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入四川,尸骨遍野,虽然夸大其词,更多部分是跟清军的战斗导致的,但是入川的原因却是下江南的失利,在安徽的受挫,才转战西南。
——徽脸文化
彭孙贻《平寇志》记载崇祯八年张献忠焚毁安徽凤阳,“士民被杀者数万,刨孕妇,注婴儿于槊,焚公私庐舍2650余间”。
第二年张献忠攻克安徽和州,“......有缚人去淫其妻杀之者;有趋人父淫其女而杀之者;有裸孕妇共卜腹中婴儿男女刨验以为戏者;有以大锅沸油掷婴孩于内观其跳跃啼好以为乐者……所虏子女万千,临行不能多带,尽杀儿趋,暴残恒古未有。”
对明末的安徽来说,张献忠是一场灾难。
清朝文人以张献忠屠川60万掩盖自己的罪行,但是张献忠却也无法摆脱嗜杀的罪行。
最终张献忠远走西南,避开中原和江南的原因就是作为农民军却受到安徽人民的抵抗。
而这场仗,又不得不说到以为民间武术家,军旅武术家石电。
张献忠缘何下安徽
张献忠是陕北人,也是明末小冰河灾难的受害最严重的地区农民,为生活所迫,最终举旗造反。
崇祯七年,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军队伍,明朝紧急任命洪承畴为新任兵部尚书,负责全力征剿义军。
别看洪承畴打清朝不行,打起农民军来还是真有两下子,义军队伍节节败退,最后被迫撤离关中老根据地,进入中原。
各路义军首领为了摆脱不利形势,协调各支队伍的行动,共同对抗明军,于当年十一月在河南荥阳聚会,史称荥阳之会
说白了,这是各路农民军联合大会,不如说是分赃大会,以李自成、曹操等实力派的集合,张献忠这样的小军阀并没有什么油水捞。
最终张献忠无奈之下,将中原之地让了出来,从河南向江南进发。
对张献忠来说,这也是明智之举,江南富庶。而且可以避开朝廷主力。
荥阳之会后,各路义军分兵作战,经略各地。张献忠的队伍浩浩荡荡杀进安徽。
崇祯八年的正月十五,大雾弥天,张献忠突然出现在凤阳城下,指挥大军攻城。
守将朱国相急忙指挥抵抗,结果城中早已混进了大量卧底,乘乱打开城门,凤阳沦陷。
张献忠得意洋洋在城头上竖起“古元真龙皇帝”的大旗,又一把火烧了朱元璋的祖陵,这才扬长而去。
明末第一武术家守安徽
离开凤阳后,张献忠迅速转战庐州、舒城等地,最后直扑庐江府,一时江南震动,两淮危急。
此时在凤阳跟和城的事情,也让江淮地区的人民心惊胆战。
如果不予抵抗,张献忠攻下安徽,必定饿殍遍野,比起被朝廷压榨,总还能有一条命。
对于腐朽的朝廷军队来说,也是如此,抵抗,有可能活着,逃走,必备朝廷追责。
明朝应天巡抚张国维,急忙调离队伍前去围追堵截,苏州卫指挥使包文达也带本部兵马参加会战。
临行之前,巡抚张国维考虑江南兵羸弱,恐怕不敌张献忠的虎狼之师,特意命人去请一个人前来助战。
此人就是名震江湖的明朝武林第一高手石电。
此时的石电已经是67岁的高龄,本着身体的原因,石电拒绝了。
但张国维实在无信心,包文达只好以朝廷公文的方式逼迫石电出征。
石电,字敬岩,江苏常熟人氏。
祖上是元朝军旅世家,他自小喜好习武,遍访名师,勤学苦练,最终练成一身过硬的功夫。
他尤其善用双刀和长枪,枪法并独创“石家枪法”,一直到清代都赫赫有名。
程冲斗是石电同门师兄弟刘云峰之徒,说到石电的长刀出神入化:“击刺时,虽山崩潮激,未足喻其勇也;烈风迅雷,未足喻其捷也;积水层冰,未足喻其严且整也”
他曾长期担任明军的武术教习,并直接上阵打仗,所以他的功夫与明朝普通武术家迥然不同,招式路数皆立足实战,攻击力和杀伤力极强,后人称他为军旅武术家。
万历三十九年曾应募从征两江黑苗,披重铠先登,挥三尺铁入万众中,所向披靡,破同安诸寨,积功升至参将。
这样的人参战,顿时让军民的士气顿时提高,备战张献忠,死守南直隶,成了所有人的精神凝聚点。
宿松一战,张献忠放弃安徽入四川
崇祯八年,张献忠围桐城。包文达受命驰援。
石电也在军中,还带着徒弟一起出征。
这次救援,本就准备仓促,石电手中只有一柄自带的长枪,又把自己身上的盔甲套在徒弟身上。
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张献忠人多势众,裹挟一众流民,在宿松做了埋伏。
双方激烈拼杀,明军不敌张献忠部,指挥使包文达也被俘杀。
最高将领死亡,石电亲自上阵,指挥军队反击。
石电面对凶悍的义军,毫无惧色,枪锋所指,舞动如飞,义军如雨打落叶纷纷被刺落马下。
他的弟子赵英被敌军活捉,他舍命救出。
张献忠军人多势众,一层倒下又围一层,石电自早上战至午时,战马被砍死,长枪在激烈拼杀中折断。
马毙步斗时,曾仰天叹曰:“使吾得长刀一,贼不足尽耳。”
他下马步战,手舞短刀,人不敢近。
有人报知张献忠,张献忠大怒,传令射死。
卒以器械不利,没于军中。
石电临行时,未能领到盔甲,此时吃了大亏。
义军远远围定石电,乱箭齐发,可怜石电一世英雄,身中最后死在张献忠手下。
后来百姓去给他收尸,看见他身中数十箭,血流遍体,脑袋也被砍落在地。
但安徽百姓感激他的忠义,自发给他建了祠堂。至今在宿松和桐城仍有。
但是这一战,张献忠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
面对愈演愈烈地安徽军民的反抗,张献忠最终决定放弃安徽,从此转向西南。
最终入主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大西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