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这王安石可谓是拥有多重身份。但无论是在哪个领域他都闪闪发光,对其都有所贡献。与其他人一样,王安石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为官,最开始担任扬州签判等官职,不管处于哪个位置他始终为民服务,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得到了皇帝的看重,不久之后就被调入京城为官。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第二年直接成为宰相,开始主持变法。
在他的变法中,对北宋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奈何最终由于得罪了朝中权贵,因此被罢相,无奈被贬。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醉心于经学研究,创造了“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唐介曾经这样评价王安石: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这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尤其喜爱读书,传说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甚至能够下笔成文。等到年纪稍长之后,他便跟随父亲到天下各地巡游,接触了现实社会,体验下层人民的疾苦,这也使他的文章有了改革国家的志向。后来他跟随父亲进入京城,通过才华结交了好友曾巩,曾巩很是欣赏他,向欧阳修推荐了他的文章。
庆历二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获得了进士及第第四名的好成绩,被授认为淮南节度判官。等到任期满了之后,他主动放弃了进入京城的机会,调任为其他小县的县令,在他在任期间,他在当地新修水利,创办学校,政绩极为突出。皇祐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他继续延续之前的作风,勤政爱民,因此在朝堂中逐渐有了好名声,就连当时的宰相也凭借着王安石的淡泊名利,爱民如子向皇帝推荐了他,想要主动破格提拔他。但是王安石去不想激起朝堂越级提拔的风气,因此主动拒绝了这个机会。
嘉祐三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这个时候的他必须进入京城向皇帝述职,也是趁着这个机会,他写出了一篇长达万字的奏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想要变法图强的主张。在这次上书中,他总结了自己的为官经验,指出了国家现在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经济发展陷入窘迫,社会风气极度败坏,甚至边境地区还面临着其他民族的骚扰。
而想要解决首先在于效仿古代圣贤对国家进行改革,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设想,建议朝廷更加重视人才。除此之外,他还主张对宋朝以来所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全盘改革,从而解决宋朝建立以来的弊端,积极扭转积贫积弱的情况。在他看来,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安逸不对国家进行改革,最终导致国家遭遇灭亡,这都是前车之鉴,万万不能重蹈覆辙。但是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也因此怀才不遇。虽然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对国家进行改革,但是也对他的才华表示认可,让他担任其他官职,但他都推辞了,没有接受。
等到宋神宗继承皇位之后,他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从此王安石正式开始接触国家朝政大权。在他上位之后,他便开始着手进行了自己的改革之路,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在于改变社会风俗,确立法律制度,而他的建议得到了宋神宗的完全赞同,因此便在全国推广开来。
在他的改革下,提拔了一大批官员,并颁布了全新的法律,而王安石也转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等同宰相。对于经济发展方面,他实行了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从而使国家经济有所恢复发展。在军事方面他还实行保甲法,保马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战斗力,为抵御其他民族的入侵提供了准备。在王安石看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他改革了科举制度,废除了诗词歌赋取士的旧制度,恢复了三传明经取士。
结语
颜元曾言: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这王安石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政治场上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断地付出努力。虽然宋仁宗没有接受他的改革,好在宋神宗意识到了王安石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改变国家,因此在他的支持之下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改革并未取得完全成功,但也一定的改变了北宋极贫极弱的现状。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