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名臣王安石,如何劝导皇帝改革图强,实现自我抱负

北宋名臣王安石,如何劝导皇帝改革图强,实现自我抱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632 更新时间:2024/2/3 11:07:57

作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这王安石可谓是拥有多重身份。但无论是在哪个领域他都闪闪发光,对其都有所贡献。与其他人一样,王安石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为官,最开始担任扬州签判等官职,不管处于哪个位置他始终为民服务,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得到了皇帝的看重,不久之后就被调入京城为官。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第二年直接成为宰相,开始主持变法。

在他的变法中,对北宋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奈何最终由于得罪了朝中权贵,因此被罢相,无奈被贬。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醉心于经学研究,创造了“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唐介曾经这样评价王安石: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这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尤其喜爱读书,传说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甚至能够下笔成文。等到年纪稍长之后,他便跟随父亲到天下各地巡游,接触了现实社会,体验下层人民的疾苦,这也使他的文章有了改革国家的志向。后来他跟随父亲进入京城,通过才华结交了好友曾巩,曾巩很是欣赏他,向欧阳修推荐了他的文章。

庆历二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获得了进士及第第四名的好成绩,被授认为淮南节度判官。等到任期满了之后,他主动放弃了进入京城的机会,调任为其他小县的县令,在他在任期间,他在当地新修水利,创办学校,政绩极为突出。皇祐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他继续延续之前的作风,勤政爱民,因此在朝堂中逐渐有了好名声,就连当时的宰相也凭借着王安石的淡泊名利,爱民如子向皇帝推荐了他,想要主动破格提拔他。但是王安石去不想激起朝堂越级提拔的风气,因此主动拒绝了这个机会。

嘉祐三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这个时候的他必须进入京城向皇帝述职,也是趁着这个机会,他写出了一篇长达万字的奏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想要变法图强的主张。在这次上书中,他总结了自己的为官经验,指出了国家现在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经济发展陷入窘迫,社会风气极度败坏,甚至边境地区还面临着其他民族的骚扰。

而想要解决首先在于效仿古代圣贤对国家进行改革,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设想,建议朝廷更加重视人才。除此之外,他还主张对宋朝以来所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全盘改革,从而解决宋朝建立以来的弊端,积极扭转积贫积弱的情况。在他看来,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安逸不对国家进行改革,最终导致国家遭遇灭亡,这都是前车之鉴,万万不能重蹈覆辙。但是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也因此怀才不遇。虽然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对国家进行改革,但是也对他的才华表示认可,让他担任其他官职,但他都推辞了,没有接受。

等到宋神宗继承皇位之后,他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从此王安石正式开始接触国家朝政大权。在他上位之后,他便开始着手进行了自己的改革之路,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在于改变社会风俗,确立法律制度,而他的建议得到了宋神宗的完全赞同,因此便在全国推广开来。

在他的改革下,提拔了一大批官员,并颁布了全新的法律,而王安石也转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等同宰相。对于经济发展方面,他实行了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从而使国家经济有所恢复发展。在军事方面他还实行保甲法,保马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战斗力,为抵御其他民族的入侵提供了准备。在王安石看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他改革了科举制度,废除了诗词歌赋取士的旧制度,恢复了三传明经取士。

结语

颜元曾言: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舜三代其君。这王安石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政治场上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断地付出努力。虽然宋仁宗没有接受他的改革,好在宋神宗意识到了王安石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改变国家,因此在他的支持之下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改革并未取得完全成功,但也一定的改变了北宋极贫极弱的现状。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更多文章

  • 徐达的岳父叛变,被朱元璋处死,但明朝13位帝王却流淌着他的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开国元勋徐达个人资料,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徐达,明朝徐达的真实身份

    在封建时代,皇帝最担心的就是臣子有谋反之意,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皇帝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做法。比如会给予臣子们高官厚爵的赏赐,让他们明白,待在自己这里,可以得到最大的好处,又比如制定各种严刑峻法,让臣子们不敢谋反。就比如明朝时的蓝玉等人,朱元璋觉得自己死后,这些人肯定要造反,于是就把这些人全部做杀,顿时血

  • 成吉思汗能打到欧洲,为何征服不了眼前的印度?原因在于这种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吉思汗攻打过印度吗,成吉思汗征服女人的名言,成吉思汗追到印度的人是谁

    成吉思汗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戎马征战是他最大的乐趣,他有着极高的统帅能力和军事谋略,先后统一自己的部落,攻下当时被汉族统治的各国,建立元朝,之后训练兵马、锻造武器,将火药投入战争的使用,开始了四处扩张之路,是当时令人闻风丧胆的一支奇兵。 成吉思汗统领中原的之后,中原幅员辽阔,为后来明清的

  • 张居正晚年曾想为身后事做出安排,但却一一落空,最终导致被清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教训,免费听有声小说张居正,百家讲坛郦波张居正

    一、张居正的安排 乞求提前致仕其实从万历八年(1580)开始,张居正便自觉身体不好,上疏请求万历皇帝允许他提前退休。他在《疏乞休》中讲到:现在一切都步入正轨,皇帝大婚已举,外患已除,内忧稍定,天下升平,且高位不可以久居,大权不可以久握;而自己身体素来羸弱,又兼任重力微,积劳过重,形神俱疲,血气早衰

  • 得道高僧给朱元璋写了一首诗,刚看了第一个字,朱元璋: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儿子想讨好朱元璋,朱元璋和朱元璋传奇哪个好看,朱元璋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么查案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名叫释来复,是元末明初的时候一位非常有名的得道高僧,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威望。学识非常的渊博,尤其是擅长作诗,更是和当时的很多大家都有着来往。而朱元璋也听说过这位高僧的名头,并且特意将释来复请到了皇宫之中,并且邀请他做官,但是却遭到了拒绝。 而朱元璋心中就觉得非常不爽,但是作

  • 徐达病重,朱元璋派人送了只蒸鹅给他,徐达马上安排后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徐达个人简历,徐达的妻子,朱元璋请徐达吃饭

    朱元璋能从一个农民逆袭到皇帝,自然是少不了贵人的帮助,而这些贵人无非就是那些帮助朱元璋打江山的人,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徐达。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从小玩到大的,小时候就在一起放牛干农活,关系十分的好。长大后,徐达就跟着朱元璋开始起义,并且一步步的完成了伟业。 徐达是一个很厉害的武将,而且做事十分的沉

  • 耗资18亿建成,阳明滩大桥仅用一年就塌,宋朝大桥却至今稳如泰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宋大桥,阳明滩大桥建几年,宋渡大桥至今多少年

    古往今来数千载,悠悠历史长河里,有很多人在长期的磨练中经受了考验,成为一方领袖,譬如汉帝刘邦;也有很多人如项羽那般,入场初期万众期待,无奈一朝功败,最后只能遗憾出场。位于哈尔滨的阳明滩大桥也如项羽那般,话说此物虽非人,但也如楚霸王项羽般遭遇功亏一篑。阳明滩大桥坐落于松花江上,本是为了疏散哈尔滨较大车

  • 朱祁镇被瓦剌放归后,朱祁钰如果退位将皇位让给朱祁镇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祁镇与朱祁钰谁先当的皇帝,朱祁钰下旨赐死朱祁镇小说,允贤喜欢朱祁钰还是朱祁镇

    结果不出所料,瓦剌人果然想用明英宗做筹码,换取大量的好处,但是被大明朝廷拒绝。瓦剌气急败坏,决定出兵北京,此次战役也被称为“北京保卫战”。最终,北京保卫战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瓦剌人也将明英宗送回以图求和。只是这样一来,明朝就出现了两位皇帝,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而明代宗最后也选择了大部分人都会做出的决定

  • 成吉思汗后人,为逃命隐居山林改名换姓,600年后靠首诗团聚四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引子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乔治.屈威廉说起成吉思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作为蒙古族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自然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成吉思汗征服了无数的土地,留下了无数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们印象中的英雄人物。那个时候的他带着自己的铁骑征战沙场,建立了世界上

  • 不想当皇帝的宋钦宗,被俘马踏而死,他弟弟为皇位反害死岳武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钦宗是怎么被俘的,马踏乱世,宋钦宗为什么被皇帝杀

    太子赵桓被骗来后,说什么都不愿意接班,视皇位如粪土。徽宗不顾装病从床上跳起来大骂:“汝不受则不孝”,赵桓答:“臣受之则不孝矣”!徽宗最后用强把儿子拉到福宁殿,硬按在椅子上让他接了班!赵桓‘感动地’哭晕了好几次,最后还是无奈地当了皇帝。那一年,他26岁,号宋钦宗!1127年11月,繁华的开封城被攻破,

  • 清朝最应该成为皇帝的人,死后才被追封,最后还被顺治掘墓鞭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顺治多尔衮掘墓,清朝12位皇帝犯下的滔天罪行,清朝最残暴的皇帝怎么死的

    然而,最应该成为清朝皇帝的他,却死后才被追封。他是谁?为什么会是清朝最应该成为皇帝的人呢?他是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也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更是清世祖福临的叔叔。乾隆皇帝曾评价多尔衮道:“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毫不夸张的说,大清的江山一大半都是多尔衮打下的。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