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执政的48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解读:万历十二年之前和万历十二年之后。万历十二年为什么是个分割点?因为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已经过世两年的张居正被“清算”了!万历皇帝在展开对张居正清算的同时,也将张居正坚持推行了近十年的“万历新政”给一一否认、并悉数抹杀。很多现代学者都认为,从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那一刻起,明朝的灭亡就开始拉开帷幕,虽然最终背负“亡国”罪名的是崇祯,但实际上,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就一步步走向沉沦
从支持新政到否定新政,万历皇帝为何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差呢?其实,万历皇帝之所以支持新政,并非是心甘情愿,而是迫不得已,因为他亲政之后的“三把戒尺”始终高悬,让他不敢掉以轻心,详细情况可参考一下此前发表的另外一篇文章
“万历新政”的三张王牌——张居正、李太后、太监冯宝!
万历皇帝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其一:“三把戒尺”的消失
“三把戒尺”分别是谁?朝廷首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以及万历皇帝的亲生母亲李太后。
从汉代开始,皇帝、太后、宦官、外戚、权臣这五种群体俨然把皇位更迭演绎成了“风水轮流转”,进来我往、好不热闹。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一方面,他用近乎残酷的手段将开国权臣一一剪除;另一方面,他留下了“太监不得涉政”的祖训。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权力始终都掌控在皇室手里,但是,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燕王朱棣竟然敢起兵谋反,还真就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自己站在了权力之巅。由于朱棣起兵过程中得到了宦官势力的鼎力支持,故而,当朱棣成为皇帝之后,就逐渐放松了对宦官的约束,久而久之,“太监不得涉政”的警示也就名存实亡了,宦官又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万历皇帝登基时只有10岁,由于年龄较小,他的生母李太后就责无旁贷地成为暂时的掌权人。李太后明察秋毫、深明大义,他提拔了两个人辅助万历,一个是张居正,既是朝廷首辅,又是万历皇帝的授业老师;还有一个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这两人对李太后十分尊重,在处理朝政上也格外卖力。三人相辅相成,竭力推动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经过十年努力,明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繁荣局面,这也就是所谓的“万历新政”。除了合作,三人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年幼的万历皇帝十分严格,这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瞬间压力大减的万历皇帝旋即展开了对张居正的清算,不但处决了一批张居正提拔的人才、抄了张居正的家,还对张居正进行了“鞭尸”。虽然他也罗列出张居正一大堆的罪名,但实际上就是一种报复;张居正之后,他先将冯保踢出权力中心,而后又借故抄了冯保的家;只剩下李太后独木难支,面对如此荒唐的万历皇帝,她心灰意冷,从乾清宫搬到了慈庆宫,从此再也不问政事。
“三把戒尺”的消失让万历失去了所有制约,再也有恃无恐,因此,就开始走向沉沦之路;
其二:居功自傲
在消除“三把戒尺”之后,万历皇帝也确实打了几场漂亮的战争,尤其是万历二十年开始的抗日援朝战争最为显赫
八年援朝抗倭
朝鲜历来都是明朝的藩属国,而且是藩属国中最为忠心的一个,因此,大明王朝对于朝鲜也极为重视,多次出兵平息朝鲜的内乱
万历二十年,日本大局侵犯朝鲜,朝鲜向明朝求救,万历皇帝派李如松率兵入朝增援。经过几年断断续续的战斗后,万历皇帝采纳了大臣们“持久战”的建议,与日本在朝鲜形成长期对峙,结果,在耗死了丰臣秀吉之后,日本自动败退。
这次抗日援朝历时8年之久,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常年的战争消耗也让明朝的国库捉襟见肘
其他战争
除了抗日援朝,在万历十七年,播州地区也发生了动乱,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起兵谋反,朝廷在经过11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在万历二十八年将这次叛乱彻底平息;
还有发生在万历二十年的蒙古“拜之乱”,这个叛乱仅维持了一年左右,也是由李如松平定;
一连串战争的胜利,让万历皇帝开始有点居功自傲——离开你们,我照样能行!这更坚定了他“不理朝政”的信心
其三:“有病”一说
关于万历皇帝“有病”一说,在诸多评论里都可以看到,但他的病并非什么不治之症,仅仅只是肥胖而已。至于有些史料中说他“连走路都需要有人去拖着肚子”,可信度不高。但是,在明定陵发掘后,考古人员通过对万历皇帝遗骸的鉴定,发现他应该是有些驼背的。
这个应该不难理解,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整天就是吃喝玩乐,身体自然会出现一些病变,但应该都是小病,毕竟,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家还能成为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什么他的身体还是蛮好的
尾话
如果说“三把戒尺”的消失使万历皇帝变得毫无约束的话,在战场上的取得的成绩无疑让他的自信和傲慢更加肆无忌惮,被功绩冲昏头脑的他也许根本意识不到,几场大的战争都属于“旷日持久”型,将“万历新政”所积攒下来的财政收入损耗殆尽,而在制止了新政之后,经济方面又缺乏新的增长点,这等于让大明王朝陷入“坐吃山空”的境地,这样的局面如何能够持久?
后来,万历皇帝更是出人意料地20余年不再上朝,这让朝堂大乱,民生凋敝,连努尔哈赤的崛起和萨尔浒战争的失利也未能让他有所改变,反而将权力下放给了宦官,就此看来,明朝的灭亡,还真不赖人家崇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