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盛的高祖父孙资是魏明帝的宠臣,权倾朝野,且擅于计谋,为曹魏政权出力颇多。孙盛虽然在西晋末年遭遇动乱,从中原家乡迁居江南,但仍算得上是太原大族之后。
生平
入仕东晋政权以后,孙盛长年担任东晋诸位文武名臣的僚佐。他早期在名将陶侃手下任参军。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死后,由晋成帝之舅、征西将军庾亮接替其职,兼镇荆州,孙盛又受召担任庾亮的僚佐(征西将军主簿、参军)。
在庾亮与执掌中枢的重臣王导矛盾愈加深重的时候,孙盛又劝庾亮说:“王公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间内外耳。”以化解庾亮心中对于王导图谋对己不利的猜测。
长江中游、下游的平衡,朝廷中枢与外镇大臣的和睦,对于东晋朝廷的存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孙盛此举,不可谓无功。
咸康六年(340年),庾亮逝世,其弟庾翼接任荆州刺史,孙盛续任庾翼的幕僚(安西将军谘议参军)。
永和元年(345年),庾翼死,由其好友桓温接任,孙盛再任桓温的幕僚(安西将军参军)。
次年,孙盛随桓温西征成汉。桓温轻兵突袭成都,留孙盛等率弱卒于彭模看守辎重。成汉大将李福进攻彭模,孙盛指挥诸将,击退李福(与俱伐蜀,军次彭模,温自以轻兵入蜀,盛领赢老辎重在后,贼数千忽至,众皆遑遽。盛部分诸将,并力距之,应时败走),因功获封县侯。
此后孙盛又随桓温北伐。功成之后,孙盛终于得任长沙郡太守。然而,他在任上公开捞钱,且在面对桓温的质询时去信轻浮,险遭桓温治罪。孙盛晚年在朝中任秘书监一职,古稀而终。
史学
孙盛的史学创作,最为人所知。其所撰的《晋阳秋》、《魏氏春秋》成为了魏晋史料的珍贵补充。其中《晋阳秋》记载两晋史实,“词直理正,咸称良史”;《魏氏春秋》记三国曹魏时事,多见于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中。
【【现今通行的《三国志》中保留有不少《魏氏春秋》的内容】】
二书今佚失大半,仅存余篇散在各书之中。孙盛性格固执,曾执意将老上司桓温之过失写入《晋阳秋》,不惧死亡威胁。这一点在他对三国史事的评论中同样有所体现,故而《晋书》称赞他有“良史之才”。
然而,孙盛在著述评议过程中带有极其强烈的主观意识,且掺入了他人生中惯用的诡辩伎俩,宋朝的唐庚就说他“以刻薄之资,承学于草窃乱贼之世,性习皆恶,故其论议类皆如此”。唐庚所言虽然有过激之处,但也不无道理。
清谈
一般人只熟悉孙盛的史学成就,但事实上……孙盛还是魏晋清议之风下的清谈家,他“善言名理”(《晋书·孙盛传》),并且以独特的诡辩技巧力挫对手。
据记载,他曾经与“擅名一时”的殷浩辨析名理,双方辩论超过半日,都未能使对方屈服。这也足以证明孙盛的清谈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孙盛两次随征西大将军桓温出征,经历战阵。又善谈名理,尤喜诡辩,这是他性格中的缺陷。但他为人耿直,作史仍以公正为主,全面来看,算得上是良史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