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英宗初有太皇太后及三杨等名臣辅政,为什么会出现太监王振乱政

明英宗初有太皇太后及三杨等名臣辅政,为什么会出现太监王振乱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295 更新时间:2024/1/1 2:11:19

王振,北直隶蔚州人(今河北蔚县),曾经在家乡读过书,并由儒士升为儒学教官。后因罪当流放,恰逢当时朝廷下令“有子者许净身入内”,王振便趁机净身进宫以避罪。曾任内书堂讲官,教习过宫内小太监读书,后来又被派去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之后升任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至正统时,王振逐渐开始专擅朝政,作威作福。其专权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明英宗年幼,太监王振一直近身侍奉,感情深厚,更见亲信。

明英宗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生,至其即位时,仅有十岁。而王振宣德时即已进入宫中,先是担任内书堂的教官,后来就一直侍奉英宗读书。从英宗七岁的时候,王振就已经朝夕侍奉其左右了。此时的英宗尚为东宫太子,王振担任东宫局郎。王振既负责帮助英宗温习东宫讲官所教功课,又负责他的日常起居。既是家教,又是保姆。平常两人在一起的时间比任何大臣甚至太后的时间都要长。一般英宗有什么问题,都会与王振商量。而长时间的这种相处,使得英宗对王振形成了一种依赖。

而宣德皇帝在世时,忙于公务,很少会去陪伴他。至其去世时,英宗也只有九岁,还是一个孩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这种父爱的缺失非常的严重,而王振既侍奉其读书,又照顾其起居,既陪他玩,又为其出主意,俨然成了他对父爱的一种寄托。在明英宗的潜意识里,便将王振当成了自己的除亲生父亲之外的另一个父亲。后来王振掌权之后,朝野上下皆称其为“翁父”,这个称呼也是出于英宗皇帝。至于另外一个称呼则为“先生”。两个称呼切实体现了英宗皇帝对王振亦师亦父的感情。这种感情与君臣之情不同,更类似于亲情。因而王振不管是在太子时,还是登基之后,都是英宗皇帝最为信任之人。而王振后来也常以周公辅成王自比其功。

如果王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不高兴,英宗皇帝内心也很难过。比如在奉天、谨身、华盖三殿落成后,皇帝赐百官宴,按朝廷归制,宦官即便在受宠,也不能参与其中。英宗皇帝对于王振不能参加宴会很是忐忑和不忍,于是派小太监去看看王振正在干嘛。而此时的王振正在大发其火,对英宗派来的太监说:“周公辅成王,阳天子礼乐。我独不可一坐乎?”太监复命后,“上戚然”,即英宗心里很难受。于是命在东华门中门增设一桌酒席,从便殿迎王振而入。王振还装模作样地问引导太监何故请他来。等他进入殿中,百官匍匐欢迎,王振始悦。

正因为这样,王振有什么请求,英宗皇帝都会准允。包括后来将朱元璋在后宫所立的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给推毁,英宗皇帝都没有什么表示。祖训都没有他们之间的感情重要。后来土木之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而景泰皇帝即位之后,将王振归为乱臣,抄家灭门。等到英宗复辟,又为王振平反,并为其建祠。在所有明代专权太监中,唯有王振所获殊荣最盛。

朱元璋对此情况也曾有所认识,他指出:“阉寺之人,朝夕在人君左右,出入起居之际,声音笑貌,日接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结君心……苟一为所惑而不之省,将必假微服,窃权势,以干于政事。及其久也,遂至于不可抑,由是而乱阶多矣。”而王振由得英宗宠爱到专权乱政,恰如朱元璋所言。这也应该是王振专权的最主要原因。

2、王振在英宗即位后,即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而司礼监太监参与政事由来已久,恰为王振专权创造了条件。

司礼监是明代内官二十四衙门之一,在朱元璋时主要负责宫廷礼仪等方面。后来朱元璋废除丞相,朝廷内外事务繁多,皇帝一人无法胜任。于是永乐时便逐渐设立内阁大臣,由翰林院学士充当,参赞机务,而司礼监也在这时逐渐开始参与政务处理。司礼监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掌印太监负责掌管内外大小宦官,兼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太监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以秉笔太监为主。阁票即是内阁对政务处理的意见。一般是由皇帝阅读之后提出意见,再由秉笔太监朱批。如果皇帝怠政,便直接由秉笔太监自行朱批。这是明代太监之所以能够专权的重要原因。

王振在英宗即位后,便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即便是在太皇太后张氏监国之时,王振也是处理政务的重要环节。甚至有的时候王振会不由太皇太后,直接自行处理政务。甚至有时明目张胆地向三杨询问意见,甚至包括选任阁臣这样的大事。而在太皇太后去世后,英宗亲政,很多事务便直接听从于王振,这也使得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愈来愈大。

司礼监秉笔太监这种职位的设立,一是为皇帝偷懒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二是让太监专权更加容易。人性不可以经常以欲望来试探,而秉笔太监恰恰就是在不停地试探皇帝可以多殆政、太监可以掌多大的权力。这应该是古代政治史上最大的弊政之一。综明朝一代,不管是正德皇帝、万历皇帝还是天皇帝,他们的怠政都与此有密切关系。而汪直、刘禧、魏忠贤等太监乱政更是直接源于此。

3、王振本身善于钻营,玩弄权术。

王振在民间之时曾经因犯罪要被处罚,而他能得到朝廷下令净身入宫这样的消息,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并且能够进到宫中,从而摆脱了被流放的命运,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其钻营之术的一个体现。普通读书人很少能接触这样的信息,尤其是在被关押于牢狱之中时,还能做到这些事,更是少之又少。

王振因为曾经为儒生教官,进宫后便被派往内书堂教书。这是永乐时专门设立供宫中太监读书识字的地方。而这些太监又遍布于各个宫中以及皇帝身边,大臣之间都会有因于学校就读而产生的这种师生关系,太监中也必然会有此类关系。以王振的手段,这是其积累宫中人脉最好的进路。后来他被任命为东宫局郎,侍奉太子读书,与他积累下来的这些人脉当有很大关系。

当他被派往东宫后,太子尚是一孩童,略微施加些手段,便会让太子对他产生依赖和信任。明史中即称:“英宗立,振狡黠得帝欢。”

在面对太皇太后以及大臣时,巧用计谋,得到他们的信任。有一次,英宗在与宫中小太监踢球,王振至而止之。第二天,在内阁中,当着三杨等大臣的面,王振跪下请求道:“先皇帝为一球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使得三杨等大臣齐齐夸赞,太监中竟能有此种忠心之人。每次进入内阁,都表得非常恭谨,立阁外,不敢入。就这样,他得到了众内阁大臣以及太皇太后的信任。他们也更愿意让他参与到政事中来。

而且他对外表现出一副知人善任,仰慕人才的样子,曾多次想要与陈敬宗这样的明臣见面,想要提拔于他。给了众大臣一个很好的形象。

在正统初,太皇太后以及众大臣执政之时,这样的多方谋划,小心翼翼,既为他赢得了声望,也为他争取了更多的权力,更为他培植党羽创造了条件。如在一次阅兵时,他便谎报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骑射第一,将其超擢为都督佥事。

4、太皇太后张氏及三杨等辅政大臣的纵容。

张太后及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人在明朝历史上虽然都以贤良称,但是王振后来的专权与他们有莫大关系。

在朱祁镇刚即位的那天,太皇太后曾经将王振召入,对他说:“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朱祁镇及三杨等大臣齐齐跪倒请求赦免其死罪。王振这才免于一死。太皇太后应该还是记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告诫,对一直侍奉皇帝起居的王振有所戒心,对其未来可能会乱政之事也有所防备,所以才会有此事。只是三杨等大臣估计是想要向新皇帝示好,作出了这种遗恨于后世的事。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进士,不可能对历史上的这种宦官专权不了解,也不可能对太祖时期的政策一无所知,更不可能猜不到太皇太后这样做背后的深意以及留其一命所带来的后果。只能说这些大臣还是有私心。

后来王振越过了比较贤明的金英等司礼监太监,直接担任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更是太皇太后和三杨等大臣共同商议的结果。

后来王振每次进入内阁,都表现得小心翼翼,站立阁外,不敢稍越,但是三杨等大臣为了显示对他的宠益,将其让入阁中上座。更是在内阁中表现出一种以其为首的架势。

王振在司礼监之时,许多大事,太皇太后会直接命其偕同三杨等人一起处理。比如英宗刚即位时,太皇太后即命王振与三杨阅兵于朝阳门外,而正是这次活动使得王振有机会提拔私党。而三杨却并未点明阻止,更别说上报了。

正统四年(1439)时,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驿丞是杨溥乡里,而廖谟是杨士奇乡里,一个想要将廖谟处死,一个想要庇护廖谟,两人争执不下,于是便找太皇太后处理。这时王振便趁机对太后言:“二人皆挟乡故,抵命太重,因公太轻,宜对品降调。”太皇太后便听从了他的意见。此后因见其处理事务能秉公无私,便将更多的政务教与他处理。

有时王振处理政事,会出现不与三杨等大臣商量的时候,而且还有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太皇太后才得知此事,而她的处理也只不过是稍加申斥而已。

后来有一次,王振曾向三杨询问谁当入阁,于是他们便顺从地提供了一些大臣的名单。

而上文曾提到的三大殿落成之事发生于正统六年(1441),此时太皇太后、三杨都在,王振自称周公,且需要百官迎谒,也不见他们对其进行处罚或者进谏。

正统七年(1442)时,太皇太后去世,杨荣病卒,但仍有二杨在任,此时王振之专权已经昭然若揭了,但是仍然不见他们有何举措。要么躲在家中不理政务,要么当老好人,唯唯诺诺。

由上可见,王振最终能够专权乱政,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明英宗朱祁镇以及王振本身。他们长期在一起所培养起来的超越君臣的感情以及王振对权术如火纯青地运用,成为其能够专权的根本。可能在明英宗眼中,天下是其家族的产业,让一个亲戚加入其中,并给他更多的权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毕竟是私人的无所谓。众文臣甚至后世的史家会从“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来评判其行为,指责他的荒诞和昏庸。而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角度而已。而司礼监秉笔太监这样的官职的设置,说明明朝皇帝虽对太监有防备,但他们应该还是觉得太监与大臣没啥区别。将权力交由谁,都是一样的。

至于太皇太后张氏及三杨等大臣对于王振专权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包括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任用、后来对王振的恭敬及不断扩大王振的权力,甚至对其专权不理不问。这既是纵容,又是明哲保身,虽为名臣,却也难免不会以私心来任政的态度。而张太皇太后虽有一时的明察,但却始终仍是被王振的行为所迷惑,于宫廷中遥控朝堂终究不能做到真正明察。

更多文章

  • 明知故犯?汉武帝曾以推恩令成功削藩,明朝建文帝为何不效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建文削藩各王下场,汉武帝为何推行推恩令,山河月明建文削藩

    汉朝时期的推恩令,指在诸侯王去世后,其所有子嗣均可分得其封地的一部分,成为列侯,而列侯则归郡的管辖。如此一来,诸侯王的封地便会越来越细碎,对中央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小,等到时机成熟,中央便可直接下令废除分封,而力量已经分化的列侯和残余诸侯王根本无力抵抗,如此则兵不血刃地废除了分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明朝这位皇帝,曾以三千军队大破一万蒙古骑兵,堪称军事天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皇帝有蒙古血统,明朝服饰的蒙古元素,蒙古铁骑vs明朝大军

    兀良哈寇会州,帝帅精卒三千人往击之。己卯,出喜峰口,击寇于宽河。帝亲射其前锋,殪三人,两翼军并发,大破之。寇望见黄龙旂,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斩渠酋。朱瞻基彼时正在边境巡查,恰好兀良哈来犯,于是朱瞻基便亲自带领三千人出战。朱瞻基身先士卒,率先发力,上去便射死三名蒙古骑兵,明朝军队士气大振,奋勇作战

  • 妲己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灭商后周武王要辱尸泄愤?考古解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妲己迷人照片,武王妲己,妲己电影版完整版

    然而这也只是电视剧,历史上的妲己也是这样的吗?据史书所记载,历史上确实有妲己这个嫔妃,而且她也是被人们所厌恶的人。据说在历史上妲己是一个魅惑君主,参与朝政,并做了很多错事的人。这也导致了在商朝灭亡后,周武王这样的仁君竟然“辱尸泄愤”。那么,周武王这样做是因为妲己太坏了吗?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一、周

  • 四川一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被985破格录取,今已成“小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四川甲骨文考生现状,2021四川高考作文资料,甲骨文被川大破格录取

    许多事只有一次,错过就是错过。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没有亲身经历来得印象深刻。就像我们的高考,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这不一样的感受。因为高考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代表着青春的记忆,代表着奋斗的回忆,也代表着命运的一个转折点。金榜题名应该是那时每个学子最真挚的愿望。但在一年高考中,四川有一位考生,用甲骨

  • 商朝灭亡后,此人成功逃出国外,建了一个国家,至今和中国争版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除此之外,历史上的商纣王还是一位色令智昏的君主,他与妖妃妲己之间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商纣王在登基之初,其实也是一位贤能之人。商朝的版图,也曾在他的带领下扩展至江淮地带。但遗憾的是,伴随着商纣王权势的不断稳固,商纣王的本性也开始不断暴露。除了荒淫无道的“酒池肉林”之外,

  • 年轻时的纣王其实是个大好男儿,空手擒猛虎,力扛九头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纣王和美人抱在一起吻戏,吴卓翰纣王,纣王杀伯邑考

    帝乙经常带着文臣武将打猎,帝辛每次狩猎都奋勇当先。这天,帝乙带着众人正追逐一只野兔,身边的一名武将飞马射箭,野兔一下子被射死在地,人们齐声喝彩。突然,丛林里里跳出一只斑斓猛虎。武将正要再射的时候,帝辛说:“且慢,用箭射不算能,你若空手打死那只老虎,我才服气。”武将听了,一是不敢违抗王子的话,二是年轻

  • 她是商朝第一美女,其名字在甲骨文中出现200余次,墓穴差点被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朝第一名女战神,商朝历史有名女子,商朝最忠义之女是谁

    妇好,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名字。她是商朝中期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皇后。妇好出生贵族家庭,不仅长的花容月貌,更是文武双全,被喻为商朝第一美女。妇好虽然出生高贵,又贵为皇后,可一点也不安于本分,喜欢帮助丈夫处理军国大事。首先是喜欢主持各种祭祀活动。在商朝事情,各种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无论是出征,还是春播秋收,都

  • 《姜子牙》首日票房破2亿,有希望超越《哪吒》50亿票房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姜子牙票房突破多少亿,姜子牙为什么票房破4亿,姜子牙超过2亿票房

    商朝末年,受九尾狐蛊惑纣王昏庸无道,昆仑大弟子姜子牙奉命率领心中起义,封神之战中,姜子牙功勋卓著,本已被封为众神之长的他,却因留下成为体内的无辜女孩,被贬下凡时,师尊认为幸存的女孩也是狐妖幻象让姜子牙留在北海治愈心魔,十年后姜子牙为了重回昆仑,在遍地冰川的北海治愈心魔,可关于狐妖体内的小女孩却一直出

  • 《姜子牙》新预告给出全新线索:狐耳女孩身份竟然是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姜子牙九尾狐大结局,狐耳,姜子牙剿灭狐老巢全文

    今天《姜子牙》也发布了新预告,提示了姜子牙一直要保护的女孩的真正身份,她正是人类女孩苏妲己。如果按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然而据考古所得,苏妲己是家破国亡后被进贡给纣王,是某种意义上的战利品。在预告中,有

  • 周朝历时800年,最后一任君主做了什么事,导致周朝被秦国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朝最后被谁灭了,谁推翻了周朝的统治,周朝最后一任国君是谁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的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后死于骊山脚下,自此西周灭亡。郑、卫、晋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周朝末年,周王朝基本是名存实亡,天下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