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明打赢“宁锦大捷”,袁崇焕为何还会被迫辞职?

明明打赢“宁锦大捷”,袁崇焕为何还会被迫辞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277 更新时间:2024/1/26 4:49:30

一年半后的天七年,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又率领八旗精兵大举进犯辽西,在强攻锦州无果后,又掉头攻打宁远,结果,损兵折将、伤亡无数,最后不得不退回沈阳;

这就是玩命历史上著名的“宁远大捷”和“锦宁大捷”。后金经过两次惨败,元气大伤,也不敢轻易进犯辽西地区;而明朝朝堂上下也从胆战心惊中走出,开始有点飘飘然了,于是,被边疆安危激发起来的众志成城也旋即消失,又开始沉浸在“党争”之中。

众所周知,“宁远大捷”和“锦宁大捷”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锦宁防线”的打造;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袁崇焕的指挥和调度。可以说,两场战役的胜利都和袁崇焕有着密切关联,再直白点说,没有袁崇焕,就没有这两场大胜。但是,在“锦宁大捷”发生之后,袁崇焕却迅速提出了辞职,更让人意外的是,天启皇帝竟然毫不犹豫地恩准了。

袁崇焕为何要这么做呢?三个原因不容忽视:

原因一:赏罚不明

“锦宁大捷”发生后,袁崇焕立即向朝廷上疏,请求嘉奖坚守锦州的总兵赵率教和在宁远城外与八旗骑兵殊死搏斗的满桂、尤世威、祖大寿等人,甚至连锦州和宁远的监军太监也都提到,但对自己的功劳却只字未提。

那朝廷是如何嘉奖的呢?首功魏忠贤,“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其次是两城监军太监刘应坤和纪用;然后又是一大串“阉党”之人,连魏忠贤两个尚在襁褓中的从孙鹏翼、良栋也都分别被封为“安平伯”、“东安侯”,可作为辽东巡抚、战场总指挥的袁崇焕却列在86名,给袁崇焕的奖励是:加衔一级、赏银三十两、大红贮丝二表里!

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嘛。朝里有人为袁崇焕鸣不平,具表上奏,但是犹如深沉大海、了无音讯。

设身处地想一下,哪怕袁崇焕心态再好,在这样的遭遇面前,心中的郁闷也是可想而知,恰在此时,朝中又有人弹劾袁崇焕了

原因二:不白之冤

“锦宁大捷”之后,御史李应荐弹劾袁崇焕,要求朝廷追究袁崇焕“假吊修款”、“不援锦州”的罪名。

在当时,“款”指的是谈判,“假吊修款”就是指袁崇焕在努尔哈赤去世时,以吊唁之名与后金之间进行的议和谈判。要知道,袁崇焕与皇太极的议和可是得到天启皇帝恩准的,而且袁崇焕每一步都是按照圣旨行事。圣旨让他务必顾全大明脸面,皇太极只因将“大明”和“后金”并列书写在信封之上,袁崇焕就将这封信原封不动打了回去。现在拿这件事论罪,显然站不住脚

关于明朝和后金议和的是是非非,请参考

明朝和后金的议和——一场各怀鬼胎的政治博弈而已!

那“不援锦州”能否成立呢?这在前文中也有详细的分析,具体可参考

重读“锦宁大捷”——赵率教死守锦州地,袁督师纵横宁远城!

首先,袁崇焕曾提出带兵支援锦州的提议,但天启皇帝给了袁崇焕“宁抚只宜居中调度,战守兼筹,不必身在行间”的指示。也就是说,朝廷的意思就是让袁崇焕调度就行,不必离开宁远。

袁崇焕接到这个旨意之后,迅速让副总兵满桂率人前往支援,可满桂在半路遇到后金的压粮重兵,险些被围,不得不就近退入宁远城;另外一点,和锦州相比,宁远城的战略位置更加重要。兵不厌诈,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无果的情况下当即转向觉华岛,袁崇焕不得不防,因此,他也不可能从宁远抽调重兵去支援锦州。

袁崇焕是“关宁锦防线”的打造者,任何一环出现危险都是他不愿看到的,他又怎会对锦州见死不救?却没想到,到头来“不援锦州”也能成为他的一个罪名,袁崇焕哭笑不得啊;

原因三:阉党迫害

袁崇焕考取进士的座师韩爌是东林党人,举荐他到兵部任职的侯珣是东林党人,提拔他的孙承宗也是东林党人,可从天启四年开始,包括首辅叶向高在内的东林党人就开始受到魏忠贤的打压和迫害,要么被革职,要么被贬为庶民。袁崇焕与这么多东林党人都有着联系,又怎会逃脱阉党的打压呢?更何况,袁崇焕对于向辽东各军派驻太监监军一事也多有不满,这难免遭到阉党的抵触。即便他“随波逐流”为魏忠贤建了生祠,单凭这一件事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魏忠贤对他的厌恶。

在魏忠贤的蛊惑下,天启皇帝对袁崇焕也多有不满,因此,当袁崇焕提出请辞时,天启皇帝毫不犹豫就接受了,并迅速让王之臣取代了袁崇焕的职位,后来又借着言官弹劾之际指责袁崇焕,并打算取消他的所有嘉奖,在满朝反对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给了一点微薄的奖励。

袁崇焕请辞,应该算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历朝历代的杰出将领无一不是以“保家卫国、战死沙场”为荣耀,这是武将和文臣最大的区别。对于政治,他们很少关心,也根本不会想到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会波及到边关的人事和部署,甚至能间接影响到一场“大捷”的封赏。

对于大明来说,袁崇焕是称职的,他为辽西防御倾注了太多精力和心血,可如果付出永远和收获成正比的话,那也就不会有“不公”这个词了。袁崇焕的正直和整个朝堂的氛围已经显得格格不入,而且,随着东林党人的倒台,袁崇焕也失去了朝中的支持,再固执地坚守下去已经没有意义。辞职,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官场的腐败已经容不下袁崇焕的赤胆忠心

更多文章

  • 明朝的“航海时代”比欧洲早80年,为何没能成为海上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的航海技术,明朝航海技术有多先进,明朝后期为啥发展航海

    其实,历史上每一个朝代达到顶峰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暂时性的开放,就像明朝。明朝的开放程度并不逊于唐朝,尤其是从朱元璋开国到宣德年间,经过四任皇帝的努力,明朝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其他领域的飞速发展也就成了一种必然。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以及对海洋知

  • 从“清算”张居正的那一刻起,万历皇帝就将明朝带入一条不归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万历怎么清算张居正的,张居正教育万历,万历首辅张居正廷杖

    万历皇帝执政的48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解读:万历十二年之前和万历十二年之后。万历十二年为什么是个分割点?因为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已经过世两年的张居正被“清算”了!万历皇帝在展开对张居正清算的同时,也将张居正坚持推行了近十年的“万历新政”给一一否认、并悉数抹杀。很多现代学者都认为,从万历皇帝清

  • 刘伯温对朱元璋说了这八个字,为自己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临死时说刘伯温,刘伯温朱元璋精彩片段,刘伯温被朱元璋赶走

    刘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不仅才能出众,更传言其能掐会算,出神入化,因此民间一直将其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比肩。当然,历史上的刘伯温并不像演义中那么夸张,但其才能出众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战场上能掐会算,智计过人的刘伯温在政治上却并不能如鱼得水。《明史》记载,朱元璋有一次和刘伯

  • 成吉思汗的后裔林丹汗,为什么没能统一蒙古,却让努尔哈赤捡了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蒙古族林丹汗简介,林丹李宗伟2012伦敦奥运会,林丹成吉思汗

    林丹汗为什么没能像他的祖先成吉思汗那样统一蒙古呢?其主要原因有两点。1、林丹汗的政策错误林丹汗的政策错误,使得分裂的蒙古各部都与林丹汗离心离德。林丹汗采用了什么政策呢?他把蒙古信奉了十多年的黄教改为红教,这让蒙古各部落都接受不了。林丹汗的威信也因此下降不少。而后,林丹汗又没有团结蒙古各部,使得蒙古各

  • 和珅前去赈灾却在粥里惨沙子,乾隆皇帝听了却大赞:做得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的结局:狱中自尽。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嘉庆四年(1799年)2月22日,和珅在监狱中自尽而亡,年仅50岁,走完了自己宣赫的一生。和珅死前留下了这首绝命诗,被人各种分析,甚至还有人说和珅的前身是乾隆宠爱的妃子马佳氏,后身则是来报仇的慈禧太后,说和珅最终还

  • 光绪元宝北洋造33年库平七钱二分特征有哪些最新价格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资料,光绪元宝北洋造七钱二分真伪,北洋造光绪元宝33年七钱二分图片

    光绪元宝北洋造33年库平七钱二分图片(光绪元宝北洋造33年库平七钱二分图)光绪元宝北洋造33年库平七钱二分特征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33年为清朝光绪北洋造币厂铸造的银币,钱币共同特征为正面珠圈内满汉文“光绪银元”,上环“北洋造”,下环“库平七钱二分”,中间“光绪元宝”四个字,字体俊秀。钱币背面上

  •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不让王爷留京城吗,明朝的京城,清朝京城内与京城外官员

    公元1368年,朱元璋创建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就安排自己的儿子,在驻地镇守,朱元璋就把自己的20多个子侄,都封到了各地做了藩王,藩王有自己的军队9000-15000人不等,但是藩王不得干预地方上的政务,一旦有外敌入侵,请求皇帝以后,才能发兵讨伐。朱元璋病逝以后,就把江山传给孙子朱允

  • 实力打脸,雍正做了两个决定,一个被乾隆否定,一个被嘉庆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嘉庆见过雍正吗,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顺治谁的功绩大,乾隆对于雍正的评价

    公元1726年,是雍正登基的第四年,这个时候朝中的反对势力已经基本上被他平定,接下来他做了一件让自己感到大快人心的决定:处置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这三人曾经作为八阿哥党的核心成员,与自己争夺大权,当然也做了许多阴狠的事,这让雍正记恨在心,于是他将八阿哥胤禩,削除爵位,圈禁,并且改名阿其那(狗的意思

  • 慈禧摄政后最忌惮的人是谁?恭亲王奕,连咸丰在世时都一再压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咸丰不死慈禧敢专权吗,恭亲王咸丰,咸丰为什么怕恭亲王

    慈禧不信,奈何她最宠爱的太监坚持自己的看法,让她不得不防。一天,慈禧请小叔子奕来宫中叙旧,陪同的还有小皇帝同治。奕说话说得口渴,端起同治面前的茶就喝,慈禧很不悦,想起安得海那日说的话,始信他有异心。次日,慈禧就把奕的女儿封为公主,奕也因此渐渐失宠。 虽然两人是叔嫂关系,而且年岁相差不大,但一个是太后

  • 慈禧到底有多漂亮,咸丰皇帝那么喜欢她?看完复原图我信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16岁进宫时被封为兰贵人,18岁被封为懿嫔,21岁晋封为懿妃,22岁为咸丰生下儿子后被正式册封为懿贵妃。仅仅有了6年时间,慈禧就从一个卑微的秀女,晋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不得不说,咸丰对慈禧的宠爱绝对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1835年,慈禧出生于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乳名叫兰儿。 慈禧的父亲名叫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