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明朝在中国历史之中构成了从古代跨越到近代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缺少谁都不能缺少明朝,也正是因为明朝的这种巨大影响力使得今天的中国国学课本之中收录了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伟大作品。
中国教材的收录问题
在很多年以来,一代代的学生读书都会通过对比发现我们手中使用的教材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过去很多老一辈使用的教材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靠近21世纪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则是显的更加的具有全球化特征,可是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时代学生对于教材之中的一个感情交流除去语文汉字本身之外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教材内容了。所以教材内容的一个编写尤其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些年来,有关很多教材之中的老课文陆续的被删简,例如朱自清先生所写就的《背影》其实就代表了中国人的父爱之中那种如山岳一般的沉重,以这些作品为代表的语文课文之中的时代内容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就是不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他里面的暗中精神内核足以影响中国人数百年甚至于数千年,所以这种教材课文是万万删除不得的。
而对于教材内容之中的每一次增加也是会影响到很多,因为每一篇教材课文之中内容的增加都足以影响到中国孩子少年时期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毕竟中国文化五千多年以来产生出来了太多的优秀作品,虽然说每一部古书之中的作者早已经离开人世多年,但每部作品背后那种无形的竞争都使得教材之中的内容必须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心思才足以登上国文课本的高雅课堂。
正是因为教材内容的删除与录用关系着中国少年的成长和未来的成才问题,所以很多中国式家长对于这一点十分的关心,他们几乎以文史学者和教育家的态度一直在无形之中注视着中国国学课本教材内容的一个编写。而这一次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老先生的作品被收入到语文教材之中就在很多家长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阳明文章入选语文教材
2014年9月的时候,杭州这个被称呼为古代江南城市之中后花园的地方的学生在翻开课本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丝不一样的味道,仔细一看原来是课文之中多了几篇明朝的文章,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明代王阳明的那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篇文章很快就引起了家长和学生们的一个注意,那为什么会这样迅速的引起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呢?
很多人对于这里可能不了解,便天真的以为按道理来说这些学生都是才开学,他们也不知道教材之中的内容啊,为何会因为教材之中的内容产生这么多大的惊讶呢?
而精通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之所以会惊讶就是眼前所看到的事情和自己脑袋之中所思考本应该出现的事情不一样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反差才会出现这种事情,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已说出来大家都是知道的,但只要是不说出来,很多人还真的有可能一辈子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因说起来也是很悲伤,就是今天的中国学生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在这种环境之下的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都必须十分的努力,刻苦的内卷才能避免被内卷。在这个内卷竞争压力极其巨大的时代,很多学生其实都在超越自己这个年纪和阶段做事。
对于这个说明其实还是不够的直白,最为直白的说法其实就是这些学生在读低年纪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高年级的书本和知识,甚至为了能够超越其他的学生,很多学习过程之中都会加大进度以节约出来时间来提前学习这种高年级的内容。
但这中间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规定是每个学期都只发放属于这个学生本学习极阶段的教材和资料,所以这些学生要学高年级的教材内容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自己动手用笔记录下来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另外一个就是从上一届已经毕业的认识学生之中借到这个教材,这种风气和行为在整个中国都盛行,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这些杭州学生在看到明代王阳明作品会十分惊讶的情况了。
而这些家长之所以跟着十分惊讶的原因就是因为教材经过他们的手辗转,他们也了解到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自己以前也是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教材内容记忆深刻,所以出现陌生的课文会因为对于学生生活太过于关心而导致密切关注这个事情,然后经过不同的家长按照个人的价值观和取向对于王阳明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都会得出不一样的观点,如果是符合教材内容选举人的观点那自然是不会再说什么了。
可是如果不符合或者自己的孩子从前十多年根本就没有接触到过这个陌生领域,那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反应,而根据中国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王阳明的作品的确是首次出现,很多学生和家长根本就是闻所未闻,所以也就会需出现许多家长“炸锅”的这个现象了。
王阳明被排斥的原因
王阳明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之中十分的伟大,懂他的人将他称为中国明代的孔子,他的一生之中可以说是文物全能。但不懂他的人可能活了几十年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很多人在疑惑为啥王阳明这个名不见经传之人的文章会成为教材之中的内容。
也有的人还会困惑为啥像王阳明这么伟大的人,他写的文章为啥到现在才被选入到语文教材之中呢?这其实是不同人的看法不同罢了,而那些家长反对王阳明也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原因的。
杭州地区家长反对王阳明文章入选语文教材最主要的一条原因其实就是王阳明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实打实的“八股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八股文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这其实是中国科举制度下面文章僵化的一个产物。
到南宋末年的时候,八股文因为考试出题人多次从儒家经典之中节选部分内容然后长期的按照一定的格式书写文章而来,到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更是发展到了巅峰,南宋的时候还是学生自己摸索根据出题人的心思认为按照这种套路去写文章旧可以得到高分。
到明朝的时候,官方为了防止这些人在这方面取巧破坏考试的公平性,索性对文章的题材和体裁都进行了一个规范,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都被规定只能写一个体裁的文章,不然就是零分,就像今天的作文一样,假如已经规定了要写议论文体裁了,但你却按照自己的爱好写一个散文或者叙述文那你不是零分就是几分。
八股文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考试的公平性,但到后面却是完全的演变成为了一个僵化的形式,大家都只要研究这一类的考试题材文章就行了,其他的都束之高阁,所以我们会发现唐朝有唐诗,宋朝有宋词,元朝都有元曲,明朝和清朝又有什么呢?
或许就真的只有那种登不上台面的小说了。所以这些家长都一致的认为八股文实际上是封建思想的残余,王阳明的那篇八股文会限制学生自由思想的发展,束缚住学生的创造力。使得中国学生的文章最后趋向于一个同质化。
而中国文化历史领域本来讲究的就是一个百花齐放,今天这样公然的学习被摒弃已久的八股文,这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吗?这就是杭州地区广大家长反对学习王阳明那篇文章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屁股决定脑袋,他们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没有看到出题者的苦心,也没有深入去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生平!
选文人的心思你不懂
我们称负责出考卷之中题目的人为出题人,依据这个例子就将负责选取教材之中课文的人称为选文人吧!这一次这些选文人的的观点其实真的没有错误。明清两代近600年的时间虽然一直都是被八股文主导,但也阻碍不了好文章的出世,而王阳明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再文章的体裁只是知识内容的一个载体,就像黄金做成元宝是黄金,难道做成首饰就不是黄金了吗?
近代以来像这种大才一点都不少,像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他的知识丰富无比,既能够以英文为载体将中国人的大道理说给那些外国人听,又能够以古文的方式写出许多不输给古代名家的篇章,说到底这些都是换汤不换药,主要的海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做人的道理和做学术所必须具备的气节。只有这样的解释才解释的通,也只有这样的解释才符合王阳明老先生的初衷和选文人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