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起一生无败绩,韩信一人定乾坤,两者相比,谁更胜一筹呢?

白起一生无败绩,韩信一人定乾坤,两者相比,谁更胜一筹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060 更新时间:2024/2/6 13:16:26

白起韩信,这两位作为古代战神的杰出代表,如果将两者相比,谁会更胜一筹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将二人进行对比,看看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论勇猛必看战绩

白起生活在秦国的强盛时代,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秦国经商鞅变法后,除了在经济上的富强,在军事上也实现了突破。

商鞅注重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分为二十个等级,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官位、田地等,即使是普通百姓,只要立有军功,也一样可以授爵。

这么一改,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战场上变得异常勇猛,军队作战能力明显加强。可以说,秦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对之后白起的攻城略地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那么白起的勇猛程度如何呢?父亲从小就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像吴起一样的军人,在他十五岁时就进入了军队。

作为一名小卒,在军队中要想引起长官的注意,最直白的方式就是要表现勇猛,只有勇猛才有可能获得战功,立功多了才有可能升职。

白起就是凭着自己的勇猛屡立战功,并成功引起了穰侯魏冉的注意。领导找他一聊,发现他还有指挥才能,之后才开始重点培养。

这一培养可了不得了,对于他的勇猛,他的战绩就是最好的说明。

  • 公元前294年出任秦国的左庶长,领兵攻韩国新城;次年升为左更,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魏韩联军,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斩首二十四万级。此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之后因功升为国尉;
  • 公元前292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 公元前291年,与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 公元前286年,攻赵,取光狼城;
  • 从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78年,秦国对楚国接连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秦军一路攻城掠地,迫使楚国迁都,从此一蹶不振。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白起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之后他被封为武安君,从此名震天下。
  • 从公元前273年到公元前262年,秦国继续为统一大业而战,又把矛头对准了韩国,白起仍旧一马当先,华阳之战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陉城之战攻陷五城,斩首五万,最后使得韩国陷入上党之争的漩涡之中。
  • 公元前260年,因上党之争,著名的长平之战爆发,在此战中,白起一举将赵国打垮,坑杀了四十万降兵,令赵国人闻风丧胆。
  • 可以说,迄今为止,在中国历史上,实战经验最丰富的将领非白起莫属。相比之下,韩信的战绩虽然也十分辉煌,亦无一败绩,但楚汉相争也就四年,其战争强度远不能与秦国的统一战争相比。

    再者而言,白起时代诸侯国的实力,与刘邦时代没落的小诸侯国相比,也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刘邦后来在铲除异姓诸侯时,也没费多大力气。

    因此,论勇猛必看战绩,很明显,白起更胜一筹。

    论谋略先看作战特点

    在看了白起的战绩之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他非常善于打歼灭战,即以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的。

    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了四十万降兵,连降兵他都不肯放过,尽管有缺粮、让士兵立功的因素,但也可看出,在他的主观意识中,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由于以歼灭战为目的,所以,白起作战对敌人必穷追猛打,十分注重追击战。比如在华阳之战中,秦军三面出击斩杀赵魏联军十三万人,然而在大胜之后,魏冉却发现,白起不见了。

    那么,白起去哪里了呢?原来白起部队在斩杀敌人后,他直接率本部轻骑去追杀逃兵了。

    赵国经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胡刀骑兵可以左右开弓,甚至向后射击。但秦国的轻骑也不输赵国,虽然他们做不到向后开弓,但他们完全可以做到在奔跑中向前射击。

    这样一来,赵国败退,白起的轻骑部队穷追不舍,一边追一边射,一直追到济水岸边,射杀胡刀骑士两万余人。

    经此一战,白起轻松打破了胡刀骑士无可追的神话,天下不禁为之一震。

    此外,白起作战还十分重视筑垒工事,先引诱敌军脱离阵地,将其引入预期筑好工事的区域,在围歼的同时,还要将其逃跑的后路也切断。

    比如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佯装败退,将赵括引至自家筑好的营垒之前,结果赵军无法攻破,想撤退,但已经来不及了。

    就在赵军离开军营后,白起已派军绕到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有一支五千人的骑兵直插赵军与营垒之间,这样一来,赵军主力就被一分为二,成为两支孤立的部队,更糟糕的是,赵军的粮道也被切断了。

    这样一布置,赵军几乎已成瓮中之鳖,插翅难飞。在此其中,白起就运用到了工事助战。

    由此,可以总结出白起作战的三个特点:善打歼灭战、追击战,必要时辅以工事。

    那么,韩信在短短几年内就助刘邦定天下,他的作战特点又有哪些呢?

    在韩信身上,有很多相关的成语,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在这两个成语当中,实际蕴含了韩信用兵的战略特点,即避实击虚、因地制宜、佯败诱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是典型的避实击虚战术,刘邦听从韩信的计谋,派人假修栈道,以假象为真奇袭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背水一战”则既利用了地理因素,又加入了“佯败诱敌”,两者结合,士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战斗力,而将领也最大限度地将其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韩信与白起一样,也注重因地制宜地利用工事。比如在潍水之战中,韩信与龙且在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利用潍水之势,在上游连夜筑工事,用一万多个沙袋拦截潍水,带一半军队渡河,与齐楚联军短兵相接之后就佯装败退,龙且下令追击,就在联军渡河过半之际,韩信下令将沙袋撤走,河水忽然汹涌而来,联军多半被水冲走,韩信又及时回击,一举杀死了大将龙且。在河岸上的士兵,一看形势不妙,立马四散逃跑,汉军再接再厉,俘虏了全部楚军。

    从二人的作战特点来看,虽然他们所处时代不同,但二人作战的战略战术大同小异,都有勇有谋,所以才能创造出没有败绩的神话。

    所以,在作战谋略上,二人不分伯仲。

    论成败则看结局

    白起与韩信,从军事上说,无疑都是成功的,但从人生的结局来看,他们却都是一个失败者。白起被逼自尽,韩信被吕后诛杀,为何一代名将不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难道都如人们所说的“鸟尽弓藏”吗?

    白起之死与韩信之死还是有区别的,白起受范雎排挤,同时又挑战了秦昭王的君王之尊,唯令不从,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但是个人认为,白起拒接出征是对的,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军事将领。

    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从此颓废了,但秦军也是损失惨重。各路诸侯国在长平之战见识了秦军的可怕,早已暗中结成一体。此时秦军突然又想大举攻赵,必然引发诸侯国的集本抵制,这样一来,秦国很难取胜。

    可以说,这是来自一个军事家很诚恳的军事分析,但却被小人利用,白起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从军事角度来看,他并没有什么失败之处,直到死,他的军事分析也没有出错。

    而韩信之死就不一样了,他是名副其实的“鸟尽弓藏”。实际上他的结局早在挟制刘邦封他为齐王时,就已经注定了。然而他本是有机会改变的,但被他忽略了。

    韩信曾对刘邦说,项羽此人好“匹夫之勇”,又常现“妇人之仁”,这两个成语用在他身上也挺合适的。当初蒯通提出三分天下的大计,他没听从,刘邦只是多关心了他几下,他就对人家感激涕零了,连蒯通都看出刘邦是个无赖,而他自己怎么会看不出呢?这才是真正的“妇人之仁”。

    所以,对于韩信的结局,并不值得同情,他说项羽不能称王,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因此,从个人成败来看,白起是成功的,当然,韩信也是悲剧的,我将我心照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

    综上所述,从三个方面对白起和韩信进行了简要对比,得出的结果是,白起更胜一筹。

    更多文章

    • 三国志11山越崛起:孙策和周瑜俯首称臣,经验包翻身做江东新主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孙吴对于山越势力的打击,还是非常成功的。他们不仅通过围剿山越吸收了很多壮丁补充到了军队中,更锻炼出了陆逊、蒋钦、贺齐等一批名将。毫不夸张地说,山越就是培养东吴精锐的超级经验包。在三国志11游戏里,山越武将虽然偶尔会在治安低迷的时候出来捣乱,却依旧逃不过一顿劈头盖脸的暴揍。绿叶当得久了,总有想做

    • 匈奴、契丹、突厥、女真、柔然、鞑靼,这些你搞懂了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匈奴契丹女真关系图,鞑靼和柔然,契丹是柔然的后裔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不少中原百姓都遭受到了这些少数民族的侵扰,导致中原的百姓不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因此这些百姓对于这些中国外部的少数民族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我们现在来看历史,就会发现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国,那么匈奴、契丹、突厥、女真、柔然、鞑靼,这些少数民族你全搞懂了没? 匈奴是最早

    • 三国中曹魏最厉害的十位猛将,第三位战平关羽,第一位毫无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在忽略孙吴,那曹魏方面就是遭到作者的无情贬低,魏蜀吴三国的武将阵容以曹魏最为强大,可谓是人才济济。并且不存在其他两国人才断层的情况,称兵多将广绝不过分。内有八虎骑,外有五子良将,如果评选曹魏十大猛将,又会有哪些人上榜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演义,当中曹魏战斗力最高的十大猛将,这里

    • 曹魏后期的十大名将:邓艾上榜,还有一对父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十大名将邓艾,曹魏战死十大名将,卫瓘为什么要杀了邓艾父子

      一、邓艾公元263年,邓艾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此战,邓艾偷渡阴平,击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成功包围了成都。蜀汉灭亡后,邓艾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泰始九年(273年),邓艾被平反昭雪。唐朝时期,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

    • 《天下长河》河伯庙中,人到暮年的康熙为何满眼惶恐?他的报应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河伯祠,康熙一生最大的秘密,历史上的河伯典故

      在整个朝堂之中,靳辅是康熙最爱的臣子,奈何命运不公,老天爷愣是没让他多活几年,以往皇帝最担心的就是靳辅有没有变老,可当靳辅真正老了的时候,他才猛然发觉,自己亏欠靳辅太多,找了个不错的安置地点,将其铸成铜像,好好放治在河伯庙里,没事的时候还能去看一看,就当是缅怀了。人都是会老的,曾经那个年轻气盛的皇帝

    • 为何乾隆对一个侍妾情有独钟?宠其65年,75岁仍被“翻牌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最荒唐的下场,乾隆一生做过哪些荒唐事,乾隆一生出宫多少次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时期,能进宫入选仿佛是大多数世家女子的梦想,但是在后宫里能得到皇帝独宠的女子,可谓是少之又少。那么,为何乾隆会对一个侍妾情有独钟?在宠其65年的岁月里,即便她75岁仍被乾隆“翻牌子”。她究竟是谁?想必大家都曾看过琼瑶老师的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除了紫薇、小燕子、金锁被观众熟知之

    • 天下长河:康熙身边不容小觑、风光无限的内官奇人梁九功,结局凄凉算不算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梁九功在康熙朝炙手可热、风光无限,丝毫不亚于权倾朝野的王公重臣,但是他最后的结局凄凉,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去看看。 梁九功能成为康熙身边的心腹内官,绝非偶然 《天下长河》中有几个细节,就能看出梁九功聪明伶俐又乖巧,做事周到有心计,由此可见康熙对梁九功的倚重和信赖,也就不足为奇了。每次康熙与明珠、

    • 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灾民却为何感恩戴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民间故事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情景:说是乾隆年间出现了大灾荒之后,面对饱受饥饿的折磨的灾民们,大贪官和珅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一个“馊”主意。这个“馊”主意的内容就是让地方官府在赈灾煮粥的时候往粥里掺杂一些沙子。在粥里掺沙子的目的在朝廷中的很多人看来,和珅这个主意非常沦丧人德,为了贪点钱财连灾民们的救命

    • 明清同样是实行海禁,为何明朝没有和世界脱轨,清朝就成了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海禁改革,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为什么明朝要海禁

      在明朝时期,海禁政策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倭寇的入侵和自己朝代金银的外流,他们当年可是不是真的闭锁,他们依旧在和外国做贸易,明朝禁止的贸易是民间人们自己和外国进行贸易,他们要推行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所以这种形式是必要的。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这点是体现的非常明显的,国库通过这种贸易形式很快被充满,国家收获了

    • 慈禧为何长期居住在储秀宫,宫女口述历史说出慈禧真实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宫女谈往录》中,有一章专门谈到慈禧为何长期居住在储秀宫,荣宫女道出如下实情:慈禧居住在储秀宫,是有她的用意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牢牢抓住自己的政治本钱。谁都知道,在没生同治帝以前,她不过是个嫔,地位不高。咸丰帝又是个酒色之徒,施行的是“博爱主义”,她得幸了一段时间,咸丰帝对她的感情也就淡薄了。生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