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不重视火器发展吗?别做幼稚的小朋友了,这才是真实的清朝

清朝不重视火器发展吗?别做幼稚的小朋友了,这才是真实的清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751 更新时间:2024/1/8 14:38:40

因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衰败,使得一些人越来越心浮气躁,心中的极端思想也越来越不可收拾。就像网络上所盛传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种非凡的言论,简直就是历史的一个笑话。对于这种言论,知道的人都知道,这是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时期制造出的谣言,目的就是为了瓦解中国人的自信心,能够全面占据中国,可是到现在都还有一些人在坚信。也算得上是一种巨大的悲哀了。

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老百姓丧失了自信念对国家没有信心,认为日本人火器犀利,打仗厉害,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相信他们。那真正历史之中的清朝火器真的如此不被统治者重视,真的那么落后吗?

清朝靠骑马射箭得天下的谬论

在很多人传统观念之中,清朝就是刚刚建立的时候,因为他们的骑兵和战争技术十分强大,最后靠着冷兵器时代的军队摧毁了明朝的有生力量,一步步的占据了整个华夏地区。就连清朝著名的盛世皇帝乾隆皇帝也在自己统治的时候,自称为祖先是靠着骑射得天下的。所以后代很多人都认为清朝其实是靠着骑马射箭打下了全天下。但这其实是一种谬论。那这里面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

如果追溯清朝最早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他们来自于现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他们民族最早发迹是在宋朝末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建立的国家叫金国。因为女真人的骑兵强悍,在中世纪的中远地区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优势,而金国人也的确是靠着骑射得天下,但几百年之后的清朝骑射却和当时有着很大的区别,并不是完全靠着骑射得天下,而是依靠了外国之中的火器发展和中原的红衣大炮技术。那明明是靠着火器技术得到整个天下的,清朝为什么要选择隐瞒实情,说出自己是以骑射得天下呢?

主要原因就是清朝初期的那些皇帝和统治者他们早就已经尝试到了火炮的厉害,他们知道如果谁掌握了大规模的火炮制作与应用技术,那就会轻易的颠覆一个国家,成为维护国家统治之中最不稳定的一个因素,他们不允许这样的炸药包和潜在危险存在,所以在清朝历代的统治者之中都禁止火炮技术和军事科技的发展。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清朝皇帝世系之中被列为太祖皇帝的努尔哈赤就是在锦州之战之中被袁崇焕的大炮一炮打成重伤最后不治而亡。

清朝火器发展第一个阶段

清朝初期统治者在白山黑水之间起义的时候,他们是没有接触到火炮的,他们之中大部分人使用的的确是弓箭,刀剑这些冷兵器。后来在努尔哈赤被大炮打死之后,才开始重视军队内部的火器发展。第1个重视清朝军队底层火炮技术发展的是皇太极

他在了解到火器技术的厉害之后,开始在辽东地区用高工资以及高待遇并与汉人通婚的方式,收纳辽东地区的汉人火器工匠。因为当时辽东地区已经基本上被明朝放弃,这些汉人也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丧家之犬,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选择与皇太极合作,才能在这个乱世之中继续保存自己的身家性命。

通过辽东汉人工匠制造的一些简单火器,皇太极的军队之中开始有了与明朝火器士兵交战的机会。但他们整体火器装备的规模和作战水平依旧与明朝的精锐有着巨大的差别,基本上碰到都是被碾压。

后来清朝入关之后,在顺治皇帝的手上又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整个河北地区都纳入了清朝的范围之内,这里有着当年辽东之战剩下的许多汉人工匠以及整个军事大营的核心制造技术。过去的时候,皇太极手下的精锐部分,所装备的红衣大炮都是用黄金白银从明朝高官手中偷偷运出过来的。在顺治皇帝的时候统治整个河北,以及辽东东北地区的清朝已经能够独立的制造红衣大炮与南方的明朝残余政权互相对抗,不相上下。

这是清朝火器从无到有发展的第1个阶段,花费了两代人的时间开始拥有了超越明朝的军事火器技术。

清朝火器发展的第2个阶段

清朝火器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康熙雍正年间,因为那个时候的清朝并没有统一全国,在很多地方的军事战争之中,依旧要用到火炮的犀利以及火枪的迅捷。当时的清朝军队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数装备了火绳枪,还有红衣大炮。我们能够在明清战争之中,看到双方以几百门甚至上千门红衣大炮对轰的场景。这些都是因为康熙皇帝为了统一整个中国为了战争的需要。

在收复台湾平定郑经的时候,他们甚至积极主动地向驻扎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传教士交流火炮制造经验与分享技术,使得清朝的火器技术发展又抬高了一个新的水准。

在与西北准格尔不交战的时候,清朝在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人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签订之后,清朝在于整个交战的时候学习到了西北地方火器之中的驼峰战术。

这个驼峰战术十分适用于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形,就是以骆驼作为障碍物,士兵躲在骆驼后面,以火绳枪为主要交战武器双方进行对射。如果不是了解历史的人,很难想象17世纪的中国就已经有了这种规模的战争。到康熙皇帝将要平定整个中国的时候,为了激励火炮和火器技术的发展,甚至专门封了一个人为火炮候。这个被封为火炮候的戴梓,甚至在17世纪中后期设计出了连发枪。

清朝火气发展的第3个阶段

雍正乾隆以后,从这个时间阶段以后,清朝火炬的发展就是民间全面衰落,而精锐核心技术则是掌握在皇家宫廷之中。当年因为火炮制作技术而被封为火炮候的戴梓也在康熙死后不受到重视,他所研发出来的连发枪也被闲置和封闭起来,不允许流传到军队士兵之中。

乾隆皇帝在清朝军队之中一再削减火器的规模,使得当年平定天下时候1/3的人拥有火器变成了一个几千人的军队大营之中只有几十杆火绳枪。但这并不代表清朝的火器技术在衰落,反而他们把最精锐的技术用在了皇家御营之中。

我们可以从现代流传的许多珍贵书画之中看,见乾隆皇帝雍正皇帝在木兰围场狩猎的时候所使用的火枪,能够和同时期欧洲的精锐火枪相媲美,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从乾隆皇帝死后,清朝火器的发展就是真正的陷入到了停滞阶段,这个时间一直到50年后的鸦片战争爆发,清朝火器又才重新被朝廷重视起来。

更多文章

  • 蒙古人愿归顺于清朝,到底用了何方法,解决了明朝想做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蒙古各部臣服明朝了吗,明朝亲王为何娶蒙古女,明朝服饰的蒙古元素

    首先是大局势在背后做推手。当时北边的俄国开始崛起,并且开始对外扩张,很快爪牙便伸到了西伯利亚地区。西伯利亚虽是寒冷之地,但是据考证,我国的游牧民族确实在这样的地区活跃,但是随着沙俄的扩张,蒙古族的领地被迫逐渐地缩小,势力也被削弱,迫不得已只能南下,而这对于清朝征服蒙古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的良机。其次是

  • 英国多次请求要与清朝建交,都遭拒绝,最后只能用火炮轰开了大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和英国签的什么条约,清朝火炮vs英国火炮,中国英国建交

    但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对科技的发展不重视,就连当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征战时使用的火炮都没有持续的发展下来为自己所用,而是过度追求手工业的发达,这些从陶瓷、丝绸等中国的特色产品的流行趋势就可以看出来。不仅如此,还过分追求文章词藻,文人墨客往往是社会中被认可的人士,相比之下,科学家就没有那么流行。这一弊端直接

  • 自诩为文明之师的英法联军,烧毁万园之园圆明园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圆明园为什么被誉为万园之园简短,万园之园圆明园阅读答案

    火烧圆明园,这可以说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几代人心中的痛,提起这件事,不少的中国人会咬牙切齿,内心复杂,之所以复杂一般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痛恨英法联军这只所谓文明之师完全暴露了人性的野蛮与贪婪,抢掠走了大量的财富,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当时清政府情感,恨之不为,痛之懦弱!但有时候有些人也许会想,难道英法联

  • 胤——同样被雍正革爵圈禁,但结果要比胤禩、胤禟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真实历史上的雍正与胤禩,雍正最聪明的兄弟胤禟,胤禟在康熙朝被圈禁过吗

    胤,是康熙皇帝第十子,其母亲是温僖贵妃钮钴禄氏(孝昭仁皇后之妹妹)。温僖贵妃钮钴禄氏于康熙十七年进宫,被封为妃,当然虽然无册封之礼,但却享受妃级别的待遇。 康熙二十年,钮钴禄氏封为贵妃。康熙二十二年,皇十子胤出生。温僖贵妃钮钴禄氏于康熙三十三年离开人世,她去世后,谥号为温僖贵妃。是清朝唯一一个有谥号

  • 清朝最后的海盗们用行话交流,摆丢了是刮风的意思!你还知道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海盗有多少,清朝最后的海盗是谁,回到清朝当海盗精校版

    最近有一部电影火的一塌糊涂,就是红海行动,其中就有片段提到海盗劫掠中国商船的情节,而我中国人民海军及时挫败了海盗的劫船,保护了我国人民和财产,看了热血沸腾,国家强大公民才有尊严。说起海盗大家肯定不陌生,如让我们痛恨的倭寇,就是日本游民组成的海盗,还有加勒比海盗等等。中国也有过海盗,比较出名的比如有郑

  • 第一个穿龙袍下葬的公主,康熙的掌上明珠,专家打开陵墓后吓一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最宠爱的女儿穿龙袍下葬,雍正王朝康熙穿黑色龙袍,康熙穿龙袍搞笑视频

    中国的封建社会向来是男尊女卑,所以哪怕是一些掌权的女性,在下葬的时候也很难船上龙袍,比如说不可一世的武则天在下葬的时候也是换上了皇后的衣服,不过历史上有一个女性却在下葬的时候穿上了龙袍,这个人就是康熙的三女儿固伦荣宪公主。其实这个名字就非常的不一般,因为固伦两个字相当于天下,按理说,只有嫡女才有资

  • 穷亲戚来求和珅帮忙,和珅:来我家晒银子!半月后亲戚主动走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真实的和珅其实并不是电视剧里的那种形象,相反和珅算是个大帅哥。和珅的出身并不好,出身在一个贫苦家庭,而且父母都去世得很早,可以说和珅是一个毫无背景的人。在古代这种毫无背景的人如果想出人头地除了科举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所以和珅是拼命读书,和珅不仅精通四五五经,而且通晓四种语言。 不过和珅的科举考试并没

  • 秦朝大臣们说“诺”,为何清朝就是“嗻”或“喳”?身份决定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vs秦朝,秦朝到清朝中央官制的作用,古代清朝太监是喊嗻还是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而且当时的秦始皇可是权力非常集中的,在很多的时候,秦朝之间的阶级立场并不像是后来的朝代那么的鲜明,因为当时虽然名义上权利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但是事实上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都是来自于贵族的,要想皇权可以稳固,这些大贵族的面子必须要给的。 而大家也知道了,在秦朝的

  • 福建发现一本明朝族谱,难道清朝真的篡改了明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篡改的明史有哪些,福建温氏族谱,福建建瓯江姓族谱

    虽然顺治帝一开始以国家尚未稳定为由并未同意,但随着底下官员的坚持,在三个月后,终于下达了编修《明史》的口谕。这部史书从1645年开始,一直到1739年才最终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编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后世史学家对其的评价也很高。可随着时代的推移,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后,关于《明史》的质疑声越来越多,这又

  • 福临能当上皇帝,并不是多尔衮的功劳,全靠这位大佬幕后操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福临突然与多尔衮关系好,格格要出嫁福临叫多尔衮父皇,大玉儿传奇多尔衮管教福临

    而当时,皇位争夺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一方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功勋卓著的和硕肃亲王,一方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同样功勋卓著,同样是和硕睿亲王,而且他们都是八旗中的一旗旗主,一旦皇位争夺白热化,兵戈相见,那么大清政权必将出现动乱,别说入关了,很可能会被朱明王朝给平定了。 那么为何这个皇位争来争去却