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富察皇后:乾隆风流滥情也深情,初恋的心结是他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富察皇后:乾隆风流滥情也深情,初恋的心结是他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597 更新时间:2024/1/20 7:31:40

富察皇后: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现在的荧屏上,抗战神剧同宫斗剧可以说是双峰并峙,占据了电视剧的大半壁江山,而宫斗剧中又以清宫戏为重,满目皆是那头顶着个大板板,簪着一大朵花花的美女在你面前晃啊晃的,直让人眩晕。

前些时候,什么《延禧攻略》啊《美人心计》啊,以及《如懿传》之类的电视剧一堆,据说收视率还很高,我是不看这些狗血剧的,一是于正史无补,二是其瞎编乱造的很容易混淆视听,只有给那些婆婆大娘们麻将桌上提供点谈资便也罢了。

在这一堆的女性里面有个人物倒是引人注目,她便是乾隆帝的皇后富察氏,此人在清后宫人物中,也算是大名鼎鼎了,她被誉为大清第一贤后,其流传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这贤后的标准实在是很难界定,按照这些清宫剧来看,以一颗善心对待下人,将后宫打理好,不让皇帝烦心便大致能符合贤后之名了,当然,能让皇帝既能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又能精力充沛的处理国政,那是更高一层的标准了。

有个小奇怪的事,在中国历代的贤后排名中,排在前几位的似乎都是异族,如李世民的长孙氏,杨坚的独孤氏等等,而汉族皇后至多是如汉武之卫子夫,打理好皇宫便也是了,弄不好便是如杨贵妃或赵飞燕这类,不是红颜祸水便是媚主误国。

沙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之结发之妻,父亲为察哈尔总管,姿容窈窕,性格恭俭,并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夫妻恩爱有加,惜随乾隆帝东巡时,崩于山东德州舟次,年仅36岁,被乾隆亲定谥号“孝贤纯皇后”,故后人称为孝贤皇后。

她是16岁时参加选秀进入皇宫的,也就是说,她后来能成为皇后,当时选拔时在场的雍正帝及夫人功不可没,而当时作为皇子的乾隆是否就对她一见钟情,那就只能猜测了。

不过,富察氏出身于累世高官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端庄文静,天生丽质,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当然,能被选中也算是运气了,因为同她一样候选的美人佳丽多多,彼此间就美貌来说几无什么差距。

但有一点也许是帮助了她,这便是她是隶属镶黄旗,是满八旗中上三旗之最,属于皇帝亲自掌控的骁勇之师,而她经过层层筛选所选之女剩之无几,到最后的一锤定音,这所属之旗的优势肯定也是其重要法码,多少会加分的。

此时,作为早已被秘定为皇储弘历,自然是不知道父亲对为他选择这位小女人的重要性,也是雍正慧眼识珠,直接将这富察氏选定为后储的嫡福晋,从而开了她人生的一段辉煌之历程。

富察小姐从小便生长在一个充满着爱的家庭里,她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也只有在这样的家庭中,才能培养出来如她这般心地善良,端庄得体的大家闺秀来。

虽说皇家冷血,但清王朝对皇子的培养在历朝中应该是最为重视的,而清朝自雍正皇帝开始,又是实行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秘密立储”制度,而皇子们因为都是以后继统的人选,所以,在老皇帝没有去世之前,他们在各方面都是比较老实的,包括对待女性方面,不敢太恣意张狂,否则,会落下口实而失去竞争。

从后期的乾隆来看,自然是个风流之人,但在这少年之时,娶得可心的美人,也是称心如意无比了,小夫妻两情相悦,感情甚笃,可谓是人间一对神仙眷侣。

及至乾隆继位后,这三宫六院的嫔妃很自然地便多了起来,而这富察氏的善良之心从此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她对那些莺莺燕燕们毫无嫉妒之心,反而能与她们真诚相待,其宽容大度不仅受到了众多宫人的一致赞扬,也赢得了乾隆更加的敬重。

乾隆风流亦滥情,但有个好处是,他对待女人并不冷血,似乎如同动物界的狐狸一般,可以妻妾成群,但对每个女人和家庭都会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自然,他肯定不会如狼,或者天鹅那样的一夫一妻制,而就保证皇家血脉的延续来看,也是不允许的。

也许是少年夫妻时打下的基础,这乾隆对富察氏的恩爱是相当隆渥的,并对其很是尊敬,这自然也得益于富察氏本身的素质,她知进退,识大体,从不给夫君难堪,亦不为本家谋取利益,实在是乾隆管理后宫的最佳人选。

同众多贤良的皇后一样,富察皇后不仅性格温和,而且特别崇尚节俭,她虽为一宫之主,但绝不铺张浪费,平日也不穿金戴银,佩饰只用“通草绒花”作为装饰物,这些美德亦为后宫作出了榜样。

富察皇后得分最多的是她的善良,她贤良淑德,那些宫斗剧中为争宠的丑恶行径于她是边也不沾的,她主持后宫时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诚心待人,仁慈宽厚,轻重得体,这些也使得她在宫中享有崇高之地位。

这些贤德使乾隆对她既赞赏又信赖,他曾不无感慨地说:“朕得以专心国事,闲暇之余,还可以从容读书,皆皇后之助也。”

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有一颗孝心之人,这在自诩为以孝治天下的乾隆一朝是立足之根本,她对待皇太后那可谓是诸事亲历亲为,处事精详,特别是在老太后生病之际,更是整夜不休不眠的不离其左右,这让乾隆帝也感慨万分,深感其不易。

对上人如此,对下人亦是如此,她善待后宫所有嫔妃们所育之子,一视同仁地视为已出,对这些皇子们关爱有加,无微不至,甚至对如太监和宫女这样的奴才也宽仁厚道,从来加以伤害,所以,宫中对她一片的称颂之声便也是不奇怪的了。

但是,要是就这样就能认定富察氏是一代贤后,怕也不能服众,历史上能做到这些的善良皇后多多,如果将她放在其中怕也是波澜不惊,丝毫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幸运的是,乾隆对她的态度,直接将她捧上了令人瞩目的位置。

自古以来大多是貌合神离的皇帝夫妻,能如乾隆和富察氏这样相敬相爱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但让人遗憾的是,她子嗣不寿,所生两儿两女除一女儿长大成人外,皆早夭,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裂心之痛,也严重地损伤了她的身体。

她是在随乾隆南巡之时,舟行到山东境地时发病,不久便逝世了,乾隆悲恸不已,写《述悲赋》以寄哀思。

“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富察皇后的去世对乾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就如同变了一个人,茶饭不思,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形单影只,提笔忘词,夜半心惊,精神失控,人生陷入无穷无尽的悲痛之中,从此,他的生活轨迹便发生了偏离,也改变了他的很多习惯。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诗写得很直白,夜静之时他梦见富察回来了,一是报平安,二是放心不下皇太后和孩子,醒来才感觉到悲风凄凉,泪湿衣枕,充满着寂寞和悲伤。

作为历史上写诗最多之人,一生写有四万余首狗屁不通的诗,今人无一首能记得,但他却写有百余首悼念富察氏的诗,还算是真情实感了,结合那凄苦的景象,读来还真有些感人。

但是,他有个习惯我觉得很不好,皇家收藏有大量珍稀的画作,这乾隆爷经常独自赏玩,而一旦突然想起这逝去的皇后时,便在画上或背面又把他的诗作写上,比如,他在南宋名画《捣衣图》图上就题过两首思念富察皇后的诗。

虽然我们知道他情真意切,但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书画精品啊,如何能行如此之事,这不是暴殄天物吗?难怪后世将他唤作“爱新觉罗·牛皮癣”。

就富察皇后来说,乾隆对她的感情是很专一了,说个情深意厚当不为过,自她去世后,乾隆便放纵和恣肆了许多,他后宫纳的嫔妃多不胜数,在清朝皇帝中是仅次于康熙,有人解释为是为了填补富察氏去世后的空虚。

但是,纵然后宫中粉黛如云,却又无一人能替代富察氏在他心中的位置,于是便“中年沦陷”,越纳越多,其中留下名号的就有40多人,还不说那一时兴起,随意猎艳之人,怕就没个统计了。

这个就两说了,我认为,不管富察皇后在与不在,乾隆纳妃的多少是不会受其干扰,即使她还健在,甚至还会为其牵线拉皮条也未可知,就如同李世民那被誉为“千古第一后”长孙氏,为满足丈夫的情欲不也是经常为此事吗?即使是玄武门之变后,将弟弟杀了后,还将弟媳收纳了来,也没见她有过一声怨言嘛。

说穿了,所谓贤后,就是把一个有为的君主伺候好了,而且这个君主对她有感情,便可列贤后之位了,前提是这个君主必须要如李世民这般的一代明君,否则也是不行的。

要说把夫君服侍舒服了,我觉得那大唐的杨贵妃可能是第一人了,可惜的是玄宗帝后期太过追求享受,一个安史之乱毁了一世英名,可能很多人认为这胖美人同贤后是边也不沾的,也是,这“红颜祸水”第一的她,只能说是让皇帝舒服到了极致,使得“从此君王不早朝”罢了,至于帮助夫君处理政事当不是贤后的职责范畴,这很容易落下干政之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以说,乾隆和富察皇后一起,为后世演绎了一曲清代版的《长恨歌》,当富察氏去世的51年后,这位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乾隆,也闭上了他疲惫的眼睛,唱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与他心爱的皇后同眠一穴了。

历史上痴情的皇帝也有不少,但似乎唯有这乾隆做得最好,他为政上有“康乾盛世”,版图上开疆拓土,壮我中华,感情上后宫佳丽虽多,也能摆弄得很妥帖,其中还能演绎出对富察皇后一生的守候和痴情厚爱这样的感人故事,真是很不容易了。

自古红颜薄命,但是,“绝伦轶巾帼”的她嫁给了心爱之人,而夫君也“圣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见也”,她是丈夫心中永远的那一抹白月光,“深情赢得梦魂牵”,一个女人有如此际遇,此生何憾!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至于她是不是贤后,不重要,于富察氏来说,都是浮云,作为一位用善心对待一切的女人,她也是一位幸福的女人。

更多文章

  • 年羹尧临死前一定要将手串还给雍正,这里面真是大有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年羹尧死前为什么把手串给雍正,雍正手串,康熙给雍正的手串28颗珠子

    年羹尧在自己的仕途中,可以说是非常荣耀;在1723年,他接到皇上的命令,管理了西部地区的一切军事政务,在他手中的权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官员,使得那个地方的地方官员都必须服从于他。在这一年的年末,年羹尧被派去平定战乱,这场战役打了两年,年羹尧采用非常出色的技术,完美地完成了这次任务,从此他的名声就流传开

  • 民国六大名校,都是哪些大学?第一和第六被拆得伤了元气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国四大名校是哪几所,民国六大高师,六大名校

    民国时期有六所大学赫赫有名,今天都是哪些大学呢?民国建立的六所著名高校是: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第一、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简称中大、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一所国立综合型大学,后历经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等阶段,最终于19

  • 曾国藩:有出息的人身上都有这三种特征,你有几种?有一种也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曾国藩长相特征,一个人没出息的十二特征,曾国藩说不成熟的人三个特征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在晚清时期,有一个人是个著名人物,他就是曾国藩。现在,每当说到为人处世的智慧时,总会提到曾国藩。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曾国藩的家庭是普通家庭,他在年少时就勤奋读书,不敢有丝毫怠慢。在考

  • 孙殿英为何只盗清朝皇陵而不盗明十三陵?冯玉祥一语说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为什么孙殿英只盗了东陵而没有盗明朝的十三陵呢,十三陵不仅历史更悠久,而且值钱的宝贝也更多。然后为何孙殿英对十三陵纹丝不动呢?尤其是明定陵得以保存,为我国考古学家留下了珍贵的宝藏。 第一个原因是孙殿英要报仇。孙殿英的祖先在明朝当过经略使,这个官相当高啦,相当于封疆大吏。在清兵入关时,由于奋起反抗而

  • 她身份不明,给乾隆留下2个儿子,一张肖像画像竟卖了1.37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最真实的一张画像,乾隆画像和谁撞脸,乾隆画像真实照片

    当然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乾隆的后宫,毕竟在古代,后宫里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大家都在争宠,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冲突。乾隆的一生一共是有41个妃子,这个数量在当时的清朝皇帝中还是很多的,不过要说到乾隆最喜欢哪一个,估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比如说富察皇后,乾隆是非常喜欢写诗的,给富察皇后写了100多

  • 她是清朝地位最高的侍女,与嫔妃同规格厚葬,有个癖好皇帝都顺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后宫嫔妃各个等级的侍女,康熙以妃嫔之礼厚葬侍女,清朝后妃的悲惨事件

    一、苏麻喇姑身历五朝 苏麻喇姑在皇宫中的正式身份只是一名侍女,是孝庄皇后的贴身丫鬟,既与大清皇帝没有血缘关系,更不是清朝皇帝的嫔御,却与大清皇室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她一生经历了大清的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她亲眼目睹了大清王朝从开基立业到开创“康熙盛世”的全过程,死后却有着嫔妃葬礼的待遇,

  • 她是民国才女,为上学“一哭二闹三上吊”,丈夫一生无爱过了24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民国四大才女资料简介,民国两大才女老死不相往来,民国才女与丈夫结婚24年

    他就是苏雪林。她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算是一个千金小姐。而且家里人所遵守的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苏雪林是没有机会学习的,就像小时候缠足一样,她坚决抗拒。而她对于读书有着非常高的天赋,于是就想着一定要读书,但是家里人却是坚决的反对。 到了苏雪林七岁的时候,家里面和他

  • 她是康熙最短命皇后,受尽万般恩宠,刚当上皇后第二天就突然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很多影视剧中有不少皇上都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可后宫如此众多的妃子,就算不能做到雨露均沾,恐怕也不可能独宠一人。借用延禧攻略中的一句话来说便是:无情莫过于帝王家,但百姓也最怕皇帝有清。原因便在于皇帝太过于宠幸某一个后妃,必然会使朝堂上一个家族崛起,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严重

  • 她为顺治帝生下皇长子,可惜并不爱她,只为耍性子才翻她的牌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她为顺治帝生下皇长子,可惜并不爱她,只为耍性子才翻她的牌子! 文/大国鉴史图/来源网络顺治皇帝,作为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他短暂的一生也充满了各种传奇色彩,他的皇位可以说是捡了便宜,自己的大哥和叔叔争夺的不可开交,最后皇位落到了他的头上,好不容易亲政了,结果没多久就暴毙了。但是关于他的后宫轶事却一直

  • 大清灭亡后,皇室子孙的结局都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则不同。清朝除了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之外,其余任何爵位都采取长子降级分爵,其余儿子不分爵位的政策。以亲王为例,亲王的长子降级封为郡王,其余儿子皆没有爵位分封。如此,清朝的所谓宗室王爷的数量要远远小于明朝。 故而,不要说清朝灭亡之时,即使在清朝中期,绝大多数的爱新觉罗子孙都已经沦为庶人,这些人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