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实用主义,使他可以在逃跑的路上,为了减轻车载重量,让自己逃得更快,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儿女赶下车,而且,在夏侯婴将他们重新拉上车后,刘邦又将他们推下去,如此者三。
刘邦的实用主义,使他在广武涧与项羽对峙期间,项羽威胁要烹杀刘邦的父亲时,刘邦竟然笑呵呵地要项羽在烹了自己的父亲后,记得分自己一杯羹。见过无情的,没见过这样无情的,他无情得理直气壮。
用这一点去解释刘邦为什么要诛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也是成立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刘邦的利益,对将来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有因无因、有必要无必要,都统统诛杀,凡握兵权的,一个不留。
所以,项羽的贵族精神,让表面粗暴的他,有着儿女情长的一面,与刘邦交锋垓下之际,寒风呼啸,四面楚歌,兵败已成定局的他,面对风雨相随的爱妾虞姬,慷慨唱出了自己的千古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所以,项羽的贵族精神,让他在身边只剩下20多个士兵之时,还与汉军苦战周旋,全无惧色。让站在乌江边的他,面对着可以轻松逃走的机会时,没有选择乘船东归,却选择了挥剑自刎,结束了自己年仅三十一岁的宝贵生命,留下悲怆的历史镜像。而且,从项羽的精神追求出发,不死不行,非死不可。
刘邦有刘邦的灵活,项羽有项羽的固执。所以,刘邦为了逃跑,宁让自己的儿女送死;而项羽可以逃跑,最后却选择了自杀。两种理念,两种结局。然而,项羽毕竟输了,刘邦毕竟赢了。所以,后来的人们觉得项羽可笑,觉得刘邦可学,是励志楷模,人生奋斗的方向。这就是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畅行至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