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冷知识之朱元璋炮制的又一起冤假错案:陈安案

历史冷知识之朱元璋炮制的又一起冤假错案:陈安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949 更新时间:2024/1/15 16:52:55

这个案件的背景则是明朝的所谓“南北榜之争”!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实施了科举取士的制度,欲要网罗天下人才。

洪武三十年(1397年)科举会试如期举行,主副考官为刘三吾和白信蹈,其从全国几百名举人中选出了前52名,上报给朝廷。

朱元璋过目后,会试皇榜发布张贴。结果有人发现,该榜单上的举人竟全部为南方人士。这下,北方举人不乐意了,群情哗然,大呼不公。上至第一名琮,后至末名的刘子信,竟然都是来自江南的考生,这瞬间引起众人的猜疑。

身在宫中的朱元璋自然不知道这些,待他殿试之后,福建间县的陈安,也就是题目的主人公,又被取为了状元。

这下北方举子愈发不满。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北方举子组织起来,外加上一些南方落第不满者,浩浩荡荡地涌去礼部,寻求说法。

这些举人认为: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副主考官白信蹈一定是在徇私舞弊,违规操作。同时,他们作为南方人,绝对是在刻意打压北方才子,才导致北方考生无一中选。

事态发展如此严重,礼部急忙锦衣卫求救,请求镇压,然而这样导致了北方举人的愈加不满,他们开始在整个京城游行示威,并且炮制大批字帖四处散发、张贴。

不得已的情况下,礼部只得向朱元璋禀报,朱元璋听后雷霆震怒,立马亲审主考官刘三吾。

瀚海写到此处,不由得有些纳闷。朱元璋在没有取证的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地就直接审问刘三吾,这真的合适?不应该是先了解情况,再作定夺?原来是另有隐情!

南北榜之争的惨案拉开序幕!

刘三吾许人也呢?

其自幼饱读诗书,才学名誉江南,堪称一代大儒。他长期担任翰林一职,且被委任教导东宫太子的重任,此次作为主考官,已达85岁高龄。

面对朱元璋的怒火,刘三吾很是淡然,侃侃而谈:“北方长期奴役于元朝统治之下,民不聊生的基础下,化教育遭受推残极大,进而文章水平差于南方,这是不争的的事实。这次会试成绩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作为贫苦老百姓出身的他,本身对南方地主知识分子就存有些许偏见。再加上此时的北方边境防守是重中之重,而正是大量的北方人撑起了这份重担,朱元璋内心便不由的偏袒北方。这一科选出的进士竟都是南方举人,朱元璋不乐意了。

于是,朱元璋命翰林院张信进行会试复查,复查结果显示:南方考生成绩确实优于北方考生,南方的最后一名考生刘子信的成绩都远远高出北方考生的最优秀者。

朱元璋听后,认为张信肯定与刘三吾、白信蹈狼狈为奸,共同徇私舞弊,命刑部对三人严加审问,勒令其说出会试实情。

作为莫须有的罪名,刘三吾三人自然不会承认,严词否认罪状。为了迎合朱元璋,刑部拿出办胡案、蓝案时的“水平”,严刑拷打。屈打成招之下,刘三吾三人及各家老小,几百号人被全部打入天军,刑部上报给朱元璋的罪名则是:破获了一个涉及600多人的大型“徇利弊”集团。

朱元璋很清楚,这就是一个冤假错案,但为了平息北方举人的愤怒,稳定形势,在迎合了自己内心的前提下,他御笔亲批,称刘三吾、白信蹈为蓝党,张信为胡党,具有谋逆之心。

刘三吾三人的结局可想而知。刘三吾因年事已高被流放充军(建文初年被召还京师,参与撰修《春秋大全》),张信、白信蹈则被凌迟处死,其他受牵连者或杀或流放达数十人。

同时,这一年所录取的进士全部废除,当科状元陈安则以行贿罪论处,被车裂致死。

南北榜之争的后续影响!

同年五月,朱元璋亲自阅卷,从落选的北方考生中点出61名进士。

此后,明朝科举改为分南北两榜取士。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在南北两榜取士的基础上,又正式实施了南北卷制度,试卷以南北文化水平高低,设立不同难度的题目,还规定南北取士分配比例为: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

瀚海说

朱元璋的“偏心行径”,在炮制了冤假错案的同时,促成了科举分南北的做法,是否算是一件幸事呢?

从那时起,除了少数年份中断外,南北取士制度一直沿袭至清代,可谓意义深远。但是有一说一,朱元璋的措施并没有影响到南方文人在科举上获得的成功。

据有关统计,整个明朝期间,南方共产生3800名进士,史书可查的就达3400人。其中所谓京官有1600余人,比率竟达48%!可想而知,南方进士在明朝政坛中的重要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种南北取士制度的延伸发展,形成了科举的固定应试答卷形式——八股文。八股文的出现,成为了文人入仕的敲门砖,许多考生为了能够获取功名,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八股文”,为了应试而应试。

八股文的出现使取士的标准统一化,却因为考查内容主要为“四书五经”,这种局限性的考试内容使考生难以扩散思维发挥自己真正的才华,也诞生了许多应试“傻瓜”。

更多文章

  • 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为何朱元璋如此痛恨这一姓氏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最烦的一个姓氏,朱元璋为何让蒲家世代为娼为奴,朱元璋最恨的姓

    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一个寒门子弟鲤鱼跃龙门跻身高位是非常少见的事情,更不要说一步登天成为皇帝。纵观历史,能够真正算得上白手起家的帝皇或许只有两个,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另一个则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早年的家庭条件非常不好,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他曾拿起饭碗乞讨过,也曾剃度出家遁入空门,最后碰到

  • 元朝遗址被发现,明清故宫下隐藏多年秘密被揭开,游客可以参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朝故宫真实图片,北京元朝遗址,故宫在元朝就已经建了吗

    针对元朝陵墓的神秘,考古人员已经探索过数次,却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许是元朝帝王太过于谨慎,埋藏的地方无人可知,在加上元朝就陵墓留下的资料太过于稀疏,元朝帝王的陵墓就更显得无处可查。有说,这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是好事,毕竟,看了历史中被盗墓贼破坏的满目疮痍的陵墓,很是心痛。可,同时,考古人员也为对元

  • 7年前王阳明作品入高中课本,家长炸锅,老师:早料到会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阳明全集600分钟,王阳明的作品哪个版本最好,王阳明纪录片中文字幕

    可以说明朝在中国历史之中构成了从古代跨越到近代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缺少谁都不能缺少明朝,也正是因为明朝的这种巨大影响力使得今天的中国国学课本之中收录了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伟大作品。中国教材的收录问题在很多年以来,一代代的学生读书都会通过对比发现我们手中使用的教材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过去很多老一辈

  • 《资治通鉴》:不作死就不会死!那些英明无比却被活活饿死的君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资治通鉴必背500句,资治通鉴50集完整版,历史上四大饿死的君王

    在被饿死的君王中,赵武灵王一点儿也不寂寞:前有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后有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可以说,这三位都是极具雄才的英主,放到五千年的历史中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一流人物,结果却都被活活饿死,往下看,你就会发现这三位都是很能做的主,正应了那句老话:不作死就不会死!一、赵武灵王被幽禁沙丘,断粮断水三

  • 靖康之耻后的南宋还是不是华夏正统?专家:女真人的金朝才应该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靖康之变使宋朝到底受了多大的耻,靖康有多耻,小说靖康耻中的韦贤妃

    在秦朝以前,华夏的正统在周王室存在着,周天子死后,未有子嗣继承大统,于是这个正统便落在了秦朝身上。历史的发展也就围绕这个“正统”展开了角逐,俗称逐鹿中原。(《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正统”的观念开始清晰起来。在古代,皇帝被称为是天子,百姓接受的思想其实是

  • 打到京城还想当“山大王”,李自成注定是个失败的领导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陈圆圆李自成私下关系,李自成46集完整版,李自成占据京城的女人

    李自成,万历三十四年生人(公园1606年),年少时期就好枪棒,在他父亲李守忠去世之后,就去朝廷开设的驿站中当驿卒。但明末时期,皇室宗亲没有百万也有数十万,大量农业收成上交给了王公贵族。到了1268年,朝廷的财政状况似乎更加难以支撑,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又称为无业游民。1629年,李自成转投甘

  • 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高炽当皇帝后怎样对待朱高煦的,朱高炽朱高煦 兄弟情,朱棣朱高煦

    在这方面,朱元璋确实是瞻前顾后,以免朱姓子孙的互相残杀。朱元璋根据前朝历史,为了避免帝王更迭之时动荡,特地留下祖训,皇位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几乎是打消了所有嫡次子或者是庶子的念头,所以就算是朱棣对朱允炆继承皇位心有不满,假借清君侧的名义,大逆不道的将天下夺回自己手中,但是对于太子人选,朱棣也

  • 从父亲角度看:成吉思汗对术赤不薄,但术赤并不领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成吉思汗术赤图片,术赤是不是成吉思汗亲生的,术赤到底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儿子

    1180年,蔑儿乞部首领脱黑脱阿夜袭蒙古大营,成吉思汗战败,丢下新婚妻子孛儿帖,逃到山林中躲避。孛儿帖成为俘虏,在蔑儿乞部生活了9个月。成吉思汗为了救回妻子,便联手王罕、札木合向蔑儿乞部发起进攻,击败了脱黑脱阿。再次回到蒙古时,孛儿帖已经身怀六甲,旋即生下儿子,取名术赤,意为“不速之客”。术赤的诞生

  • 害死刘伯温的胡惟庸,为何也没有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伯温与胡惟庸关系,胡惟庸赐死刘伯温视频,刘伯温被胡惟庸毒害完整版

    明朝胡惟庸当了宰相,仅仅执政两年半,就于洪武十三年正月被杀,这是为何?最早看这个解释,是在一篇野史中,有一个“云奇告变”的故事,讲述了胡惟庸的死因,然而这是事实,还是杜撰呢?云奇告变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洪武十三年的夏天,这一天位居中枢左丞相的胡惟庸,请朱元璋驾临到他府上观赏一口泉(也就是一口井)。据

  • 刘伯温当真是病死的吗?朱元璋自己暴露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资料记载,刘伯温自幼便天资好学,12岁考中秀才,因此被乡民称为神童。当刘伯温17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程朱理学,同时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一时间,刘伯温在家乡可谓十分出名。1333年,刘伯温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只是,刘伯温因元代末年仕途多舛,先后三次辞官回乡,后来他索性过上了半隐居的闲散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