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宋朝,不知道各位读者朋友们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的印象是什么?发达、繁荣、亦或是军事力量弱小?当然我们对其能够有着这样的印象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朝代特性密切相关,依托重文轻武宋朝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同样由于重文轻武,宋朝最终走向了毁灭。那么问题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根源是什么又有何利弊呢?
首先宋朝重文轻武的根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赵匡胤本身对于兵变的畏惧。
五代之时,皇权衰微,兵变不断,“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就是当时最鲜明的写照,赵匡胤本身既没有盖世的武功,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依靠兵变起家的他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恐惧感,害怕自己所建立的政权成为继梁、唐、晋、汉、周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为了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他选择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削弱武将权力的同时又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双管齐下以防万一。
二是解决兵权失控的现状。
建国初期,宋朝面临着五代遗留下的内部秩序混乱与外部四分五裂的局面,同时禁军将领与各地藩镇控制军队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这些都会对宋朝的存在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为了解决兵权失控的问题,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手段回收兵权,再刻意提升文臣的地位,维持国家长久的统治。
重文轻武的国策在宋朝前期的确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首先它削弱了武将和军队的权力,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情况,为宋朝的存在的发展扫清了基本障碍。
其次在全社会形成了读书的风气,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如著名诗人、政治家欧阳修,苏轼等,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创造者毕升,促进北宋科学教育事业的繁荣兴盛。同时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给后世之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毋庸置疑,宋朝的经济十分发达,在当时全世界位列首位,自由宽松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得宋朝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产品种类增加,百姓的生活十分富足美好。
但是到了发展的中后期,重文轻武政策都弊端越发的明显。
重文轻武的确能够使国家富强起来,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没有其他人干扰的情况下。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宋朝军队战斗力十分弱小,武将和士兵之间几乎没有默契可言,甚至彼此之间都不认识,再加上行军打战很多决定都要经过上级文官的同意,将军根本没有独立的指挥权,试问这样的军队还能拿什么守护国家?
所以,宋朝在外交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也由于战斗力不足,宋朝的版图并不大,就连中原都没能统一完全。与此同时,因为宋朝对外战争总是输多胜少,每年还要给其他政权进贡,可以说当时的宋朝在外人面前难以抬起头来。
就是因为重文轻武的政策,像狄青、岳飞这样的爱国将领都遭受到了十分不公平的待遇,甚至被奸人所害丢了性命,发展到最后宋朝军队战斗力愈发的不堪,以至于留了“靖康之耻”这种永远也抹不掉的污点,一切的罪魁祸首还是重文轻武的国策。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的国策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宋朝带来荣耀的同时也让其蒙受羞辱,至于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我想这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