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孝武帝:在位24年,赢得淝水之战胜利

东晋孝武帝:在位24年,赢得淝水之战胜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89 更新时间:2024/1/13 3:00:36

317年,司马睿在江东称帝,却没能掌握实权。司马睿能立足江东,靠的是门阀士族的拥戴,王氏、庾氏、桓氏、陈氏,相继主导朝政,皇帝就是个摆设。

司马睿作为开国皇帝,却被王敦控制,郁郁而终,其余皇帝可想而知。到了简文帝司马昱时,由于桓温掌权,并有取代晋朝的打算,简文帝临终前,居然想“禅让”皇位给桓温。

孝武帝,司马昌明,简文帝的儿子,在位24年。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希望借助北伐建立的战功,名正言顺的加九锡,取代东晋,结果被慕容垂击败,损失惨重。

北伐失败,桓温威望一落千丈。372年,为了树立威望,桓温废了司马奕(晋废帝),拥戴司马昱继位,是为简文帝。桓温高压下,司马昱没过一天安稳日子,8个月后驾崩。

简文帝为了保住家族性命,临终遗言:“桓温效仿周公摄政,如果司马昌明不能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言外之意,桓温可以称帝,这是皇帝的“遗诏”。

简文帝懦弱无能,但门阀士族不答应,王坦之当面撕毁“遗诏”,让皇帝重新修改诏书:“桓温辅佐,扮演王导的角色”。接着,谢安、王坦之力排众议,没等桓温入京,直接让司马昌明继位,取得主动权。

桓温能力强,但做事力求稳重,缺乏魄力。桓温希望简文帝能主动“禅让”,苦苦等待,谁知谢安、王坦之插手,自己与皇位失之交臂,但他并未放弃。

373年,桓温带兵入朝,谢安、王坦之严阵以待,摆出决战架势。桓温没能下定决心,只想让朝廷能加“九锡”,静观时变。桓温病重,谢安假装答应,却不断以文书“格式”错误为由,修改诏书内容,将桓温拖死。

桓温病逝,弟弟桓冲为人忠厚,且威望不足,孝武帝保住了皇位。考虑到外地将领手握重兵,谢安为了维持京师稳定,让谢玄去江北流民中招募士兵,组建一支直属朝廷的武装,即是“北府兵”。

383年,谢安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前秦”皇帝苻坚率领的93万大军,保住了东晋国祚。

淝水之战后,孝武帝威望大大提高,他便以此为契机,削弱门阀力量。孝武帝让弟弟司马道子参与朝政,主持尚书省,分割谢安的权力;淝水之战获胜,孝武帝非但不赏赐谢安,还支持王氏家族对他发起挑战。

谢安有名士之风,不想挑起内战,主动率部北伐,旋即病逝。桓冲、谢玄等名将也先后病逝,门阀士族缺少精英,人才凋零。再则,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东晋的压力减轻,孝武帝可以腾出手来,慢慢收拾门阀。

孝武帝、司马道子兄弟联手,荆州、寿春、京口、襄阳、兖州、姑孰等战略重镇都掌握在忠于皇室的将领手中。例如,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王恭(孝武帝的大舅哥)驻守京口,控遏上下游咽喉,孝武帝立于不败之地。

东晋开国七十多年后,门阀士族英才凋零,到了孝武帝后期,已经没有了类似王敦、王道、庾亮、庾翼、桓温、谢安等可以左右朝政的风云人物。如此,权力回归了“皇室”,孝武帝感受到了帝王的尊严。

但是,孝武帝掌握大权,并非自己雄才大略,而是门阀士族没了人才,是谢安还有名士之风,不想引起内战的结果。如果谢安不放弃朝政,效仿王敦、桓温,晋朝早就没了。

遗憾的是,大好局面下,孝武帝、司马道子兄弟没能抓住历史给予的“机会”。掌握大权后,兄弟俩不思进取,整天纵情享乐,并相互内斗,若非母亲李太后尚在,估计早就兵戎相见了。

396年,孝武帝在宫中饮酒,让张贵人作陪。酒过三巡,孝武帝开句玩笑话:“你入宫这么久,已经三十多岁了,没有昔日的容颜也就罢了,还没能生下一儿半女,我明天就废了你。”

张贵人怀恨在心,她不断劝说孝武帝饮酒,还亲自给服侍的宦官倒酒,将他们全部灌醉,然后派人送他们回家。夜晚,张贵人侍寝,她找来几个宫女,用棉被将沉睡中的孝武帝闷死。

孝武帝死后,张贵人当即派人告知司马道子,说皇帝在梦中“魇崩”。司马道子看到劲敌驾崩,高兴还来不及,没有追究张贵人责任。继位的司马德宗,比司马衷还“愚痴”,更加不会去查清真相,张贵人活得逍遥自在。

司马德宗“愚痴”,司马道子专权跋扈,与孝武帝的亲信王恭、殷仲堪等矛盾尖锐,双方兵戎相见。此时,以桓玄为代表的门阀卷土重来,庶族出身的刘裕乘势崛起,东晋在内耗中走向灭亡。

参考书目:《晋书》

更多文章

  • 唐高宗李治的最大悲哀——生前遇到武则天,死后撞上影视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关于李治的评价大都很“反面”,说他生性懦弱,在其他几位皇子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李治都是置身事外,对政治也不感冒,没成想,这样的“二傻子”竟然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法眼”,成为接班人。登基之后也没有表现出一个君王该有的威严,一个长孙无忌都让他束手无策。直到那位“武才人”二番进宫,李治才在武

  • 说一说:李世民背后那些各有千秋的女人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一生有多少女人,李世民最喜欢的女人是谁,如何评价李世民的一生

    一、贤惠皇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后之一,她也是最称职的皇后。在李世民征战四方的岁月里,她紧紧追随,她为李世民沏茶洗衣,事无巨细,悉心照料李世民的生活起居,正是因为他贴心暖肺的照顾,李世民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胜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她作为正宫娘娘,对后宫其他嫔妃,像对待一家人一样宽

  • 李世民一生为何只册立了一位皇后?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在长孙皇后怀里哭,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立过皇后吗,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

    正因为皇后在国家统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代帝王都非常注重皇后的任命,当前任皇后殡天之后也往往会及时补缺,就连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也先后任命了三位皇后,而周宣王和昭武皇帝刘聪更是同时任命了四位皇后。可是,与这些十分重视皇后的帝王相比,唐太宗李世民就显得异常低调,他一生之中只有一位皇后,就

  • 她是隋文帝遗妃,因隋炀帝送的一个金盒,羞愤之下郁郁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炀帝野史传闻,隋炀帝后妃的下场,隋炀帝的女儿与唐太宗

    多少帝王被最底层的起义军轰下了宝座,而不少朝代开国之君也是卑贱平民,刘邦一介草根布衣,朱元璋要饭叫花放牛郎。他们都颠覆了前朝开辟了新政,所以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做到荣辱不惊才能笑看风云,在低谷和高位之时都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隋文帝的出身也极为平凡,但是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手段,结束了三百年的混战局面,

  • 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杀兄弑弟,为何却单单的放过他们两人的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谁,大唐情史李世民玄武门,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

    可是他的夺位之举我们暂且不提,单说兵变的后续处理就让人很难的理解,他幽禁老皇帝,给了一个太上皇的头衔,自己接管了天下,这在情理之中,他杀了建成圆寂二人,争取绝对的主动权这也合理。为了不让他们的后代寻仇,他将二人的是个儿子全部斩首,以绝后患也无可厚非。就是他在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后,却将二人的发妻占为己

  • 大臣临死前掏出两块免死金牌,李渊:朕有最终解释权,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渊临死遗言全集,李渊赏赐免死金牌,李渊给秦琼的免死金牌

    事实证明,得到免死金牌,基本上都是悲剧的开始。皇帝之所以赐下免死金牌,就是因为大臣立下大功,为了笼络人心,也给他一颗定心丸,表明自己不会卸磨杀驴。于是功臣天真的以为自己彻底安全了,开始变得膨胀,甚至胡作非为。等到皇权稳固,外敌基本被肃清,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就是这些功臣了。再加上一些人因为手握免死金牌,

  • 明朝一县令判身中五刀死者为自杀,皇帝:你当我是晋惠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县令孟殷,明朝被朱亮祖害死的番禺县令,专家发现明朝县令墓

    案件审理完结后,县令按制将此案上报刑部,刑部查验卷宗,发现案理不通。你想啊,谁自杀会往身上砍五刀,还刀刀是致命之处?正常人无非也就是割腕、上吊之类了。因此本着避免出现冤情的情况,刑部责令将案件发还杭州府重审。然而没过多久,杭州府重新将审理结果上报,还是判定自杀。这下子可把刑部官员给惹怒了,这不拿大家

  • 此人救过李渊一命,李世民却“骗”他做了一件几乎必死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对待晚年的李渊,李世民死后李渊为何不杀武则天,李渊把李世民从天牢里放出来

    隋朝末年,李世民带领一批忠臣良将四处征战,一手开创了大唐盛世。李世民也素来号称知人善用,对待手下将领几乎能做到坦诚相待,视若股肱。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就有一人被李世民忽悠,做了一件几乎必死的事情。这个人就是凌烟阁功臣排名第二十二位的唐俭。唐俭出身士族,父亲与李渊是好友,他也很早与

  • 《兴唐》第一猛将,潼关前刀斩李元霸,却因双眼特殊被杨广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元霸初次见杨广,兴唐李元霸手拿银锤,李元霸算不算历史第一猛将

    这个人就是天宝大将宇文成都的师傅,隋朝名将鱼俱罗。鱼俱罗身形魁梧,体力惊人,武器是一把大刀,勇武过人,他先是在隋文帝身边担任禁卫军,后来被提拔当上了大都督。开皇八年,隋文帝下令展开灭陈之战,鱼俱罗在杨广麾下征战,因为战功卓著,升任大将军。随后又参与了平定沈玄懀、高智慧的战役,受到隋文帝嘉奖。鱼俱罗在

  • 别再鼓吹隋炀帝杨广了,看看杨坚去世时给他留下多少政治资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坚杨广被废,隋朝只有杨坚和杨广吗,杨坚是不是被杨广害死的

    隋朝只经历了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作为隋朝灭亡的直接负责人,隋炀帝杨广本应受到历史的指责,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为其歌功颂德,再加上小说和部分影视作品的渲染,杨广甚至还成了一代明君,而隋文帝杨坚反而变得默默无名了。对于这个一手缔造了隋朝奇迹的开国皇帝来说,实在不公平,因为,杨广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啃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