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海禁政策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倭寇的入侵和自己朝代金银的外流,他们当年可是不是真的闭锁,他们依旧在和外国做贸易,明朝禁止的贸易是民间人们自己和外国进行贸易,他们要推行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所以这种形式是必要的。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这点是体现的非常明显的,国库通过这种贸易形式很快被充满,国家收获了巨额的利润。
不过民间很快就想到了应对的措施,那就是走私。毕竟这种方式事实上垄断了市场规律,最后造成了倭寇和走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其实最后这种朝贡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只是官方不愿意承认。最终傲娇的官方也在隆庆年间重开了关贸,允许百姓们贩运东阳的那些货物。
清朝时期的海禁就真的是闭关锁国了,为了防止东夷的进入(明朝和葡萄牙军队有过合作),同时为了打击反清复明的势力,所以清朝的海禁是非常的严厉的,甚至在满清刚刚入关的两年中,沿海地区都成了无人区,让沿海的居民全部迁到了内地,结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倒退,毕竟人都没了。
而在康熙时期,清朝解封了海禁,大范围的为民间开放贸易,虽然说是有四个口岸,但实际上是开了100多,而在乾隆时期,西方的捣乱分子就来了,宁波、泉州和松江三个口岸就此关闭,西方人和中国的贸易都到了广州,而当年的广州十三行就是在这时开始崛起的。
其次,两个朝代虽然都海禁,但是明朝的非常灵活,在和西方进行交流,西方人的先进技术其实一直在流向中国,明朝对于这些先进的东西并不排斥,尤其是在隆庆以后,民间也开始重新接轨,这时候的明朝军队已经用先进的技术对军队进行了革新,海防也坚固了,当年普泰亚英国荷兰都来打过明朝的海军,好点的议和通商了(葡萄牙),坏点的被打回去还赔款了(英国)。
而清朝时期海禁是松动了,但是闭关锁国没有松动过,“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慢慢的就和世界开始脱轨,尤其是军事上的脱轨,清军在西方已经坚船利炮的时代,依旧用的是乾隆时候的淘汰武器,这使得英国人轻松的就用火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大门,最后变成了半殖民地社会。
而最后,两个朝代虽然都在隔绝贸易,打击明朝的月港是政府主导,人民贸易,最后政府拿小的,人们哪的才是大的,虽然国家没拿到多钱但是满足了人民,可是清朝完全是国家把控,最后的钱财全都进了自己的口袋,耽误了人民,最后使得自己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