟为兄弟,却在正旦朝和不以兄弟之礼相称,以上帮大国自居。最后导致金人对宋徽宗完全失去信任,发兵进中原初期还誓死抵抗,基本失去和金国谈和的基础,但对抗又打不过,只好以引咎辞职的方式,传位给宋钦宗赵桓,以换取和谈的可能,可惜宋钦宗并没有给金人留下比他老爸更好的印象,更加反复无常,导致金国宁可让张邦昌刘豫之流做中原皇帝,也不愿继续以姓赵的打交道。
在靖康年间,宋金冲突不断,来往国书不断,内容翔实可信,上边我只是简单的摘录几段,有关宋徽宗退位的内容,还有几封书信涉及到,其中有一封又专门提到为何离开都城,信是宋钦宗赵桓写给金国完颜宗望的,大概意思是说太上皇是对自己以前做错事深感悔恨,传位以后没有把持朝政,已经离开都城,以此证明自己对议和的诚意。从以上这些史料看,宋徽宗退位是没有办法的事,金国对他极度不信任,谈判都不愿意和他谈,他只能退位,以换取谈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